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暖花开,城市里跑者轻盈的身影跃动。在这群跑者中,便有谭杰的身影。谭杰是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体育网专职编委、2016年中国田协马拉松十位年度人物之一。这位深耕体育报道三十余年的媒体人,还有着另一重身份——中国马拉松运动的推动者与“知,所以跑”理念的传播者。
春暖花开,城市里跑者轻盈的身影跃动。在这群跑者中,便有谭杰的身影。谭杰是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体育网专职编委、2016年中国田协马拉松十位年度人物之一。这位深耕体育报道三十余年的媒体人,还有着另一重身份——中国马拉松运动的推动者与“知,所以跑”理念的传播者。
谭杰2012年接触马拉松,至今已经连续11年达到BQ(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资格成绩),即将第五次以达标成绩参加波士顿马拉松赛。他不仅亲身实践科学训练方法,更通过翻译《耐力》《锻炼》等专业著作,将运动理论引入国内跑圈,把“科学训练”四个字,一寸寸刻进跑者的脚印里。在关于马拉松的评论区,常会看到跑者的留言:“你试过《耐力》里的碳水循环法吗?”“按谭老师说的低心率跑,真的不受伤了。”这些共鸣,连成了一条隐形的路径——那是他这些年来用译笔与跑鞋共同踏出的轨迹。
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谭杰强调不要将跑步当成“药物”,不要抱着过于功利的心态。谈及自己对跑者的影响,他说:“我希望大家说,‘瞧,谭杰运动能力平平,都能这样,我为什么不能?’”
初跑者容易遇到的“坑”,幸运地全都避掉了
北京青年报:你当初开始跑步时因为什么?
谭杰:我2012年接触跑步纯属偶然。那时我每周打一次篮球,体重稳稳居于两百斤以上。虽然算不上臃肿,也不是虚胖,但脂肪肝和血脂偏高已把我划入亚健康人群。
跑步的契机来自一位朋友的邀约。他报名了十三陵的十公里赛事,拉我入伙。报名时距离比赛还有三个月,我便开始了训练,最后也顺利完赛,这段经历开启了我与跑步的缘分。
北青报:你练习跑步没有专业教练,就是自己训练吗?
谭杰:对,我开始跑步是在2012年春节前后。训练方式很简单,就在小区里跑,跑完一圈一公里,后半段会进入林荫区,泥土路面有些起伏,跑起来自然放慢速度。后来我发现,这种“跑不快”的环境,其实非常适合初学者,既避开了硬地冲击,也防止了新手常见的过度冲刺。而且我一直是循序渐进地跑,先跑3公里、5公里,然后是7公里、8公里,比赛前只跑过一次10公里。很多初跑者会因为跑量大而受伤。
另外,阴差阳错地,之前朋友送的一双运动鞋恰好适合初跑者。开春后女儿开始上补习班,我便在她补习的校园操场继续训练。
我的体质特点是,不动就胖、一动就瘦,所以一运动就很快瘦下来了,还没来得及因体重过大跑步受伤。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总之一切就很顺利。初跑者容易遇到的“坑”——跑得快、跑得多、穿不合适的鞋,我都避开了,很幸运。
北青报:那你是什么时候瘦下来的?
