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乡村振兴”新画卷:炊烟新起处 青山变金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09:12 2

摘要: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命题,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肩负着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时代使命。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更是传承文化根脉、守护绿水青山的必然选择。从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到乡村

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命题,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肩负着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时代使命。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更是传承文化根脉、守护绿水青山的必然选择。从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到乡村振兴的全面启航,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从“外在输血”到“内生造血”的深刻变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蓝图,既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升华,更是对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实探索。

织就“跨村联建”一张网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平阴县安城镇积极探索推进村党组织“跨村联建”,打造融合发展区。通过实施党建联抓、治理联促、发展联动、干群联心,强弱村联姻,让联建村坐上了“同一条船”,乡村振兴呈现从中心村“一枝独秀”,到联建片区“竞相绽放”的生动局面。

平阴县安城镇滩区搬迁群众实现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

联合党委从“联”字上入手、在“合”字上发力,探索推动组织生活、决策议事、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融合。依托现有办公场所或通过争取上级政策,逐步推动联合党委建设集中议事场所,推动联合党委集中办公。目前,兴安联合党委借助全省第三批街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实现13个联建村集中办公;天井联合党委集中议事场所已经打造完毕,东兴联合党委集中办公场所正在谋划推动中。跨村联建实施以来,各联合党委“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入户走访,听取群众意见;联合党委班子成员与联建村党员一起参加党员大会,轮值主持,共同开展主题活动,联合党委一家亲的氛围愈发浓厚。通过班子联强、干部联优,实现了联事联心,凝聚了联合党委的战斗堡垒力量,形成了“人人一把号、同吹一个调”的融合格局。

联合党委牵头,引导联建村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夯实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物质基础。兴联联合党委投资40万元建成覆盖5个村的卫生室。天井联合党委争取市级资金9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产销中心和电商直播间。在南栾、北栾、东平洛三村自来水管网改造提升项目中,克服重重困难,完成3村1880户群众的自来水管网铺设及配备安装智能水表,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喝上健康水、放心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此外,各联合党委整合便民服务大厅、村级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场地资源,实现民生服务开放共享。

平阴县安城镇党群服务中心

联合党委通过党建联抓,组织联建,班子联强,发展联动,难题联解,干群联心,推动基层治理由“单打独斗”向“合力共治”转变,形成“1+1>2”的联村党委“硬核力量”。天井联合党委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导向,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探索实施精微善治“微网格+”治理模式,推广张天井村“微网格”管理经验,将党的建设、民生保障、法律服务、纠纷调解、应急救助等各类资源和治理服务辐射到户、到人,实现最小单位精细化管理,切实形成了“村在网中、户在格中、人在其中”的“微治理”格局。为鼓励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参与乡村治理,联合党委挖掘成立了类似“红霞满天”“老肖说事”等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入户走访、政策宣传、服务群众等,在联建村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走出一条乡村善治、群众满意、共享共治之路。2024年,天井联合党委和东兴联合党委在统一村规民约的基础上,通过群众推荐、集中评议等方式,用统一的标准评、统一的标准奖,开展了联合党委第一届“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选树活动,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议事协商格局,形成了“邻望邻好,邻盼邻高”的生动局面。

荒地变身“香饽饽” 乡村振兴“芋”来愈美

近日,位于万德街道石家屋村的花溪谷景区樱桃花绚烂绽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石家屋村进村主干道旁,一片占地4亩的荒地正悄然焕发新生。曾经杂草丛生的地块,如今已翻整成齐整的田垄,一块块香芋躺在大地的怀抱,为这个春日又增添了新活力。

这片位于村口的黄金地块因历史原因长期撂荒,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村党支部书记赵长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村“两委”人员多次讨论,最终确定“流转土地+特色种植”的发展思路。通过流转村民承包期内土地,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为村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长清区石家屋村香芋种植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

为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村“两委”多次赴外地考察,最终确定与莒南县奥霖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高钙香芋。高钙香芋的钙含量是普通芋头的数十倍,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市场价值高;地上茎秆可长至2米,叶片直径可达50厘米,兼具观赏价值。更关键的是,香芋种植技术门槛低,第二年种植时无需再投入种子成本,非常适合规模化推广。

