京东户外广告凭啥频出圈?这3个心智玩法比“刷存在感”有用100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7:50 2

摘要:“投100万户外广告,用户记不住;别人投10万,却能让全城讨论。”这是今年广告主圈最扎心的共鸣。

“投100万户外广告,用户记不住;别人投10万,却能让全城讨论。”这是今年广告主圈最扎心的共鸣。

但京东偏偏打破了这个魔咒——从刘强东“猪猪侠骑手”到“多筒洗衣机”社区广告,从“拼好‘广’”互动活动到宝马4S店的“宝,马上就轻松了”,京东的户外广告几乎次次出圈,甚至直接拉动下载量和销量。

问题来了:京东的户外广告凭啥能跳出“背景板”命运?答案就藏在3个“心智玩法”里——它们比传统“刷存在感”的模式,有效100倍。

……

一、传统户外广告的“无效循环”:你刷存在感,用户在刷手机

在分析京东之前,先戳破一个真相:90%的户外广告都在“无效曝光”。

传统户外广告的底层逻辑是“占位置+刷存在”:选个好地段、立个大logo、喊句slogan,然后等着用户“看一眼”。但现实是:

用户在地铁站刷手机时,目光扫过10块广告牌,能记住的不超过3个;

用户在商圈逛街时,被100个品牌包围,最终记住的可能是“那个有梗的”或“那个帮他解决问题的”;

数据更残酷:78%的户外广告曝光从未进入用户心智(2024年中国户外广告效果研究院)。你付的钱,90%都打了水漂。

问题的核心在于:用户不再为“品牌自嗨”买单,他们只为“自己的需求”停留。而京东的聪明之处,是彻底抛弃了“刷存在感”的旧模式,转向“种心智”的新逻辑——把广告变成用户“需要的答案”“想讨论的话题”“能共情的情绪”。

二、京东的3个“心智玩法”:从“被忽略”到“被记住”的底层逻辑

玩法1:借梗破圈——用“用户已有认知”快速建立情感连接

今年最出圈的京东户外广告,当属“刘强东×猪猪侠”。当“刘强东送外卖被说像猪猪侠”的梗在社交平台发酵时,京东没有回避,反而顺势将猪猪侠打造成“虚拟骑手”。

这一步的高明之处,在于用“用户已有认知”降低传播门槛:

猪猪侠是80/90后童年记忆中的“治愈系IP”,自带“亲切、可靠”的情感标签;

京东用“借梗”将品牌与这种情感绑定,用户看到广告时的第一反应不是“这是广告”,而是“哦,京东连这个梗都接得住,挺有意思”;

更关键的是,这种“自黑式幽默”打破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感——原来“大佬”也会被调侃,反而让用户觉得“真实可亲近”。

效果: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亿,京东外卖APP日活环比上涨37%,用户主动创作UGC(用户生成内容)超10万条。

玩法2:场景嵌套——把广告变成“用户当下的解决方案”

京东的另一个经典操作,是把多筒洗衣机的广告直接“嵌”进社区洗衣房:画面中机器正“同步洗婴儿服+运动服+窗帘”,配文“一次搞定全家衣物,省时省力更安心”。

这不是传统的产品展示,而是将产品功能转化为“场景化解决方案”:

用户在洗衣房排队时,真实痛点是“衣服堆成山,什么时候能洗完?”;

广告画面恰好对应这一痛点,广告本身成了“行动指令”——“买这台洗衣机,就能解决我的问题”;

更绝的是,广告内容与场景强绑定:用户在洗衣房看到的不是“冰冷的产品参数”,而是“和我此刻需求相关的答案”。

效果:活动期间,该款洗衣机在目标社区的销量提升210%,用户反馈中“刚好解决我痛点”的占比达89%。

玩法3:情绪共鸣——用“用户当下状态”替代“产品自夸”

京东最被低估的,是对“用户情绪”的精准捕捉。从宝马4S店的“宝,马上就轻松了”到咖啡馆门口的“站累了吧”,它的广告从不强行推销产品,而是回应用户“当下的情绪”:

耐克门店

在耐克门店前,京东更是改写了品牌的广告语,从 “Just Do It” 被改成 “Just Cook It”,再搭配上厨具广告,毫无违和感。

真功夫

在真功夫门店旁的广告,就有一点“嘲笑”的韵味了,“功夫再高,也得用刀”既关联了品牌真功夫,又为平台刀具做了广子,还使内容很有梗,这一招实在高。

碰瓷河北文旅

还记得,被河南人玩坏的河北文旅宣传语“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热梗不?京东这次依然贴脸开大,跑到其宣传语旁边,做了一个组广告“喝呗喝呗,杯杯都美”,从表面上看,是延续了原梗,实际上是为平台上的“水杯”做传播,这谐音梗怎么可以玩得这么6呢?

咖啡馆门口

还有就是在咖啡馆门口为椅子、沙发做的广告,真可谓贴心。在商业中心,排队买咖啡的打工人比比皆是,京东则将广告放到了咖啡馆门口,加上 “站累了吧”的贴心问候+产品的搭配,为品牌构建了一个场景广告,真的是妙不可言。

美容院门口

在美容院门口的广告,从侧面看广告是“正脸不错”,从正面看是“侧颜绝了”,认真看是,京东广告绝绝子啦,让家电产品格外好看,也让广告更加应景。

京东将产品卖点和场景完美融合,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之感,让其广告超会吸引人看。

在宝马4S店,用户等车时的状态是“无聊+疲惫”,广告用“马上就轻松了”戳中“想解脱”的情绪;

在咖啡馆,用户排队的状态是“累到腿软”,广告用“站累了吧”+沙发,给出“坐下来休息”的解决方案;

这些广告的共性是:不讲“我有多好”,只说“你需要什么”——用户不是被推销的对象,而是被理解的“同行者”。

效果:相关广告的用户主动拍照分享率超65%,品牌好感度提升42%,远超传统硬广的15%。

三、为什么这3个玩法比“刷存在感”有用100倍?

传统户外广告的逻辑是“我存在,所以我被记住”,而京东的逻辑是“你需要,所以我被记住”。两者的本质差异,在于是否把用户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借梗破圈:用户从“看广告”变成“玩梗”,参与感拉满;

场景嵌套:用户从“路过广告”变成“遇到答案”,需求被满足;

情绪共鸣:用户从“排斥广告”变成“共情品牌”,信任感建立。

更关键的是,这3个玩法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把户外广告从“曝光工具”变成“心智银行”:每投一次,就往用户心智里存一笔“可用资产”;投得越多,品牌资产越厚,后续的转化和复购就越容易。

彭小东:户外广告的未来,是“心智存款”的游戏

当信息爆炸成为常态,用户的注意力早已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筛选”。京东的案例证明:户外广告的胜负手,不在“我有多显眼”,而在“用户有多需要”。

与其砸钱买“曝光税”,不如学会“种心智”——用借梗建立情感连接,用场景解决用户问题,用情绪赢得信任。毕竟,用户记住的不是广告,而是“那个帮我解决问题的品牌”;用户传播的不是logo,而是“那个懂我的品牌”。

下次投户外广告前,不妨问自己:我的广告,是用户的“背景板”,还是他的“答案卡”?

——

专注心智抢占®与品牌资产构建|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来源:彭小东广战神总教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