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月的巴颜喀拉山北麓,风雪依旧肆虐。在海拔38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白玉乡,一只奄奄一息的雪豹幼崽静静卧在雪地中,雪花渐渐覆盖它银灰色的皮毛,生命体征正在一点点消失。
六月的巴颜喀拉山北麓,风雪依旧肆虐。在海拔38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白玉乡,一只奄奄一息的雪豹幼崽静静卧在雪地中,雪花渐渐覆盖它银灰色的皮毛,生命体征正在一点点消失。
生态管护员才让那曲至今记得发现它时的场景:“它就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毛色几乎与雪地融为了一体。可能少看一眼,就会被忽略。”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一瞥,开启了一场跨越900公里、持续三个月的生命救援接力。
接到求助电话,久治县自然资源与林草局的仁增多杰和同事们冒着风雪赶来,此时夜色已深,视线不佳加上积雪路滑,让他们在赶来的路上花费了两个多小时。“一路上我们都在祈祷,希望小家伙能挺住。”救援队员仁增多杰说。当他的手触碰到雪豹幼崽尚存温热的身体时,现场爆发出激动的欢呼:“它还活着!”
初步检查令人揪心:雪豹幼崽严重脱水,鼻部有伤,在寒冷的雪夜里,失温正在加速夺去它脆弱的生命。救护人员当即对雪豹进行收容救助,他们用铁铲小心清理积雪,找来笼子,将这个脆弱的小生命轻轻安置进去。现场紧急处置后,一个更严峻的抉择摆在面前:当地救助条件有限,而最近的专业救护中心远在900公里外的西宁。就在此时,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传来回应:“我们来接!”——此前,那里刚刚成功救治过另一只雪豹幼崽“凌小蛰”。
6月4日,由兽医“三德子”(赵海龙)等人组成的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救护团队从西宁出发,日夜兼程奔赴久治。“每耽搁一小时,生存希望就减少一分。”赵海龙说道。清创、输液、抗感染、营养支持......救护人员24小时轮班守护。令人动容的是,在整个救治过程中,虚弱的小雪豹表现得异常温顺,“仿佛知道我们在帮助它”。由于在芒种节气获救,小家伙被取名为“凌小芒”。
在精心救治下,凌小芒一天天好转:第五天,逐步恢复自主进食和行走能力,一个月后体重从11公斤增长到12.65公斤,五十天后达到15.8公斤。更让人欣喜的是,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凌小芒开始展现出雪豹的天性:跳跃、攀爬,甚至上演了一出“跳打摄像头”的名场面。
8月12日,恢复健康的凌小芒搬进了西宁野生动物园雪豹馆,与此前获救的雪豹“凌小蛰”相伴而居。如今,“这么忙”CP已成为动物园的“新晋网红”,它们的重生故事在网上收获了大量网友的祝福。
9月10日,西宁野生动物园雪豹馆,凌小芒正在“营业”,围观的人群里出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仁增多杰。是的,他来看它了。“能救回这么神圣的生命,是我作为一名林草干部最大的荣幸。”仁增多杰隔着玻璃窗轻声说道,眼中闪着泪光。此刻,阳光洒在小雪豹银灰色的皮毛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
从三江源到西宁,从奄奄一息到生气勃勃,凌小芒的重生,诠释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与温度。每一个环节的紧密衔接,每一个救援者的全力以赴,共同书写了这场生命奇迹。“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次救助都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说:“在这片高原上,我们愿做永远的守护者。”
深夜,凌小芒安然入睡。它的呼吸平稳而有力,胸口的起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爱与守护的故事——在这里,永远有人愿意为守护生命而奔赴山海,总有爱在创造奇迹。
文字/拍摄/制作:乔文俊;
编辑:王有婧;
总监:马小雁;
部分素材由久治县自然资源和林草局、西宁野生动物园提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