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惹众怒,一众餐饮行业大佬声援西贝?行业内幕或浮出水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5:48 1

摘要:首先,从法律和规定的角度看,西贝确实有底气。现行的条文里,并没有把“中央厨房出来的半成品”直接划归到预制菜的范畴里。这就给了商家一个巨大的“合规”空间,也是贾国龙敢于硬气回怼的法律挡箭牌。在他看来,西贝的行为完全在规则之内,理直气壮。

编辑:X

罗永浩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九月十号那天一顿饭吃完,随手在社交媒体上发的几句牢骚,竟然直接把整个餐饮业的“潜规则”给炸上了天。

这事儿一开始看着像个简单的消费者维权,一个名人嫌菜不好吃,价钱还贵,可没过多久,味道就全变了。

当西贝餐饮的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态度强硬地连甩三个“一定”要起诉时,所有人才意识到,这根本不是一道菜好不好吃的问题。

这把火,烧开的是餐饮行业标准化生产背后那块严严实实的遮羞布。

整个争论核心就在于“预制菜”这个词,在不同人的字典里,解释完全不一样。这就好比三个人鸡同鸭讲,吵得越凶,离真相就越远。

首先,从法律和规定的角度看,西贝确实有底气。现行的条文里,并没有把“中央厨房出来的半成品”直接划归到预制菜的范畴里。这就给了商家一个巨大的“合规”空间,也是贾国龙敢于硬气回怼的法律挡箭牌。在他看来,西贝的行为完全在规则之内,理直气壮。

可到了商家自己这儿,这本字典就更厚了。西贝公开信里解释了那十几道菜的制作流程,比如有机西兰花,为了保证安全和供应稳定,是从总部统一采购再速冻处理的。还有他们的招牌羊肉,也是每年一次性集中采购,然后冷冻分发到各个门店。

在他们看来,这叫工业化、标准化,是为了食品安全和效率,最后的烹饪步骤是在后厨完成的,当然算“现做”。

然而,在掏钱吃饭的消费者这边,字典就简单粗暴多了。罗永浩在直播间里拿出的那条保质期长达十八个月的预腌制海鲈鱼,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在我们老百姓的感知里,“现做”就意味着厨师在后厨从零开始,现杀、现切、现炒。大家花更高的价钱,买的是这份烟火气和厨师的手艺,而不是买一个加热半成品的体验。

你看,三方各执一词,都有自己的道理。西贝觉得委屈,我明明是按行业规矩办事。消费者觉得愤怒,感觉自己被骗了。信任的崩塌,往往就是从这种定义上的错位开始的。

当矛盾爆发后,双方立刻进入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公关对决。但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招数就像是镜像一样,打向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这也彻底暴露了餐饮圈内和圈外那道厚厚的墙。

西贝的反应速度极快,一套组合拳打得有模有样。创始人贾国龙先是接受采访强硬表态,紧接着发布公开信详述菜品制作,然后是宣布从九月十二号起,全国门店的后厨敞开大门随便参观。这套“透明牌”打法,明显是在效仿海底捞当年处理危机的成功案例,核心目的就是重塑自己“坦诚”、“现做”的品牌形象,来支撑它不菲的客单价。

而罗永浩这边呢,则牢牢抓住了“民意牌”。他非常聪明地将个人用餐体验,迅速拔高到了“消费者知情权”的公共议题层面。他展示物证,呼吁国家立法,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地踩在了大众情绪的燃点上。他不是在为自己一个人喊冤,而是在为所有感觉被蒙在鼓里的消费者发声。

结果呢?两个平行的舆论场形成了,互不相干,甚至彼此瞧不上。

最让人玩味的,是餐饮行业内部几乎一边倒的“抱团取暖”。巴奴火锅的创始人、吉祥馄饨的老总,甚至连胖东来的当家人都站出来力挺西贝。他们为什么这么齐心?因为罗永浩的炮火,打中的不是西贝一家,而是整个餐饮行业赖以生存的标准化生产模式。

他们声援西贝,其实是在捍卫自己的饭碗,同时也是对“网络大V”能一言定人生死的舆论压力的一次集体反弹。

可是在网络上,风向却截然相反。一项覆盖了七万多条评论的数据分析显示,接近一半的网友站罗永浩,而支持西贝的只有区区百分之六。

罗永浩的社交媒体账号,短短七天就涨了三十万粉丝。这说明什么?说明普通消费者根本不关心你的供应链有多牛,你的标准化有多高效,大家在乎的是最基本的东西:诚信和尊重。

吵来吵去,事情总得有个解决的办法。要走出这个“罗生门”的迷宫,光靠商家单方面的辩解或是消费者的愤怒声讨,都是没用的。唯一的出路,是建立一套以信息透明为基础的全新信任契约。

大家都在呼吁,罗永浩自己也说,期待国家尽快出台清晰统一的标准。这确实是当务之急,一个明确的法规,至少能终结这种“什么才算预制菜”的文字游戏,给所有人一个评判的底线。但法律只是底线,不是终点。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得靠市场自己。

其实,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老乡鸡。这家快餐连锁的做法堪称一股清流,他们干脆在菜单上给菜品做了标注,哪些是“预制菜”,哪些是“现做菜”,明明白白,童叟无欺。结果怎么样?生意不仅没变差,反而因为这份坦诚,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心。

老乡鸡的成功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消费者不是妖魔鬼怪,大家并非完全不接受预制菜,大家只是无法接受被欺骗的感觉。就像我们买方便面,包装上配料、保质期写得一清二楚,我们吃得明明白白。为什么到了价格贵上几十倍的餐厅,反而连最基本的信息知情权都被剥夺了?

未来餐饮业的竞争,或许会进入一个新的维度。想象一下,你拿到一本菜单,上面不光有菜名和价格,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清晰地标注着“中央厨房配送”、“门店现制”,甚至是关键食材的保质期。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自由选择。这样的消费场景,花出去的每一分钱,才算是真正的明明白白。

罗永浩和西贝的这场口水仗,最终以罗永浩一句“耽误工作了”暂时画上了句号。但它掀起的风波,却会持续拍打餐饮行业的海岸线。

它提出的那个核心问题——“我的知情权在哪里?”——将长久地回荡在每一个消费者的心中。

未来,一个餐饮品牌的真正价值,可能不再仅仅取决于它的味道有多好,环境有多美,而更多的取决于,它是否敢于将后厨的“秘密”,坦诚地写在菜单上。

能最终赢得市场的,不会是最会辩解的企业,而将是最敢于坦诚的那一个。

杭州日报《罗永浩宣布“停战”,数据显示事件中仅有6%的公众支持西贝;多位餐饮老板声援西贝,西贝回应速冻西蓝花、羊排争议》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