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盯着时间线看了又看,心里打鼓,也得把话放在前头,别被节奏裹挟了。
半夜四点,门铃响起,民警上门。
一位知名导演坐在灯下等人,手机屏幕还停在那条澄清的微博。
到底是哪一股网风,把人逼到这个份上。
我盯着时间线看了又看,心里打鼓,也得把话放在前头,别被节奏裹挟了。
9月11日,于朦胧工作室发布讣告,称其坠楼身故。
警方已排除刑事嫌疑,按常理讲,大家更关心告别与悼念。
可话题发酵太快,网端出现各种版本的猜测,有人把前一晚与他聚餐的几位朋友推到台前,还有人盯着所谓口袋里“有名表”的说法做联想,甚至拼出一份所谓聚餐名单,把导演程青松、编剧极光光都拉了进去。
依据就一张模糊的现场照片,说黑衣身影像谁谁谁。
话说回来,这种靠影子认人的路子,走起来真悬。
程青松没忍住。
他在9月12日凌晨接连发声,自证行程。
他晒出9月11日和朋友在北京展览馆看发布会的照片,同框的是设计师叶谦,头发是醒目的红色,还补了一句“我这几年都是红头发”。
极目新闻记者付瞰留意到,凌晨3点46分,他在微博写下“我完全不认识当事人,请不要造谣”。
紧接着又晒出和演员田海蓉的微信聊天记录,说明10日晚他与田海蓉聚餐。
到4点12分,他选择报警,说民警正在来家的路上。
节奏一环扣一环,看得出是被误指认压得喘不过气。
(04)
再把事实摆齐。
于朦胧离世,警方工作已排除刑事嫌疑,这一点多方报道都提到了。
程青松说不认识当事人,也拿出了自己10日与田海蓉聚餐、11日在北京展览馆看发布会的行程与照片。
网传照片模糊,靠相似轮廓去定人,更别说上升到对谁“牵涉”的暗示,这一步跨得太大。
造谣不是替谁“讨公道”,只会让悲伤的事更乱。
别忘了,现场还有其他朋友,他们也有隐私与名誉。
不对外展开当晚细节,可能只是出于保护,并不等于有问题。
法治这条线要拎紧。
有人质疑,可以提问,但别给人贴标签,更别擅自拼凑故事。
一旦涉嫌诽谤、传播不实信息,代价不会轻。
报警并非撕扯,更多像一次止损,把争议交给程序。
极目新闻、南国早报、海报新闻与当事人的公开信息,都在提醒我们别跑题,焦点还在敬畏生命、等待权威更新。
说句心里话,互联网热度来得凶,散得也快,可给人留下的伤口不容易愈合。
就到这儿吧,把空间留给真相,把体面留给逝者。
别让谣言再伤一次人。
来源:多才多艺冰淇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