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为笔 绘学子成长蓝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09:16 2

摘要: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力量。其中,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

在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南校科技节上,孩子们亲自操作3D打印机,观看一个个精致的模型从无到有呈现在眼前。王娅 摄

在亳州市科学实践研学游中,学生们在听老师科普有关神舟飞船的知识。张洪金 摄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力量。其中,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教育战略部署,推动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实现全覆盖,引入多元校外科学教育资源打造高标准科普基地,支持学校与科学家团队深度合作开发科学教育课程......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广大中小学生带来更加系统、优质的科学教育服务,助力科学教育在青少年群体中落地生根。

完善顶层设计

营造科学教育良好生态

为了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去年年初,省教育厅等十六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细化了20条具体举措和任务分工,明确了未来3年至5年的发展目标,包括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加强实验教学、推动跨学科学习等。

《方案》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每门课程安排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丰富校内科学实践,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流动青少年宫、科普大篷车、科技节、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科普教育阵地,配备必要的科技教育器材和设备,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拓展校外科学实践渠道,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每生每年至少参加 1次校外科普活动......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方案》让中小学科学教育落到实处细处。此外,我省在平台保障、师资保障以及专业保障等方面也出台诸多支持举措。

在平台保障方面,我省不断推动教育数字化与中小学科学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建设,乡村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教学点基本实现智慧课堂全覆盖。合肥市包河区开发了小学科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加强可视化、智能化、美育化科学课堂教学;芜湖市弋江区建设人工智能自主学习平台,开发丰富的科学教育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对学习实时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及时反馈给教师。

在师资保障方面,我省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优先保障科学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推动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设置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专项,通过远程培训、校本培训、跟岗研修等方式,实现全员参训。

在专业保障方面,我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项建设“科学教育与传播安徽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专业指导。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专家学者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助力学校开展科学教育。

创新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当我仰望星空,我会好奇宇宙的边际在哪里?星星的背后藏着什么秘密?而科学就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这个神秘的大门。”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第二实验小学2022级5班的江易墨同学是个热爱科学的小女孩,在学校精心打造的“科普云课堂”上,她自信分享成为“科普小达人”的成长历程。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第二实验小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科学+”活动为抓手,着力探索科技创新教育模式,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更为丰富、多元且富有活力的学习天地。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束夏梅介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校整合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中的科学元素,构筑以本学科为核心的跨学科学习框架,以助力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学校借助中国科学院“1名科学副校长+2名科学辅导员+13名科学班主任”的科学家团队配置,补充专业师资力量,通过学科教师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共上一节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双师科学课堂新形式。“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既能感受到校内教师亲切熟悉的教学引导,又能领略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们高屋建瓴的专业讲解”束夏梅表示,这种双师课堂的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能让他们接触到顶尖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

具体到科学教学方面,如何让青少年对科学真正产生兴趣,在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会长陈曦看来,“要让他们真正地知道这个科学理论或者科学实验跟世界的联系是什么,能具体应用在哪里。”

在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南校,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成可感知的体验,学校的科学课程教学常态化开展科技调查体验活动,通过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操作替代传统课堂的被动学习,大大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比如,探究微生物分解者,学生不再局限于背诵课本中“分解者”的定义,而是通过亲手培育蚯蚓、观察有机废物分解过程,直观理解生态循环原理,同时融入化学物质变化分析、环境科学中的资源再利用等跨学科知识;为了让同学们直观了解生物多样性,科学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校园植物作为“活教材”,展开实地调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校园生态数据库,赋予科学探究社会价值。

这些科学探究活动共同构建了“做中学”的创新模式,以真实问题为起点,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工具,强调从知识理解到实践应用再到社会服务的完整链条,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又通过技术赋能与社会连接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此外,社团课程也是我省各校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抓手。学校依托科创类社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升实践能力。

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南校教育集团临湖学校地处自贸区,区域内高新企业较多,学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推动学校科创类社团建设,效果显著。在2024年的赛事中,该校无人机社团、编程社团和航模社团捷报频传。

