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兰州一女子在路上看到老人行动不便,想要上去搀扶,没想到却被老人打了耳光,真是太冤了,后来警方找到了这位老人......
文|朝阳山客
编辑|朝阳山客
做好事怎么还被打了呢?
兰州一女子在路上看到老人行动不便,想要上去搀扶,没想到却被老人打了耳光,真是太冤了,后来警方找到了这位老人......
那天晚上,兰州街头已经泛起初秋的寒意,西关十字路口车流如织,路灯渐次亮起。
一位白发老人提着两个鼓鼓的塑料袋,正颤巍巍地横穿马路。
他的步子很小,走得很慢,每迈出一步都显得颇为艰难,路口没有斑马线,车辆虽然纷纷减速避让,但场面仍然看得人心头发紧。
就在这时,一辆轿车靠边停下,一位身着红色外套、戴着眼镜的年轻女子匆忙下车,小跑着奔向老人。
她小心翼翼地搀扶住老人的手臂,一边环顾四周来车,生怕老人被不小心碰擦到。
谁料,老人突然抬手就是一记耳光,女子的眼镜应声飞落在地,发出清脆的声响,她整个人都怔住了,下意识地捂住脸颊,眼中写满了震惊与委屈。
而老人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这一幕,被后方车辆的行车记录仪完整记录下来。
后车车主目睹了事件全过程,心里为红衣女子鸣不平,明明是做好事,却被误会,还被打了一巴掌,实在是让人心寒。
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留言表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委屈和心寒。"更有人感慨:"这样下去,谁还敢做好人?"
不得不说,善意有时确实会遭遇误解,当老人出手打向好心人的那一刻,他打伤的不仅仅是一个热心女子的心,更是整个社会互信的基础。
从心理层面分析,老人的过激反应可能源于多种原因。
也许是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的行为失控,也许是曾经不愉快的经历让他对陌生人产生戒备,又或者仅仅是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本能反应。
但不论原因如何,这种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寒蝉效应,让更多想要伸出援手的人望而却步。
这也让我想起了十年前轰动全国的"彭宇案",以及此后不断出现的"扶不扶"难题,每一起类似事件的发生,都在一点点蚕食着社会信任的基石。
当帮助他人可能带来风险时,许多人会选择明哲保身,这种选择的背后,是对善良得不到保障的深切忧虑。
然而,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在这起事件中,警方及时介入,老人最终道歉,事情得到了妥善解决。
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形成更加完善的应对机制,同时,大多数网友对红衣女子的支持与声援,也彰显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善意的守护。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用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这类事件,既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就全盘否定社会善意,也要理解老年人群体可能面临的特殊困境。
当我们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仍然应该勇敢地伸出援手,因为每一次善意的传递,都是在为这个社会增添一份温暖。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像红衣女子这样的热心人,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善意多一份理解和保护,唯有这样,才能让好心人不心寒,让善意不被辜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也许,下一次在街头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们依然可以勇敢地走上前去。
有人说,之所以会发生这件事,主要是女子的动作太突然了,老人以为是推搡动作,所以下意识就给了女子一巴掌,不过这种下意识也体现了老人的品性。
还有人说,这女子就是吃饱了撑的,不声不响突然上去扶人家,人家本能反应肯定是会推开对方,老人没有任何过错。
对此,你怎么看呢?
来源:山客杂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