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最新访谈: “反内卷” 工作法,3 个效率公式,每天省 2 小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3:42 1

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崩溃时刻?加班到半夜改方案,同事却准点下班还拿了绩效第一;明明忙得脚不沾地,复盘时却发现没做成几件正经事 —— 不是你不够努力,是没找对 “不拼时间拼方法” 的节奏。

你有没有过这种崩溃时刻?加班到半夜改方案,同事却准点下班还拿了绩效第一;明明忙得脚不沾地,复盘时却发现没做成几件正经事 —— 不是你不够努力,是没找对 “不拼时间拼方法” 的节奏。

最近看 NVIDIA黄仁勋在《No Priors》的访谈才发现,这位管理着万亿公司的大佬,从来不用 “熬夜内卷” 搞工作。我从他聊的内容中,替大家整理出普通人能懂的 3 个 “效率公式”,不管是做项目、写报告还是搞策划,直接抄都能省出 2 小时,早点下班。

黄仁勋在访谈里说,NVIDIA 搞芯片从不是 “闷头做硬件”,而是 “先拆目标,再配算法、网络、软件”—— 这套 “全栈协同” 的逻辑,普通人用在工作里,就能解决 “越忙越乱” 的核心问题。

把 “大目标” 拆成 “可落地的小节点”

比如领导让你做 “Q3 产品推广方案”,别上来就写 PPT,先拆成 3 个小节点:

①用户需求调研(要什么)

②推广渠道匹配(在哪推)

③预算分配(花多少钱)

每个节点必须标注 “交付物”(比如需求调研要出 1 份用户问卷结果),避免 “做了白做”。

给每个节点配 “专属工具”

不用贪多,1 个节点 1 个工具足够:

①调研用 “飞书问卷 / 腾讯问卷”(自动统计结果,不用手动算)

②渠道分析用 “行业适配工具”(百度推广用 “百度营销大脑”、电商用 “阿里妈妈万相台”、抖音用 “巨量引擎智能投放”)

③预算表用 “Excel 模板”(带自动计算公式,不用反复核对)。

按 “节点顺序” 串成流程

先做调研→根据结果定渠道→再算预算。

每个节点仅需 1-2 小时,全程不用回头改。

我用这个方法做 Q3 推广方案,从原来的 4 小时缩到 1.5 小时,零返工,比 “想到哪做到哪” 省一半时间。

别为了 “用工具” 而用工具!

比如 1 份 Excel 能搞定预算,就别折腾复杂的财务软件 —— 黄仁勋说 “好的系统是简单的”,工作流程也一样,工具多了反而内耗。

工作场景目标拆解节点推荐工具(国内易上手)核心优势(标红重点)耗时参考项目推广用户需求调研飞书问卷、腾讯问卷自动统计结果,不用手动算1 小时项目推广渠道分析百度营销大脑、阿里妈妈万相台推荐高转化渠道,少走弯路1.5 小时报告撰写数据汇总Excel 模板、飞书多维表格自动计算,减少核对时间40 分钟新媒体运营推文撰写豆包(生成初稿)+ 稿定设计模板复用,省构思时间25 分钟行政统计考勤收集企业微信表单、钉钉考勤自动汇总,标红异常数据1 小时

访谈里黄仁勋提到,和埃隆·马斯克合作的 10 万台 GPU 集群,没等 “完美规划” 就先搭 “小模型测试”,再根据问题调整 —— 这套 “先跑起来再优化” 的思路,能解决职场人 “怕做错不敢动、一错就返工” 的通病。

先做 “最小可用版本”

比如要搞公司产品直播,别等 “写好完整脚本、买齐设备”,先花 10 分钟用手机播一段 “产品核心功能介绍”,不用化妆不用布景,重点看 “观众爱问什么问题”,比空想方案高效 10 倍。

抓 “关键反馈” 快速改

直播结束后别只看 “观看人数”,重点记 2 个点:

①观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比如 “怎么下单”)

②停留时间短的环节(比如开头 30 秒太啰嗦),下次直播先改这两点,别贪多。

每次只优化 1 个细节

第二次直播重点解决 “下单流程”,第三次再优化 “开头话术”—— 黄仁勋的集群也是 “先解决供电,再调网络”,慢慢迭代比 “一次做完美、错了全返工” 快太多。

同事用这个方法做月度总结:第一次只写 “3 件重点事 + 1 个问题”,领导说 “缺数据支撑”;第二次加了 “每项工作的完成率”,直接通过,前后 1 小时搞定,比 “写 5 页没重点的报告” 省 3 小时;销售岗案例:做客户跟进计划,先做 “最小版本”(列 3 个重点客户 + 1 个跟进动作),领导说 “缺客户需求备注”,下次加备注就通过,不用写 5 页长计划。

你有没有过 “怕做错不敢动” 的经历?比如写报告改了 5 版还不敢交,评论区说说你的困扰~

黄仁勋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7 年前的 NVIDIA Shield 还在更系统,3 亿老用户不被抛弃 —— 这种 “长期复用、少做重复功” 的思路,用在工作里就是 “把做过的事变成‘模板’,下次直接用”。

做完一件事就 “沉淀模板”

比如写完一篇公众号推文,别直接归档,花 5 分钟整理成 “推文模板”:

标题(痛点 + 解决方案,比如 “加班改方案?3 步搞定不返工”)+ 开头(用户场景,比如 “你有没有过…”)+ 正文(3 个要点 + 案例)+ 结尾(行动引导),下次写直接套。

给模板加 “可修改标注”

比如模板里的 “案例” 标注 “替换成当前工作案例”,“数据” 标注 “填最新数据”,下次用的时候不用从头想,改标注部分就行,省 80% 构思时间。

用 AI “批量生成初稿”

把模板发给国内工具(如豆包、讯飞星火),说 “按这个模板写一篇‘职场周报’,重点写‘完成 3 个项目 + 1 个待解决问题’”,AI 生成初稿后,你只需要改细节 —— 同事用这个方法写推文,从 1 小时缩到 25 分钟,阅读量还涨了 20%。

模板不是 “一成不变” 的!比如过 3 个月发现 “推文开头没人看了”,就把模板里的 “开头部分” 换成 “热点 + 痛点”,像黄仁勋更新老软件一样,偶尔优化但不重建,省时间还好用。

黄仁勋说 “计算的未来不是拼芯片速度,是拼协同效率”—— 职场反内卷也一样:不是拼谁加班久,是拼谁的 “方法杠杆” 强

今天不用 3 个公式都试,先选一个最急需的:

总写报告、做策划→试 “公式 3(沉淀模板)”;总做项目、搞执行→试 “公式 1(拆节点 + 配工具)”;怕做错、爱返工→试 “公式 2(小步试错)”。

试一周你会发现:下班时间早了,工作还做得更顺了。

① 你现在最头疼的低效场景是什么?改方案、写报告,还是做项目?

② 你打算先试哪个公式?想拆目标的扣 1,想做模板的扣 2~

毕竟,真正厉害的职场人,从来不用 “时间” 换 “结果”,而是用 “方法” 换 “自由”。

来源:扫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