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波澜壮阔历程中,无数饱含青春热血和民族精神的美术作品,凝聚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17期
专访范迪安:精心展示,刻骨铭记
文—本刊记者 屈舒鹤 朱玉芳
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波澜壮阔历程中,无数饱含青春热血和民族精神的美术作品,凝聚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
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担任抗战纪念馆主题展览艺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指导展陈设计并策划创作艺术作品。值此之际,《中国青年》杂志对话范迪安,听他讲述“抗战美术”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从抗战美术中阅读抗战历史
《中国青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文艺界都在以各种方式开展纪念活动,美术方面也有许多展览,其中抗战14年期间创作的作品让人从视觉的画面和形象上看到抗战的历史。在您看来,这些经典作品有哪些特色?
范迪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全体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了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中。
中国文艺自古就有关切天下、担当道义的传统,在烽火连天、抗战急迫的岁月里,包括美术在内的广大文艺家无不愤然而起,投身抗战洪流,以文艺作品揭露敌人,唤起民众,讴歌英雄,美术作品以直观的、形象的方式,在抗战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抗战美术”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册中散发出正义之光的重要篇章。
范迪安 《烽火长城》油画 180 x 320 cm,2025年
抗战美术的题材极为丰富,形式极为多样。概括起来,在创作上有三个鲜明特色:一是揭露侵略者的暴行,记录民族的苦难。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人民进行不间断的屠杀、迫害、奴役、掠夺和摧残,许多美术家和广大民众一样,是苦难的亲历者,他们用画笔描绘了大量眼前所见、身临其境的苦难场景,表现了山河破碎、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这类作品连贯起来,是一幅充满悲怆旋律的巨大画卷,也印证了侵略者犯下的反人类暴行。二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发挥的作用和创造的业绩。大量美术作品描绘了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的战斗,八路军在太行山脉、黄河岸边取得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胜利,以及新四军转战江南的战斗,同时广泛地记录了“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战”“武汉会战”等正面战场的殊死搏斗。许多美术家奔赴前线,身临现场,表现了激烈的战斗场景,刻画了抗战英雄的光辉形象。三是聚焦全体中国人民投身抗战的磅礴力量,从不同侧面反映人民战争的壮阔波澜。其中许多作品描绘了根据地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表现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和社会新风,再现了全民族抗战的生动景象,让人看到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以铮铮铁骨为中华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卓越贡献。在现存的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木刻版画作品的数量最多。这些作品在当年以短、平、快的创作方式问世,及时传播到战火硝烟的前线和广袤大地的城乡各处,起到了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特殊作用。
今年,我主编了一套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丹青鉴证:1931—1945美术中的抗战历史》,和几位青年学者一起收集了800余幅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以图证史、以图见史、以图铭史,期许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从抗战美术中阅读抗战历史,铭记抗战历史,自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抗战美术不仅是历史性的概念,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抗战主题的美术创作持续不断,形式表达更加多样。如果说抗战时期因物资匮乏,美术创作只能以简易便捷的木刻版画和漫画、宣传画为主,今天美术创作的条件使得各种美术形式都得以发展,抗战主题的创作涌现出大量鸿篇巨制。穿越时间的帷幕,走进历史的深处,这方面的创作有了更宽阔的场景、更深入的塑造,在思想性和艺术性、历史感与当下性的有机融合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格局。
创新打造沉浸式主题展览
《中国青年》: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极大地打动了参观展览的观众。您作为这个展览展陈设计的专家组组长,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创新点?
