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兴,则百业旺。近年来,政和县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夯实产业基础,推进“茶、竹、旅”业态融合发展,步履铿锵、势头强劲。走进政和,千年白茶文化浸润土地,万亩竹海翻涌绿浪,茶与竹的交响曲中,一幅生态优先、产业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政和县委
生态兴,则百业旺。近年来,政和县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夯实产业基础,推进“茶、竹、旅”业态融合发展,步履铿锵、势头强劲。走进政和,千年白茶文化浸润土地,万亩竹海翻涌绿浪,茶与竹的交响曲中,一幅生态优先、产业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政和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王丰,解码该县逐“绿”而行、向“新”发力的奋进之路。
中共政和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王丰
从“一片叶”到“一条链”
政和是白茶原产地,素有“千年白茶,百年工夫”之美誉。在“三茶”统筹理念引领下,政和坚定不移育龙头、延链条、建集群,构建起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生态圈,将茶产业打造成了引领群众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茶产业是政和的‘金名片’,更是乡村振兴的‘主引擎’。”王丰表示,近年来,政和县大力实施品牌驱动、品质提升工程,聚焦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做好茶产业链配套服务,在助力企业品牌推广、基地建设、用地保障、生产线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创造了良好营商环境。同时,全力推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白茶城、中国白茶研发中心、白茶科技研究院等项目落地,打造了茶食品、茶妆等深加工产品矩阵及建设了白茶博物苑、罗金山茶旅康养等文旅综合体,形成了集种植—加工—文旅康养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此外,还通过打造“直播平台+供应链基地”融创园,以数字化营销体系,为企业获取客户、推广产品、建立品牌提供了保障;通过举办中国白茶大会、政和白茶开茶节等茶事活动,使政和白茶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连续四年进入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百强榜,品牌价值已攀升至61.18亿元,并跻身全国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政和宝菱灯饰
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1万亩,涉茶企业907家,年均产茶1.5万吨,基本形成以白茶为主,红茶、绿茶(含花茶)为辅,传统名优茶和新茶饮协同发展的局面。政和县已连续四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先后获得“全国白茶产业统筹发展先行县域”“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高山白茶核心产区”“白茶重点产区”等荣誉称号。
从“一根竹”到“一座城”
竹产业是政和另一特色产业。全县竹资源蓄积量在省内名列前茅,竹具工艺加工企业220余家,生产竹制品超3600种,涵盖餐具、家具、工艺品等诸多领域,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王丰介绍道:“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重要指示精神,紧抓‘以竹代塑’发展机遇,发挥生态优势,统筹做好‘竹产业’‘竹科技’‘竹工艺’‘竹文化’四篇文章,全力推动竹资源价值最大化。”在这一思路引领下,政和县聚焦打造中国竹具工艺城、中国竹具设计中心、制造中心、集散中心,成立竹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和全省首个竹业科技小院,围绕企业需求,策划项目、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颇有成效,已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2024年,政和竹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福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产值突破67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双链协同 构建绿色发展“政和模式”
产业体系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深入推动茶、竹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政和县聚焦“2+3+4”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产业链延伸配套、社会民生补短板等重点领域,延伸出“茶业+竹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开辟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政和县锚定业态融合发展,相继出台发布《政和县“十四五”期间竹木产业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十九条措施意见》《政和县建设“以竹代塑”示范县实施方案(试行)》等政策文件,以三产融合拓展应用前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除茶文化旅游外,还开发出茶饮料、白茶宴、白茶酒、茶妆等多种茶衍生品,并向茶空间、茶器具、茶机械、茶包装等配套产业延伸,不断引领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以全竹茶空间为切入点,重点推进“武夷山水·茶空间”建设,应用当地产竹材装修,家具、茶具以及其他用品全面应用“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产品,带动茶、竹、水、食品等生态优势产业的发展。政和县已成为全国竹茶具的主要生产基地和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竹具产品加工基地。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从茶产业全链条构建到竹产业多维度挖掘,再到二者创新融合,政和正以生态为笔、文化为墨、产业为彩,勾勒和美乡村新画卷,其心可鉴,其意拳拳!
来源:当代品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