加强师资建设

提升科学教育专业水平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科学学科的学习需要依照认知与学习规律,逐步掌握复杂的知识、概念和方法,这使得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一件长周期、系统性的工作。此外,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法都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对知识内容的可视化呈现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的科学学习情境的构建也往往依赖于技术工具和教学装备支持。在陈曦看来,基于科学学习的特点,对科学教师的配备、培养以及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方案》要求,在师资方面,要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加大科学类新教师的招聘和补充力度,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并明确要落实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在“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中专门设置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

去年暑期,亳州市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市中小学和科技教育机构的120名科技辅导员老师参加培训。通过对优秀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案例分析、互动交流、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参训教师们更好地理解科技教育的内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今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中小学要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配强科学副校长,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

去年5月,合肥市蜀山区聘任91位来自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实现全区中小学全覆盖。“聘请高校院所专家、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副校长,是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探索,有助于充实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合肥市蜀山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合肥市包河区地处合肥滨湖科学城的核心区,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普资源的“宝藏库”,区内所有中小学均配备科学副校长,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实现区域全覆盖。该区打造了一支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大学教授为主体,以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的专家为重要补充力量的高端师资队伍,为包河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利辛县教育系统通过专家引领、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等形式,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今年3月23日,利辛县教育系统举行“AI人工智能应用培训会”暨科技副校长聘任仪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子磊被聘任为利辛县高级中学科技副校长,并为利辛高级中学学子作人工智能发展及前景的报告。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汤进为全县科技教育骨干进行了“人工智能”“DeepSeek概述与应用”业务培训。

整合社会资源

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网络

我省各学校积极行动,充分挖掘、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大力推动科学教育发展。校内,科学教育成为课后服务的“标配”,为学生们开启科学探索的日常窗口;校外,严格遵循《指南》要求,全面统筹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自然场域、科技企业等资源,精心打造多类型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有序组织区域内学校定期开展校外科学探究实践,让学生在广阔天地中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与力量。

安徽省科技馆作为全省科普教育的关键阵地,多年来,通过流动的科普大篷车,将妙趣横生的科普体验带到乡村孩子身边。孩子们戴上 VR眼镜,沉浸式感受仿真场景;操控无人机,见证其起飞降落,探索科技奥秘。“科普大篷车”项目持续升级,从最初单纯的科普展品展示,逐步拓展增设科学课、开展科学实验,科普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惠及越来越多的乡村学子。

肥东县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路径,大胆把科学课搬进科技馆,借助主题研学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展览、科学实验、科普讲座中,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具象化,真切感受科学魅力,极大激发了青少年的求知热情。

淮南市坚持优化科学教育模式,依托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校园科普馆等20余个科普场所,为青少年常态化举办科学调查、科学体验、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每年参与学生达12万余人次,并组织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开展科普讲座和科技类活动。

定远县积极推进“科普+研学”,每年举办青少年机器人与创意编程赛事,利用科技馆“浩瀚宇宙、童梦奇缘、生命之光”等科普展品,引导学生们开展创客活动,感受科学的乐趣;开展“百名专家进学堂”科普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九三学社等老科学家、教授开展前沿科技科普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调查体验和科技实践活动;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20万元基金。

今年3月,临泉县举办了以“实践探索创新” 为主题的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来自全县33所学校的87支队伍、132名选手踊跃参与。比赛项目丰富,展现了临泉县教育局在推进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显著成果。

各类科普活动与赛事蓬勃开展,不仅为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搭建起展示科学创新思维、促进交流的广阔平台,更让“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种子在江淮大地生根发芽。“孩子们需要有‘公平炫耀’的机会,满足他们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喜欢科学的孩子拥有这样的机会不多,而各种权威的赛事则给了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会长陈曦介绍,协会举办的科普作文大赛,让不少学科成绩并非顶尖、却对科学满怀热忱的学生崭露头角,为他们提供“公平炫耀”的宝贵机会,助力其茁壮成长。

如今,更多科技教育资源正在汇聚,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科学教育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涌现,为更多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科学教育,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