范迪安:这个主题展览全面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1.2万多平方米的展示面积和极为丰富的文物与文献资料构成让人走进历史纵深的场景,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倡导和推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功绩,了解和认识全体中国人民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雄壮史诗,了解和认识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我有机会参与展陈设计的指导工作,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抗战历史的机会,也和专家团队、设计团队一起共商如何通过新颖的展陈形式语言,把主题展览打造成引人入胜、动人心魄的展览。
展览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或是侵略者的罪证,或是蒙受苦难的烙印,或是作出牺牲的中国军民的英魂;展览中的每一份文献都有历史的故事,是抗战史册的代表性篇章。在展陈形式上,这次着重运用好最有感染力的几种设计表达语言,使文物和文献有力地讲述抗战故事。一是在空间布局上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变化统一,形成全程连贯而又有每个篇章不同开合的观展空间;二是注重以色彩色调营造氛围,烘托主题,从九一八日寇侵华、东北沦陷到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从八路军、新四军打击日寇到全民族抗战的各个战场,从侵略者的血腥暴行到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殊死搏斗、最终赢得胜利的辉煌,整个色彩和光影系统从暗褐、低沉、压抑转向明亮、振奋,形成观众与历史对应的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三是设计构筑了许多典型的场景,运用互动体验装置,营造出具有历史真实感的情境。例如东北抗联在冰天雪地、白山黑水中奋战的艰苦环境,七七事变卢沟桥头、宛平城内外的血火硝烟,“南京大屠杀”时日军屠城后的残垣断壁,人民战争中的地道战、青纱帐破敌等实景以及欢庆抗战胜利和缅怀与致敬先烈的场景,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抗战精神的洗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主题展览运用了较大量的艺术品贯穿全程,其中有《八女投江》《杨靖宇将军》《百团大战》《延安火炬》等绘画,还特别以主题雕塑和壁画作品融入展览空间和公共空间,这些雕塑和壁画在创意构思及表现形式上都大胆突破,例如在展场前厅新创作了大型高浮雕壁画《长城》和《黄河》,作品把壁画的线条勾勒和雕塑的体积造型结合起来,形成了创新表达;在展览的主视觉即展览标题墙前,塑造了八路军战士吹响冲锋号的形象,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此外还有《一二·九运动》《我要去延安》等许多雕塑作品有机贯穿在展览中,增加了展览的艺术体量。在展览从地面展厅向负一层展厅转换的宽阔空间,我们组织雕塑家创作了题为《根据地军民》的六座人物圆雕,分别塑造了八路军、新四军、民兵、妇女队长、母亲和儿童团员形象,我也牵头创作了大型壁画《江山永固》。在这个空间里,通过雕塑与壁画的组合,以及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展览中具有礼仪性、象征性、纪念性的空间。从这次实践中我体会到:创意设计和艺术创作在重大主题展览中与展品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营造展览的历史情境与文化氛围,有助于发挥艺术形象和设计语言的审美感染力。
《江山永固》板面工笔重彩,主创:范迪安、王颖生、董卓、马鑫
用青春热血绘就青春壮歌
《中国青年》:抗战时期的美术家们以艺术为武器的创作精神和生动实践,对当代中国美术工作者在主题性创作和艺术担当方面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
范迪安: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充满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感情,是它们在当时感染人、鼓舞人,至今也让人感动的根本原因。当年的美术家直面现实的苦难,投身抗战的洪流,正视生活中人的生存状态,描绘生活的残酷,也刻画生命的坚韧;反映抗战的艰苦,也歌颂勇者的斗志,因此,抗战美术是不朽的。我经常在看到那些纸质已经变黄、尺幅只有方寸大小的版画时感慨,艺术的生命力和美的魅力首先在于发自真情实感。抗战美术表现抗战的真实与美术家自我的真实这种“双重真实”,对我们今天的美术创作是重要的启示。
和所有的抗战文艺一样,抗战美术不是“小我”的艺术,而是寄寓家国情怀、体现“大我”的艺术。当艺术创作的目的取向从“小我”中超越,朝向民族的共同意愿、社会的共性心理时,作品便能升华为精神的载体。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的高扬,人民同仇敌忾的信念,中国将士舍身为国的勇毅,对美术家是极大的激励,他们以刀笔为武器,以丹青发呐喊,都出自与人民同心同德、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意念,由此以一种种形象和画面创造出独有的意象和意境,使美术作品凸显出深沉的美学意境和刚强的民族魂魄。我们今天的美术创作,要像抗战美术那样担当大义,抒写赤忱,反映人民心声,体现文化正能量。
抗战美术这一巨大的画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青春热血绘就的青春壮歌。当年创作出的脍炙人口的许多作品都出自青年文艺家之手,在美术上,同样是一批有理想有斗志的青年画家、雕塑家成为创作的骨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最先用版画作品画出《日军侵占沈阳城》的画家江丰才21岁,同时期创作了大量抗战作品的野夫22岁、李可染24岁、胡一川21岁,1938年从广东侨乡奔赴延安的古元才19岁,如此等等,这些美术家的共同特点是倾心进步,向往革命,在民族危难之际勇于高擎火炬,击破黑暗,因此,他们的作品拥有澎湃的青春热情,反映在刀痕笔画、丹青翰墨中,是充满表现力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和富有强烈动感动态的形象。今天的青年美术家要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同时,把前辈的艺术精神传承下来,转化为创造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动力。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组织多种大型艺术活动,2025年担任抗战纪念馆主题展览艺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指导展陈设计并策划创作艺术作品。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