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福建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参与申报),这也标志着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今年春节期间,福建各类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精彩纷呈,闽剧表演、民俗踩街、灯舞巡游等活动频频上演;福州三坊七巷、泉州西街等全省各个历史文化
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福建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参与申报),这也标志着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今年春节期间,福建各类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精彩纷呈,闽剧表演、民俗踩街、灯舞巡游等活动频频上演;福州三坊七巷、泉州西街等全省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剪纸、木偶戏、打铁花、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非遗项目现场表演吸引市民游客络绎不绝;高山族拉手舞、闽南童谣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登上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非遗春晚》,共同绘就了“非遗过大年”的精彩画卷,向全国观众展现福建“非遗”风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见证,其背后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风俗所系、情感所系。作为非遗大省,多年来,福建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政策护航 让传统文化留根存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强调了非遗在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更致力于推动系统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由此可见,加强非遗传播、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共识。
非遗进校园,体验雕版印刷技艺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推动闽剧、寿山石文化等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理论和实践“富矿”。近年来,福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实施整体保护,加强传承传播、活化利用,促进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效。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福建从战略高度推动非遗保护利用工作。近年来,福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9年颁布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20年印发《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福建省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202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年印发《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工作方案》……此外,福建还制定出台《福州市软木画技艺保护规定》《福州市脱胎漆器技艺保护规定》等专项立法,为非遗保护传承构建起了完备的政策体系,让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泉州南音亮相北京故宫博物院
截至2025年2月,福建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保护单位14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保护单位77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3人、省级912人;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福建成为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优秀保护实践名册)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
文脉赓续 让非遗技艺熠熠生辉
如果说,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那么其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如何进一步激活非遗“一池春水”,更好地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多年来,福建不断完善保护机制,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力求在保护中发展,让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为推动非遗传承,福建除了加强立法保护,还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5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非遗与相关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一体保护,为非遗的存续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空间,有效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生命力。此外,福建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传承人工作室+学徒”“非遗进校园”等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将非遗课程纳入学校教学体系,让学校成为非遗文化弘扬和传播的主阵地,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与此同时,福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创新路径,促进非遗的跨界融合与活态传承,推广“清新福建·共享非遗”品牌。一方面,依托古厝、历史街区深入推进“非遗进古厝”“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让非遗真正贴近民众、融入生活,吸引众多年轻人驻足体验,为其传承注入全新活力。另一方面,结合各设区市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保护传承现状,精心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散落各地的非遗明珠串联成链,开发出诸如以体验传统手工艺、欣赏传统表演艺术等为主题的特色线路,游客借此在旅途中得以深度领略福建非遗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福建的一些景区还巧借东风,积极引入非遗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使游客能够直观“看得见”非遗、亲口“尝得到”非遗衍生美食、顺手“带得走”非遗文创产品,全方位、深层次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开辟出非遗传承发展的崭新天地。
数字赋能 让千年瑰宝“蝶变新生”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福建大力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借助现代科技之力,实现非遗在数字时代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元宇宙任意门”体验非遗春节
依托数字化技术体系,福建全面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通过摄像、摄影、文字、图片等科技手段,全面、真实地记录非遗项目的技艺特点及文化内涵,为濒危非遗项目留下珍贵的资料。同时,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数字化手段,对承载非遗文化的古建筑、历史街巷等进行毫米级精度的数据采集,形成可追溯的数字化档案,为修复工程提供精准依据,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数字化的空间载体。此外,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等,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与管理,方便公众查阅与了解非遗。
“穿越宋元奇妙游”2025世遗泉州非遗时尚秀
在互动体验方面,福建积极搭建各类非遗数字展示平台,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非遗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通过建设非遗数字博物馆、线上展厅等,将丰富的非遗展品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公众足不出户就能浏览精美的非遗产品,了解其制作工艺与文化背景。此外,一些地区还创新推出“元宇宙全息仓”“AI剧院游”“数字人闽韵游记”等传播模式,让非遗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火出圈,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交流互鉴 让福建故事“全球共鸣”
在全球化浪潮的澎湃推动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福建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正跨越山海,以其独特魅力昂首阔步登上世界舞台,让世界领略到福建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尽风情。
闽剧《杨门女将》
近年来,福建借助一系列高端国际交流展示平台,为非遗的海外传播架起了桥梁。2015年,福建非遗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代表福建地域特色的闽剧、古琴、福建传统咏春拳、布袋木偶戏、柯派高甲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多年来,福建还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外交部福建推介、中联办香港公众开放日、世界闽商大会、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等海内外、港澳台的文旅推介和交流展示活动,不断提升福建非遗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助力讲好福建故事:2024年,咏春拳亮相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欢迎宴会《携手同行 共筑未来》文艺演出,“漳州闽南文化周”在法国巴黎盛大举行,“潮涌海丝 世遗重光”文艺演出在埃及亚历山大市举办……一场场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正是福建非遗跨越国界、打动人心的生动写照。
闽南皮影戏
而福建在非遗保护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也为全球非遗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福建方案。其中,中马联合申报“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堪称国际合作保护非遗的典范案例,不仅进一步拉紧文化交流纽带,让两地民众共享非遗盛宴,也为跨文化非遗保护树立了标杆。
非遗,是历史的馈赠,是文化的传承。从古老技艺到传统节庆,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遗产,正以创新之姿融入时代血脉,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当前,“非遗热”的出现,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当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当古老习俗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福建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擦亮非遗这张“金名片”,让非遗绽放全球视野下的绚丽光彩,为赓续民族文脉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当代品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