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复制的轰鸣声中,我们选择以手工/机械的温度重构版画艺术的当代叙事。"一个人的工厂"不仅指向水印版画特有的创作方式,更隐喻着当代艺术家在多重身份中的精神突围。本次展览汇聚曹欧、陈茂山、程国亮、丁卉、丁科、符幸寒、李文翔、李莹、连卓奇、梁业健、刘晓鑫、卢丽媚
在数字复制的轰鸣声中,我们选择以手工/机械的温度重构版画艺术的当代叙事。"一个人的工厂"不仅指向水印版画特有的创作方式,更隐喻着当代艺术家在多重身份中的精神突围。本次展览汇聚曹欧、陈茂山、程国亮、丁卉、丁科、符幸寒、李文翔、李莹、连卓奇、梁业健、刘晓鑫、卢丽媚、潘柳华、尚友录、石磊、王海迪、王霖、王启凡、王雅慧、王岩、魏泉、武艺、游宇、张茜、周志奋、祝拓等二十余位艺术家的最新实践,试图在艺术过程与结果的对话间,揭示版画创作中"个人工厂"式的生产哲学——当创作者同时扮演构思者、刻工、印刷师、批评者等多重角色,这种身份的实验性切换如何重构艺术生产的本质?
第一幕:创作现场的七十二变
Act One: 72 Transformations at the Creation Site
版画创作犹如一场精密的戏剧排演,艺术家在构思、绘稿、刻制、印刷的工序中不断进行身份的重构与解构。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曾以诗意的目光凝视印床与铜版相遇的瞬间:"被毯子遮蔽的转变时刻,制作者与观察者在辊轴两端相遇。"这种孙悟空式的七十二变,要求创作者在感性与理性间保持永恒的张力——前一秒还是纵情驰骋的幻想家,转瞬便成为苛求毫米精度的匠人;方才沉浸于油墨渗透的物理过程,即刻又须抽离为冷眼审视的批评者。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艺术划分为"自由的游戏"与"雇佣的劳动",而版画家恰恰在这两极间建构起独特的平衡术。他们既享受构思时天马行空的快适,又必须承受刻版时肌肉记忆的规训;既要在印刷工序中化身严谨的工程师,又需在最终呈现时回归美学裁判的角色。这种多重身份的轮转绝非简单的角色扮演,而是通过持续的身份实验,将创作过程转化为认知自我的炼金术。正如参展艺术家王启凡在木纹肌理中发现的时空褶皱,或是尚友录对安迪沃霍尔式的复数性美学的哲学性叩问,每个创作阶段都是艺术家与不同自我对话的现场。
筑桥
王启凡
2024
水印木刻
135×180cm
22-7-9.8
尚友录
2022
水印木刻
73.5×88 cm
第二幕:刻刀上的文明史诗
Act Two: The Civilization Epic on the Graver
若将视角拉升至千年文明史,版画家的刻刀始终是知识传播的转译器。从敦煌藏经洞的经变图到《十竹斋笺谱》的饾版拱花,从杨柳青年画的市井叙事到《点石斋画报》的视觉启蒙,版画载体在典籍、纸币、笺纸、年画间不断嬗变。清代出版家张海鹏"刻书泽人"的文化自觉,恰印证了版画家超越匠人身份的精神追求——他们不仅是图像的创作者,更是文明基因的编码者。
这种双重属性在当代呈现出新的维度。当连卓奇的醉花阴暮光将传统花卉转化为现代荆棘景观,当王雅慧在“猫”图像中植入时代的隐喻,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匠人气质与学者气质的奇异融合"(邱志杰语)。参展艺术家们延续着版画特有的"知识学传统":他们像图书馆员般梳理文化谱系,如考古学家般解构视觉符号,若哲学家般质询复制本质。这种多重文化身份的自觉,使得水印版画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思辨性——正如陈琦将虫洞意象刻入水波纹路,或是洪浩通过《我的东西》系列构建的消费社会档案,版画创作已然成为知识生产的特殊现场。
醉花阴·残雪
连卓奇
2021
水印木刻
60×90 cm
乐观主义占了上风以后
王雅慧
2018
水印木刻
50×60 cm
第三幕:一个人的抵抗诗学
Act Three: The Resistance Poetics of An Individual
在数字化生产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个人的工厂"更像是一种文化姿态的宣言。当3D打印技术可以完美复刻木刻刀痕,当算法能够模拟水墨晕染的随机性,参展艺术家们依然选择以肉身亲历每个创作环节。这种选择绝非对技术进步的反动,而是对工业化生产逻辑的思辨,版画的技术与观念是一体的、同构的,版画家陈琦甚至认为“技术即观念”。在石磊对"复数性"概念的重新诠释中,在王岩对浮世绘版画技法的当代转译里,我们看到的正是手工劳作蕴含的抵抗性,在丁卉弥散在人物面部的诗兴肌理中:通过持续的身份切换保持思维的活性,借助物理接触留存材料的记忆,在慢速创作中重建主体性与物性的对话。
朝花不夕拾之十二
石磊
2020
水印木刻
100×100 cm
乐园
王岩
2022
水印木刻
110×160 cm
面孔二
丁卉
2006
水印木刻
60×90 cm
张茜的飞鸟在展厅中央翱翔,游宇的“搪瓷缸”系列在LED冷光下折射出资本社会的镜像,曹欧极致理性的测算印刷,祝拓的水印实验如等待检阅的机械元件。这些"一个人工厂"的并置,构成了一部多重声部的视觉交响诗——既有刻刀划过木纹的细碎震颤,也有水墨渗化时的无声轰鸣;既是艺术家自我博弈的私密记录,也是古老技艺对抗时代加速的公共宣言。
群鸟
剖析乌鸦的第三只眼睛
2023
水印木刻
95×95 cm
搪瓷-红双喜
游宇
2014
水印木刻
120×92 cm
