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4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农业强国规划2024年-2035年》,将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作为核心任务,明确提出要培育家庭农场和集体合作组织两大主体。这一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前农业经营碎片化、低
2024年4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农业强国规划2024年-2035年》,将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作为核心任务,明确提出要培育家庭农场和集体合作组织两大主体。这一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前农业经营碎片化、低效化的问题,更在于重构农业生产关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制度性支撑。
一、历史逻辑与现实困境:中国农业经营体系的深层矛盾
中国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始终与土地制度变革紧密相连。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当前的"三权分置",每一次制度创新都释放了农业生产力。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传统小农经济模式逐渐暴露出结构性矛盾:
经营规模细碎化: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不足7.5亩,仅为美国的1/400、法国的1/40。这种"人均一亩三分地"的格局导致机械化、智能化难以普及,2023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6%。
组织化程度低下:小农户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但90%以上未加入任何合作组织,在市场议价、技术应用、风险抵御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2023年农产品价格波动导致农民收入损失超2000亿元,暴露出分散经营的脆弱性。
要素配置失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2023年农民工总量达2.96亿人,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占比超40%。与此同时,工商资本下乡面临"非粮化""非农化"风险,2023年耕地非农化面积达120万亩。
产业链价值流失: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仅为2.8:1,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水平。以粮食产业为例,种粮农民仅获得产业链利润的10%-15%,而加工、流通环节占比超过80%。
这些矛盾交织,导致中国农业陷入"规模不经济、组织化不足、产业链断裂"的发展困境。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之举。
二、国际镜鉴:家庭农场与合作组织的全球经验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经验表明,家庭农场与合作组织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美国:家庭农场主导的规模化经营:美国200万个家庭农场经营着89%的耕地,平均规模达2300亩。通过专业化分工(如得克萨斯州的棉花农场、艾奥瓦州的玉米农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如Land O'Lakes合作社提供从种子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16倍。
日本:农协主导的综合服务体系:日本农协覆盖97%的农户,集生产指导、农资采购、产品销售、金融保险等功能于一体。通过"生产-加工-销售"垂直整合,日本大米加工增值率达4.2:1,农户收入中40%来自农协分红。但过度依赖金融业务(农协66%的收益来自信用合作)也导致其面临兼业化、老龄化等问题。
荷兰: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协同创新:荷兰1.5万个家庭农场通过1200个合作社实现联合,其中FrieslandCampina合作社整合2万个奶农,占据全球乳制品市场10%的份额。合作社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通过拍卖市场(如阿斯米尔鲜花拍卖市场)掌控全球定价权。
这些经验揭示: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合作组织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两者缺一不可。中国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国情,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
三、中国路径:家庭农场与集体合作组织的协同发展
《农业强国规划》提出的"家庭农场+集体合作组织"双轮驱动模式,是对中国农业经营体系的革命性重构:
(一)家庭农场:激活农业微观主体活力
政策支持体系:中央财政设立1593亿元专项资金,对家庭农场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最高60%)、贷款贴息(利率补贴30%)、土地流转补贴(每亩500元)等支持。黑龙江省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给予2万元定额补贴,用于信息化管理和品牌建设。
典型案例:北京怀柔区通过"一码通"赋码、记账软件应用等措施,培育出125户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023年平均经营收入达25.03万元,带动2633人就业。浙江安吉鲁家村通过"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将18个家庭农场串联成景区,村集体资产从30万元增长至2亿元。
发展方向:推动家庭农场向"生产专业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品牌化"转型。例如,上海松江家庭农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灌溉,亩均节水30%、增产15%;湖北武汉家庭农场开发"共享菜园",15平方米土地年收益达1600元。
(二)集体合作组织:构建农业产业共同体
制度创新:鼓励农民合作社依法组建联合社,支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新疆加尕斯台镇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合作养殖良种牛5114头,户均增收1.2万元。黑龙江省对农民合作社给予20万元补贴,用于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
国际借鉴:借鉴日本农协"三位一体"模式,在浙江瑞安、福建龙岩试点生产、供销、信用合作融合发展。例如,瑞安马屿镇农合联整合32个合作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部+供销服务部"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支持。
产业链延伸:推动合作社向加工、流通环节拓展。山东寿光蔬菜合作社建立冷链物流体系,将蔬菜损耗率从25%降至8%;陕西洛川苹果合作社开发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三)协同发展机制
利益联结: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确保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江苏兴化粮食合作社与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农户每亩增收200元;四川安岳柠檬合作社建立"合作社+电商"平台,果农收入增长40%。
政策协同:将家庭农场与合作社扶持政策挂钩,对带动农户增收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税收优惠。例如,北京怀柔区对吸纳50名以上农户就业的家庭农场,给予10万元奖励。
数字赋能:建设全国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开发"家庭农场云平台",实现土地流转、金融服务、技术培训等功能线上化。黑龙江省通过"一码通"系统,为家庭农场提供政策匹配、市场对接等服务。
四、挑战与对策:破解制度性障碍
当前,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
土地流转瓶颈:全国承包地流转率仅为35%,且存在合同不规范、期限过短等问题。需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建立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土地银行"等创新模式。
资金短缺:家庭农场平均贷款需求为50万元,但获得正规金融支持的不足30%。需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广"农业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等产品。
人才短缺:新型职业农民占比不足5%,且面临"老龄化"问题。需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吸引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投身农业。
组织化程度低:全国农民合作社中,运营规范的不足20%。需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动态监测和退出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法律保障: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家庭农场法律地位,健全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等配套法规。
强化政策创新:扩大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改革试点,允许家庭农场利用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合作社加工环节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深化国际合作:借鉴荷兰"拍卖市场"经验,建立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平台;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农业产业园区,拓展国际市场。
五、未来展望:从"生产导向"到"体系重构"
《农业强国规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从"生产要素投入"转向"生产关系变革"。家庭农场与集体合作组织的协同发展,将重塑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格局:
生产端: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到203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将提升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亿吨以上。
流通端:合作社联合社将掌控60%以上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冷链物流覆盖率从30%提升至70%。
分配端:农户收入中来自产业链增值的比例将从15%提高至40%,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1以下。
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农业本身,更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通过家庭农场激活微观活力,通过集体合作组织构建产业共同体,中国农业正在书写从"大国粮仓"到"农业强国"的新篇章。这一过程中,制度创新是关键,国际经验是镜鉴,而最终的成功将取决于能否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深度融合,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来源:佘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