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学院,“东江人物”展陈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星火燎原长廊”铺展着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东江革命历史展”记录着东江大地的奋斗征程——特色视觉标识融入学员用品、设施设备,绿美校园处处浸润“红色东江”的独特氛围。
广东东江干部学院经广东省委批准设立
2022年被中央组织部列入
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
成为全国72所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一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
截至目前
学院已累计培训学员近10万人
这座莲花山脉深处的干部学堂
已成长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省、
辐射全国的党性教育重要基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过去一年
学院有哪些“成长”故事~
锚定政治航向
把“讲政治”贯穿办学始终
走进学院,“东江人物”展陈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星火燎原长廊”铺展着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东江革命历史展”记录着东江大地的奋斗征程——特色视觉标识融入学员用品、设施设备,绿美校园处处浸润“红色东江”的独特氛围。
这座占地6.6万平方米的学院,教学区、宿舍区、体育馆、餐厅功能齐全,可同时满足1000人培训、600多人食宿,硬件设施为高质量办学筑牢根基。
“政治属性是干部学院的第一属性。”五年来,学院始终将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作为培训班主课、必修课,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确保始终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
党性教育不止于课堂。学院常态化开展情景党课教学,让党性教育活起来;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篮球赛事等文体活动,让学员生活丰富起来;举办冬训成果汇报、“家属进校园”等特色活动,以党性教育滋养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在高潭这片红色土地上,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初心的叩问。”一位来自省直机关的学员感慨,学院的每一处设计、每一项活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
这份坚守离不开省市各级的鼎力支持。近年来,省市各级先后投入资金,支持推进潮惠高速连接线改扩建、高潭11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破解学院周边交通与能源“瓶颈”;建成教职员工宿舍楼与一期配套工程,解决“住宿难、场地紧”问题。
师资力量是办学水平的关键。在人才引进上,学院被纳入惠州市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近三年通过“百万英才汇南粤”“高校宣讲招聘”等渠道引进11名优秀人才,60余名省委党校、中山大学等专家学者受邀来院授课指导,为办学注入强劲动能。
深耕“红色东江”
一体推动特色教学体系创新
五年来,学院围绕党性教育需要,一体推进课程开发、教材编撰、教学创新,形成368门核心课程,包括31门“红色东江”特色课程,成为干部淬炼党性的“必修课”。其中,《创新绿色双轮驱动,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以惠州大亚湾石化园区为例》先后获评2023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四届精品课、2024年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
近期,学院课程建设再获佳绩——《从“窑洞对”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穿越一甲子的生命线——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践》分别入选为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2025年“好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推荐课程。这两项省级荣誉的获得,是学院持续深化课程教材建设、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生动缩影。
东江大地,本就是一部鲜活的“红色教材”。学院所处的惠州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坐拥高潭“东江红都”、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印记,又拥有大亚湾石化园区、仲恺高新区等现代化产业发展样板,为“红色传承+时代实践”融合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依托东江红色底蕴,学院积极打造音乐党课、党纪教育公开课、《亲爱的叶挺同志》《歌声中的党史》等特色情景党课,广受学员好评;编写《现场的力量》《东江革命简史》等教材,获评广东省第一届、第二届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精品教材,让红色资源从“史料”变为可感可学的“教材”。
立足湾区发展大局,学院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搬进”课堂,建设东江纵队纪念馆、高潭党性教育基地等31个主要现场教学点,打造“东江纵队现场教学线路”等6条线路,教学主题涵盖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基层党建等多个领域,让学员既能在百庆楼、红军井前聆听革命故事,也能走进产业园区、科技企业感悟改革创新,实现“红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不仅如此,为系统提升红色教学资源的传播质效,学院还连续举办2届东江地区现场教学讲解员培训班,相关经验做法被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通讯》刊载,为全国同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了“东江经验”。
聚力联动发展
激活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东江地区红色资源是‘一盘棋’,唯有携手合作,方能赋予红色基因更鲜活的生命力。”2023年,学院联合汕头、梅州、汕尾、河源、东莞、惠州等六地市委党校,共同创立“东江地区党性教育合作机制”。
这一创新实践打破地域藩篱,在红色课程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党性教育品牌共塑等领域展开深度协作,成为学院开放合作办学模式的生动写照。
合作的深度,决定着资源挖掘的广度。学院连续两年举办“红色东江”学术研讨会,汇聚革命后人、省内外党史专家学者等齐聚高潭,围绕“东江革命历史研究”“红色资源转化利用”等主题展开研讨交流,累计形成近50篇高质量教研成果,为红色文化传承筑牢理论根基。
联动发展的硕果,最终惠泽革命老区。学院创新推出“五同惠民生”特色教学,组织党员干部与高潭群众“同心、同向、同行、同建、同富”——通过培训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振兴,助力蜂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投身乡村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使干部教育培训成为“反哺”老区的重要力量。
“从前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如今学院落地,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高潭镇新联村村民的肺腑之言,诠释了学院与老区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生动图景。
五载春华秋实,累累硕果盈枝。如今,学院不仅是党性教育的“精神殿堂”,更化作湾区发展的“学习窗口”、老区振兴的“动力引擎”。
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起点,学院将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干部学院目标,持续深耕红色富矿、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联动协作,努力成为加强党性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信仰高地,加强理论武装、深化研究阐释的思想高地,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履职能力的实训高地,加强科研咨政、助力全市发展的智库高地,加强对外交流、讲好惠州故事的宣传高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培育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奋力书写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璀璨篇章。
来源:露露说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