谭杰:我跑步不是因为想减肥,所以对于体重开始也没太在意,跑了一个月后,赶上出差,一上酒店的秤,发现自己是90公斤了,我原来得有100公斤。出差回来正好单位体检,显示我完全没有脂肪肝,我才意识到跑步给我的身体带来的改变。
北青报:你2012年开始跑步,同年11月就跑了自己的第一个马拉松。
谭杰:是的,跑完那次比赛后,朋友把一本英文原版《马拉松终极训练指南》借给我,后来他翻译了这本书。
我当时看的是第四版,现在第五版的中文版即将出版,内容更新了约20%。新增章节包括:一是针对近年来兴起的超级马拉松(越野跑、多日赛等超长距离赛事);二是专门设置波士顿马拉松达标指南,讲解如何准备参赛资格、赛事特点及伤病预防。新增的这些内容是我来翻译的。
这本书的作者霍尔·希格登是跑圈中非常有经验的专家,他这本书讲到的训练体系覆盖初学者、中级和高级各个级别跑者,对于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提供很多详细的针对性训练计划。每个计划都有为备赛设计的18周周期表,每天的任务安排得清清楚楚。
比如,初学者计划第一周的长距离跑就是10公里,刚好匹配我2012年春季的水平。按照这个阶梯式的训练法,只要按部就班执行,18周后就能站上马拉松赛道。它的设计就像搭梯子——虽然最终目标很高,但每阶高度适中,初学者只需完成距离要求,无需追求速度,前两个月甚至可采用跑走结合。
有些初跑者对距离有恐惧心理,上学时就觉得800米、1500米距离很长,那我们开始跑步时可以用时间目标替代距离,比如今天跑30分钟,明天40分钟,逐步递增。这种无速度压力的训练方式既降低受伤风险,又通过缓坡式进阶,把看似不可能的马拉松变成了可实现的目标。
跑步最大的魅力是通过自我管理,让自己变得更好
北青报:你跑步这么多年,因为科学训练,没有因为跑步受过伤,那你印象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
谭杰:跑步确实没有对我造成受伤,跑步受伤的意思是说因为跑步受了伤,只能停止训练那种,我甚至连拉伤都没有。脚上起泡的那种皮外伤不算。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受伤是,刚跑步那会儿不到一年,我在准备第三个马拉松比赛,我想破4,就是跑进4个小时。赛前10天,我打篮球去了,刚打了十来分钟,我落地踩在别人脚上,脚就崴了,肿得很厉害。冰敷、按摩等方法都用了,也没完全消肿。第二周周末的时候我还是去比赛了,也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但没有破4。
这次受伤让我知道比赛前不应该再去做别的运动,因为你身体包括肌肉等,可能已经只适合于这种运动,不太适合那种对抗的。
北青报:现在关于跑步、关于马拉松有好多种说法,有说好的或不好的,有建议这样做的或那样做的,常让初跑者难以判断孰是孰非。
谭杰:对,我觉得这就非常需要跑者有整合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其实对于初跑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几点。首先,循序渐进,别跑多,别跑快,这样你就不容易受伤。第二,选好的装备,选好看的装备,让自己心情愉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参加比赛,比赛会反过来帮助你训练。
北青报: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独家秘笈”吗?
谭杰:可能跟我做媒体工作有关系,我记性好,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都属于职业能力。我们看比赛时经常把自己代入成教练,恨不得上去指点一番,但其实你最该成为的,是自己的教练。至少对我来说,这正是跑步最大的魅力所在——通过自我管理,让自己变得更好。
学生时代没人希望成绩差,现在放到身体和运动上也一样,主动学习生理学、运动学、解剖学等知识,不光让身体更健康,还能提高运动表现,这件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很多人加入跑团,跟着教练系统训练,这当然很好。如果教练水平高、方法适合你,进步会非常明显。但即便如此,如果你有运动习惯,仍然需要思考能不能成为自己的教练,自己有没有可能终身学习、训练,终身做自己的教练。
我跑了十几年,一直在进步。我的马拉松征程始于2012年,从2013年至今,我有七年成功刷新个人最佳成绩(PB)。最近一次突破发生在2024年11月的北京马拉松,以3小时05分的成绩完赛。
我每年的计划都是希望能够创造PB,所以会针对前一年训练的情况,不停地修复自己,修正一些训练方法,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儿。大家现在都在说“破3”,我没有特别期待“破3”,我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我现在是55-59岁的年龄组,到我60岁之前,甚至60岁出头时,只要训练方法得当,仍然有可能PB,所以我并不着急。
这种正向反馈让我确信,成为自己的教练是条可持续的路。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外部教练身上,不如把自己培养成那个最懂自己的人。
在跑步这件事上,意志力是最不重要的
北青报:你这样坚持多年,很多跑者敬佩你的意志品格,认为你是有毅力又自律的人,但大多数人身上都有惰性,很难这么自律。
谭杰:我觉得在跑步这件事上,意志力是最不重要的。我跟别的跑友也这么分享,而且意志力有时候有害,当你最后要靠意志力去顶的时候,你的身体有可能是不行的。
在训练的过程中,你可能会经历一些事,比如配速崩盘、心率爆表、高温烘烤等等,靠意志力死撑只会让身体提前透支。我更倾向于把这种困境视为“技术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要凭知识和经验找到解决办法。
对于自律,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你要知道不自律的后果,比如说饮酒,你能否接受饮酒后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否控制住这些负面影响?所以,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认知,自律与否是个权衡的过程,你要通过学习、思考,有自己的认知,并做出判断。
所以,当自己的教练,需要终身学习,终身训练。比如说我现在五十多岁了,我要针对我这个年龄训练,而56岁可能和55岁不一样,58岁和56岁又不一样,这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甚至可以说是拿自己做实验,肯定有试错、调整、进步的过程。
北青报:除了学习、思考,你认为还需要做什么?
