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于朦胧跳楼”四个字,我脑子嗡的一下,差点把刚买的奶茶摔了。9月11号凌晨,微博热搜突然蹦出这条消息,配图是黑底白字的“警方通报”,还说他兜里揣着两块劳力士,纱窗被抠开,凌晨三点坠楼。
看到“于朦胧跳楼”四个字,我脑子嗡的一下,差点把刚买的奶茶摔了。9月11号凌晨,微博热搜突然蹦出这条消息,配图是黑底白字的“警方通报”,还说他兜里揣着两块劳力士,纱窗被抠开,凌晨三点坠楼。
我第一反应是:这谁编的?
太离谱了。
我点开热搜,发现细节漏洞百出。
先说“朋友聚餐后反锁卧室”,可9月10号晚上,于朦胧刚和关晓彤在央视合唱《北京乐章》,视频里他笑得跟刚领了年终奖似的,嗓子稳得一批。
再说“兜里两块劳力士”,谁家跳楼还揣表?
更离谱的是“警方排除刑事案件”,朝阳区常营派出所直接发微博:没接到任何报警。
这谣言编得跟小学生作文似的,居然还有人信。
我翻了翻于朦胧工作室的微博,凌晨三点发声明:人好着呢,已报警。
粉丝超话里,小姑娘们一边骂造谣者,一边刷“哥哥平安”。
我刷到凌晨四点,困得眼皮打架,心里却越来越气。
这不是第一次了,上个月某顶流被传“吸毒”,再上个月某女星被传“自杀”,套路一模一样:先编细节,再配假图,最后甩锅“网友爆料”。
造谣成本太低,辟谣跑断腿。
我想起去年于朦胧拍《长夜行》时,路透图里他吊着威亚摔了七八次,膝盖肿得跟馒头似的,还笑着跟粉丝挥手。
这样的人,你说他抑郁跳楼?
鬼才信。
可偏偏有人信,还转发。
我私信了一个转发的朋友,她说:“万一是真的呢?
”我回她:“万一你转的是假的呢?
”她没再说话。
说到底,造谣者吃的就是“万一”的人血馒头。
他们不在乎真假,只在乎流量。
一条谣言,十万转发,广告报价翻十倍。
平台呢?
热搜挂六小时,辟谣帖沉到底。
等官方出来,造谣者早删号跑路了。
最后受伤的,只有被造谣的人和真心关心他的人。
我刷到于朦胧粉丝发的一张图,是去年他生日直播的截图。
弹幕刷满了“哥哥别理黑子”,他笑着说:“我没事,你们也别生气。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谣言杀不死人,但会一点点磨掉人的耐心。
我们每点一次转发,每信一次“万一”,都是在给造谣者递刀。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种热搜,先别急着哭。
先想想:证据呢?
来源呢?
如果都没有,就当它是放屁。
毕竟,真正的坏消息,从来不需要“网传”。
来源:影视热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