为确保项目尽快落地见效,赵长雷决定带头试种,个人掏腰包买种子、买肥料、雇用人员、机械等,和第一书记张传富带领村民用7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土地复垦及种植。在专家指导下,首批优质高钙香芋种正式下地。据农业专家测算,试验田亩产可达2500-3500公斤,按保守价格6元/公斤计算,亩均收益逾万元。项目实施期间,可提供整地、管护、收获等岗位10余个,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

更值得期待的是,高钙香芋种植形成的“绿色海洋”,或将成为村内旅游新晋网红打卡地。“五一”假期到石家屋村,既能采摘到红宝石般晶莹的樱桃,感受果香在舌尖绽放;又能漫步乡间道路,享受绿波荡漾的香芋田美景和味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待种植试验田成功后,村“两委”将免费向村民提供种植技术,并向周围的村庄推广。目前,在石家屋村的带动下,小侯集村也已同步试验种植同品种香芋2亩,石都庄村也计划种植其他品种香芋。“种香芋,我们是头一份,摸着石头过河,希望能蹚出一条路。”“这种香芋属于饭店的高端菜品,销路不用愁。”荒地变身“香饽饽”,谈起未来,赵长雷信心满满。

第一书记建立“惠民服务清单” 槐荫区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近年来,槐荫区坚持将农业农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可喜变化。2024年,该区一产GDP达到2.6亿元;“槐乡厚礼”区域公用品牌亮相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河创田园”示范区成功入选省级示范区创建名单,乡村单元规划经验在部级平台全国推广;乡村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化,全区93个村和8个村改居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商量小院”村民议事制度,提高治理水平。建设乡村振兴“杏林讲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和健康生活方式。

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展现在槐荫的田野上。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2024年,槐荫区聚力“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扩域提效。成立第一书记服务联盟4个,选派“三专员、两顾问”132名,开展各类技术指导、志愿服务174次,有效推进“共创共富”和“三变”改革,村集体年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占比达到75%;整合财政资金数百万元,落地“银杏谷”等帮扶项目6个。

何晓依是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派驻腊山街道水屯村第一书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走访记录“民情日志”130余条,建立“惠民服务清单”,协调解决问题30余件。开展“党建+服务”物业管理项目,在水屯小区完成了门禁系统安装、环境整治等工作。积极带动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与济南鑫富达公司达成结对意向,共同打造规模化种植农业产业园提升项目。2025年起,预计每年村集体可增收5万元。

槐荫区聚力“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扩域提效。

正是有了无数“何晓依”与乡亲们携手并肩、挥洒汗水,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展现在槐荫的田野上:田家庄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创建羊肚菌示范园,打造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集成千亩示范片区,在全市粮油作物竞赛中,玉米以839.63公斤/亩获全市第2名。西王村无花果试种成功。七里铺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林下种植赤松茸,喜盈门农业园引进优质小番茄。西张村蒲公英种植面积扩大一倍。赛石玫瑰园打造养花、赏花、品花、花宿等全产业链条,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度增收78.5万元,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民多方共赢。

槐荫区赛石玫瑰园打造养花、赏花、品花、花宿等全产业链条。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是国之大事,也是槐荫区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完成“抓项目强产业提质创优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

今年,槐荫区锚定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工作目标,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推进渔光互补产业项目、水产养殖园区等建设,加速形成苗种繁育中心、休闲观光研学园、渔业生产标准园共同构建的渔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擦亮“槐乡厚礼”区域公用品牌,做强“槐荫四宝”和特色花卉种植,打造更多高附加值农产品。加速推进“河创田园”泉韵乡居示范区建设。深入挖掘沿黄特色村落资源优势,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城乡旅游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共进。着力构建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帮扶共建格局,促进资源共享、政策联动、产业提质。抓好“第一书记助农大集”“乡村振兴共富超市”等载体建设,不断增加村集体和农民财产性收入。(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冯经伟 唐珊珊 石锦川)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