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8年,张宗逊出生于陕西渭南赤水镇一个富裕农家。少年时期目睹官府欺压百姓的场景,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1924年,16岁的张宗逊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两年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在这里他系统学习军事理论,更坚定了革命信仰。"中山舰事件"后,他毅然退出国
1908年,张宗逊出生于陕西渭南赤水镇一个富裕农家。少年时期目睹官府欺压百姓的场景,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1924年,16岁的张宗逊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两年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在这里他系统学习军事理论,更坚定了革命信仰。"中山舰事件"后,他毅然退出国民党,公开共产党员身份,从此踏上了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道路。
1927年9月,张宗逊率部参加秋收起义,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二营六连连长。在连续十几天的战斗中,他以出色的指挥才能引起毛泽东的关注。三湾改编后,他被调任特务连副连长,肩负起护卫毛泽东安全的重任。行军途中,毛泽东脚背磨烂化脓,张宗逊和战士们绑好担架恳请他乘坐,却被毛泽东婉拒。最终,毛泽东拄着竹棍与战士们并肩步行,这段同甘共苦的经历,让张宗逊深刻理解了"官兵平等"的革命真谛。
在收集情报时,张宗逊偶然获得刊登朱德南昌起义部队动向的旧报纸,立即呈送毛泽东。正是这一关键信息,促成了半年后的朱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开启崭新局面。在保卫井冈山的多次战斗中,张宗逊两次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作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红色政权的钢铁长城。
1935年,张宗逊在遵义会议后调任中央休养连连长。这个特殊连队汇聚了林伯渠、徐特立等革命元老和伤病员。过雪山时,他让连队正午前翻越山顶,组织大家手拉手集体通过,防止有人掉队。对体弱老同志,他安排马匹让他们拽着马尾上山,自己则徒步搀扶重伤员。在夹金山巅,面对空气稀薄、气温骤降的绝境,他带领全连高唱《国际歌》,用歌声凝聚力量,最终全员安全抵达。
通过彝族地区时,他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让战士们准备礼物和零钱与彝族同胞友好交流。这种真诚态度不仅化解了民族隔阂,更在当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与坚定的革命信念,让休养连成为长征路上移动的"红色堡垒"。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宗逊率八路军120师358旅开赴晋西北。1937年10月,他指挥雁门关伏击战,多次截断日军补给线,有力配合忻口会战。1938年滑石片战斗中,他率部冒雪急行军70里,全歼日军蚋野大队,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9年陈庄歼灭战堪称经典。面对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的进犯,张宗逊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战术,将敌军引入预设伏击圈。经过六天激战,全歼日军1200余人,击毙旅团长水原义重少将。毛泽东称赞此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模范歼灭战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协助彭德怀指挥西北战场。在青化砭战役中,他率部设伏6天6夜,全歼国民党军31旅,活捉旅长李纪云。羊马河战役中,他采用"蘑菇战术",将敌军拖入陕北黄土高原的"口袋阵",以少胜多歼灭胡宗南部4700余人。
1949年扶眉战役,他指挥第一野战军主力实施大迂回战术,切断胡宗南集团退路。经过四天激战,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关中平原。此役被朱德誉为"西北战场的淮海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张宗逊长期负责军队后勤工作。他主持制定《军队后勤条例》,推动后勤保障现代化。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不顾重病在身,亲赴灾区指挥救灾,连续72小时坚守一线,确保20万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生活中的张宗逊始终保持俭朴作风。一次用餐时,他看到饭桌上掉落的米粒,立刻捡起来吃掉,"我是向毛主席学习的",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本色。1998年9月14日,这位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开国上将与世长辞,但他的精神如同巍巍井冈山,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从黄埔军校的热血青年,到纵横沙场的开国元勋,张宗逊用一生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的无限忠诚。他的故事,是中国革命波澜壮阔历程的缩影,更是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丰碑。
来源:山之巅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