“戏”山水-剖析
曹欧
2019
水印木刻
45×60 cm
蓝色忧郁1-3
祝拓
2022
水印木刻
59.5×79.5 cm
终章:重构的剧场
Final Chapter: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Stage
当观众穿行于这些"一个人工厂"的遗迹与进行时态之间,或许会重新理解版画艺术的生命力:它既是将自我拆解重组的修炼场,也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转换器;既保持着对手工性的执着,又孕育着超越媒介局限的实验精神。在这里,每个艺术家的实践都如同活字印刷中的单字模块,既保持独立完整的表达系统,又随时准备嵌入更大的文化叙事。如同陈琦所言:“可以说一部版画史便是一部印刷技术史。而揭开技术创新更迭的表象往下看,便会发现那其实是一部版画艺术观念发展史。”
展览"一个人的工厂"最终指向某种悖论性的当代寓言——在强调协作与效率的全球化语境下,这些坚持个体化生产的艺术家,恰恰通过自我分裂的多重身份,实现了更完整的精神自治。他们的刻刀不仅在木版上镌刻图像,更在时代幕布上划出思辨的刻痕:关于创作主体性的重建,关于知识传播的当代转译,关于手工劳作在数字时代的哲学价值。这场持续千年的自我实验,仍在进行。
学术主持:陈琦
Academic Director: Chen Qi
陈琦,字巨川,1963年生于南京,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博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艺术家。
其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优秀奖,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及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并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台湾国父纪念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青岛美术馆、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牛津阿什莫纳博物馆、英国苏富比艺术学院、纽约公共图书馆、日本福冈美术馆、奥地利维也纳青年美术馆、欧洲木版画基金会等艺术机构收藏。
出版有《版画技法》《陈琦画集》《陈琦木版画集》《1963》《时间简谱·陈琦1983-2013》《Chen Qi WoodblockPrints》《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20 世纪前中西版画形态比较研究》《中国水印木刻艺术的观念与技术》等。
策展人:侯炜国
Curator: Hou Weiguo
侯炜国,1988年生人,祖籍河北沙河,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北京服装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人才资助项目负责人,全国美展第三届“中国美术奖”提名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2024生态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SFDE2024)大会委员、学术主持,《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藏品及价值评价体系》标准制定专家,《丝网版画》、《Fashion Technology》期刊编委等。
侯炜国的艺术创作一直围绕版画展开并拓展到艺术的诸多领域。201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个展《相马记——侯炜国的第三十三种刻法》。2017年,因独创性地利用版角料进行创作而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多个奖项。同年,在北京筑中美术馆举办个展《不安之书》。2018年,个人专著《相马记——侯炜国的第三十三种刻法》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19年,作品《瘦马No.1》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被提名为第三届"中国美术奖"候选作品。2020年,在北京松美术馆东区举办个展《复刻灵光》,展示其将科技中的图像手段引入到艺术创作中形成的"数字灵光"。2021年,博士论文《版画的知性》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论文奖"。近年来,通过将艺术创作、展览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侯炜国在不断拓展版画边界的同时,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来源:沐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