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昌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主管、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的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3个校区,总体占地面积5460余亩,校舍建筑总体面积202万余平方米。
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综合实力不错,尤其在食品科学、材料学等领域有特色。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主管、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的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3个校区,总体占地面积5460余亩,校舍建筑总体面积202万余平方米。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1年创建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199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5年,南昌大学与原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南昌大学。
截至2025年2月,学校设有42个教学单位,涵盖13个学科门类、92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在编教职工4198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有全日制本科学生36700余人,各类研究生19500余人。
南昌大学的学科覆盖面广,实力强劲。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南昌大学有28个学科上榜。以下是部分学科的评估结果:
除了上述学科,南昌大学还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以食品科学为主)进入全球排名前0.4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南昌大学非常注重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双向赋能、校企合作谋求共赢”的发展模式。
南昌大学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主要包括:
江铜集团(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内容包括共建江铜材料学院(铜产业研究院)、开办“江铜实验班”、互派人才挂职(如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导师,学校教师到企业担任总经理助理等)、联合技术攻关(如大规格超高纯铜靶材制备新技术研发、3D打印用球形纯铜粉制备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及共设“南昌大学·江铜之星”优秀学生奖学金等。
江钨集团:共同成立了钨及稀有金属新材料研究中心、磁性材料研究中心、先进材料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并联合组建了江西省超高温金属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攻关超高温金属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其他企业:如与中国建筑、国家电网、中国移动、华为、比亚迪、格力、伊利等知名企业也有毕业生签约或项目合作。
这些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例如与江铜集团的首个产业化项目——江铜硅瀛新能源项目(专注于硅碳负极材料技术)已落地转化。
人才联合培养:通过“学科交叉+场景实训”培养体系、校企双导师制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企业输送了紧缺人才。学校与江钨集团联合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1名,博士后2名。
共建研发平台:学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了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如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与江西玉龙防水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绿色墙体材料。
南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整体较好。
就业率与薪酬:数据显示,南昌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约90%,考研率约26%。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工资约6200元,高于全国应届生平均水平;毕业5年后平均工资可达12100元,毕业10年后可达17700元。
就业行业与单位: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分布在房地产、电子技术、互联网、IT软件、教育培训等行业。众多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工作,如2024届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国企就业率高达91.17%,其中国网、南网录用占比78.4%。签约人数较多的单位包括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204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93人)、中国移动有限公司(71人)等。
就业地域: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较广,深圳(19%)、上海(15%)、南昌(14%)、广州(8%)、北京(7%) 是毕业生选择较多的城市。
深造情况: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2025届毕业生平均月薪8500元,超35%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其中93%进入“双一流”高校或中科院系统。
来源:云边小卖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