谭杰:做自己的教练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要对自己的身体更敏感。若有专业教练指导,你可以像患者向医生描述症状那样,获取针对性建议。但独立训练时,则需培养自我觉察能力,发现身体的细微变化。
这一年我开始全天佩戴智能手表,以前我夏季习惯傍晚六七点跑步以避开高温,这样就意味着吃饭晚、睡觉晚,我一直睡眠挺好的,但是我看数据才发现,这样的安排不合理,因为有些数据在夜里还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说明身体并没有在睡眠中修复。后来,我跑长距离时,就会早些;若次日上午空闲,宁愿延迟入睡时间,待身体核心指标平稳再入睡,确保睡眠质量,真正服务于身体修复。
对于运动新手而言,体脂秤也不错。传统体重秤只有体重,看不到体脂率下降、肌肉量增加这些积极变化,导致训练者因短期体重停滞而误判进展。许多人在体脂率已改善时,因未察觉体重变化而放弃坚持,殊不知可能再坚持一周,体重便会下降了。所以使用一些科技设备还是有必要的。
跑步不要有功利心健康只是运动的副产品
北青报:你认为跑者应该放下减肥瘦身健康等功利心,可是这些不是运动的目的吗?
谭杰:我说的功利心是,以前我们加班熬夜,拿健康换事业;现在说拿运动换健康,只要是运动,就一定要得到健康的回报。我觉得这个挺功利的。
我不觉得应该找运动要健康。其实运动给人带来的好处,远比健康更宝贵。比如参加体育比赛时感受到的仪式感,比如你超越自己的心理满足。还包括社交的满足感,还有旅游、美食等等,绝对不仅是健康这么简单的概念。所以,不要想我这周末去哪儿参加比赛,会给我带来多少健康,或者说能不能给我带来远期的寿命方面的收益。
有人喜欢马拉松,也有人批评马拉松,认为它对人体是消耗等等,我觉得如果你不把马拉松作为和健康的等价交换,就不会去考虑这些事。比如说你今天晚上跟朋友聚会,有人会饮酒,有人会吃多,有人会吃不健康的东西,但是大家不会把聚会这件事和健康联系起来,大家就是觉得很快乐。那为什么你一运动就非要想着健康?
我觉得对运动如果不这么功利的话,你做的事儿就全顺了。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们踢球,除了说耽误学习外,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容易受伤。而对于孩子们来讲,踢球还会让他们有团队精神,得到团队的承认,也会让心理更加健康。
我是觉得大家过分强调了体育的健康属性。其实,健康只是运动的副产品。
北青报:还有很多人热爱跑步是因为这让他们心情愉快,跑步是“治愈”良方。
谭杰:我觉得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确实能够激发多巴胺等让人快乐,但你不能说今天很难过,得出去跑步去了。那也不对,你不能靠跑步治病,不能把跑步当药吃,我觉得不应该把运动的治愈性说得像神话。
北青报:你跑步这么多年,有没有觉得自己更加心情平和,不爱生气,也不暴躁、焦虑了?
