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粉丝群体欢呼“冰场少年圆梦冬奥”,认为这是对他过往花滑经历的认可;而不少路人则质疑这是“流量明星蹭体育热度”,认为偶像与冬奥的关联不过是商业营销的噱头。
2025年5月16日朴成训以韩国体育协会宣传大使身份参与米兰冬奥会的消息公布后,舆论场立刻分成鲜明两派。
粉丝群体欢呼“冰场少年圆梦冬奥”,认为这是对他过往花滑经历的认可;而不少路人则质疑这是“流量明星蹭体育热度”,认为偶像与冬奥的关联不过是商业营销的噱头。
两种看法的激烈碰撞,实则指向一个核心问题:这场跨界合作究竟是基于真实积累,还是单纯的流量置换?答案或许藏在他未曾断裂的冰上情缘与职业选择的逻辑里。
质疑者最直接的理由是“流量优先”,认为在体育与娱乐跨界频繁的当下,选择顶流爱豆担任宣传大使,本质是借K-pop热度吸引年轻群体,与对体育的理解无关。
但翻看朴成训的成长轨迹会发现,他的冰上经历绝非临时搭建的“人设”。
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完成了冰球、短道速滑到花滑的专项深耕:2015年包揽伦巴第杯少年高级组冠军与亚洲锦标赛同组别金牌,2016至2017年连续斩获亚洲锦标赛青年组银牌,更以韩国花滑最高级别的8级测试成绩成为国家队预备役选手。
即便转型偶像后,他与冰场的联结从未中断,不仅多次在节目中普及滑冰知识,还与现役花滑名将车俊焕保持发小情谊并同台表演,这种贯穿成长的热爱,显然不是短期营销能复制的。
另一重争议聚焦于“职业选择的投机性”,认为他放弃花滑转做偶像、现在又回归冬奥相关工作,是“两头蹭热度”。
但结合当时的竞技环境来看,这种选择更显理性,韩国男单在国际赛场长期处于弱势,直到车俊焕出现才打破僵局。
而15岁的朴成训正遭遇双重瓶颈:一方面受发育影响,腿长导致力量不足,始终无法掌握男单竞技的核心技术四周跳;另一方面国内排名稳定在7-8位,难以突破顶尖选手的压制。
在竞技前景渺茫的情况下,转型并非放弃梦想,他将花滑训练的体力储备、身体控制力转化为舞台优势,现在以宣传大使身份重返冬奥语境,实则是用另一种形式延续奥运情结。
还有声音质疑“花滑对演艺的助力被过度美化”,认为两项事业并无实质关联。
但舞台表现不会说谎:花滑每日数小时的训练强度,让他能轻松应对偶像团体高强度的连续表演;冰上运动对动作线条的极致追求,使其舞蹈呈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流畅感;而花滑比赛中“零失误”的严苛标准,更培养出他在《I-LAND》等竞演节目中罕见的专注力。
这些从冰场移植到舞台的核心能力,构成了他演艺事业的独特优势,也让“花滑爱豆”的标签有了真实支撑。
本质上,这场争议的焦点是跨界合作的“真实性基础”,朴成训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花滑经历赋予了理解体育的专业视角,偶像身份又提供了连接大众的传播优势。
当他用专业术语解析花滑动作,当年轻粉丝因他开始关注冰上运动,这种双向赋能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流量置换”。
从冰场少年到舞台偶像,再到冬奥大使,他的职业轨迹或许曲折,却始终以不同形式回应着最初的热爱。
这场跨界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证明:真正有价值的跨界,从来不是两张皮的生硬拼接,而是过往积累在新赛道的自然生长。
来源:笔杆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