谭杰:其实我跑步以前也不暴躁、焦虑。跑完确实很爽,但我从没有因为心情不舒服而去跑步,希望靠运动来治愈。
常年跑步对我心理上的帮助是让我总像做对了数学题。跑步这么多年,我现在仍然能够做到每年都比前一年跑得快,这说明我对自己的训练方法是正确的,总能做对题,心情肯定舒畅。
“跑步连谭杰都行,那我们也行”
北青报:你觉得跑步让你有了什么改变?
谭杰:如果没有跑步的话,我就是一个体育媒体工作者。因为跑步就变成了一个身体力行的体育媒体工作者。跑步的社交属性太强烈了,会认识很多人,以前没这么爱说话,而且可能因为跑步训练的计划性,现在说话算有点条理,说起什么,脑子里先蹦出来一二三四。
北青报:你除了是跑者,还是一个译者,翻译了《耐力》《锻炼》等经典的运动类书,影响了很多人,你是如何成为一名译者的?
谭杰:我大学是学材料的,但是一直喜欢外语,后来也一直坚持阅读,因为做体育媒体,对英文的要求也挺高。刚开始跑步时想学习,发现国内资料不多,网站上的只言片语,也不那么系统。我们就去开始找外文资料,然后翻译。那时没有定期出版的跑步读物,我们就自己做了杂志《领跑者》。
当你渴望获得知识时,你一定不会将就,一定会努力去找。而在得到了之后,很想分享。无论是做翻译,还是做杂志,我不能说有多强的责任感,但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这些知识。
北青报:你的跑步生涯这么顺利,是不是和你的性格有关系?你觉得自己有跑步的天赋吗?
谭杰: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和自己性格是否有关,我觉得我一直愿意学习,愿意思考,但没有运动的天赋。我算是一个爱运动的人,但也不是一个运动能力很强的人。
我总是建议那些有运动天赋的朋友不要浪费。什么叫浪费天赋呢?就是本来凭你的资质你就应该上清华北大,但是因为你没努力而没上。所以,我现在跟很多人说,就按照正确的方法认真跑,一定能实现运动表现上的目标,而且是科学健康地实现。如果有天赋,一定要去兑现天赋,天赋值得你付出努力。
至于我,我更喜欢大家觉得“跑步连谭杰这种能力平平的人都行,那我们也行”、“连谭杰都能瘦下来,那我们也行”,我更愿意做这种人。
北青报:抱着这样的想法,那你身边的人做到了吗?
谭杰:嗯,很多人做到了。
跑步会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
北青报:除了跑步,你还有别的爱好吗?
谭杰:跑步的确占据了我不少时间,除了跑步,就是阅读、阶段性地做些翻译工作。还有如果出去跑步,就当做是旅游,多看点儿东西。
北青报:你现在参加比赛,还会有以前那么激动吗?
谭杰:从身体的角度来说,无论任何比赛,你一开始都不应该激动,激动会让你消耗很多体力精力,你要保持平静,把能量留到最后5公里的时候激发出来。
现在我每次冲过终点的时候,还是很兴奋。如果现场气氛好的话,就会更幸福。赛后朋友们还会聚会,很激动。
北青报:现在跑步的环境、氛围,包括跑者的心态,肯定与多年前有很大不同,那你设想过五年、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吗?
谭杰:我觉得对孩子们的影响可能更大。我们那个年代很少看到父母跑步,最多的运动就是打羽毛球、乒乓球。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跑步,还参加比赛,这肯定会影响孩子。
我女儿从小看我跑步,她就觉得跑步是特别正常的事,就像她的同学里,有人的父亲喜欢集邮,有人的母亲喜欢唱歌。她现在也跑。我觉得未来,跑步越来越会被认为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倪家宁
来源:青瞳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