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莜面村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 创始人贾国龙因罗永浩公开吐槽其“预制菜高价”而强硬回应,甚至不惜对簿公堂。 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西贝全国门店单日收入骤减200多万元。 这场争议的核心,真的是预制菜吗? 或许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消费者对西贝的“贵
西贝莜面村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 创始人贾国龙因罗永浩公开吐槽其“预制菜高价”而强硬回应,甚至不惜对簿公堂。 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西贝全国门店单日收入骤减200多万元。 这场争议的核心,真的是预制菜吗? 或许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消费者对西贝的“贵”如此难以容忍?
西贝的“贵”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但这一次,罗永浩的吐槽像一根导火索,瞬间引爆了积蓄已久的公众情绪。 他在微博中写道:“几乎全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金秋养生图鉴#这句话之所以能迅速登上热搜,是因为它戳中了无数消费者的共同体验——支付了高端餐厅的价格,却吃出了快餐式的“加热感”。
贾国龙的回应堪称强势。
他不仅断然否认西贝使用预制菜,还宣布要起诉罗永浩,并公开了后者当日的消费明细:5人15道菜,总价830元。 他试图用数据证明“西贝不贵”,但网友们的反应却截然相反。 高赞评论一针见血:“反正贾老板以自己的收入水平认为价格不贵”。 这种认知错位,恰恰揭示了西贝困境的本质:价格是客观的,但价值感知是主观的。
消费者为何对“830元”如此敏感?
对比行业数据可见,西贝人均消费85元,远超真功夫(26.57元)、吉野家(31.06元)等快餐品牌,甚至逼近部分正餐餐厅。 但问题在于,其菜品形态仍是莜面、牛骨、凉皮等“家常菜”,而非高端海鲜或创意料理。 当消费者支付100元人均时,他们期待的不仅是饱腹,还有“现做锅气”、“独特体验”和“食材溢价”。 而西贝提供的标准化出品和预处理食材,显然难以支撑这种期待。
预制菜争议只是表象,质价不符才是内核。
贾国龙反复强调国家标准的预制菜定义——仅指“预包装成品菜肴”,而西贝的中央厨房仅完成食材预处理,最终烹饪在门店完成。 但从消费者视角看,区分“预加工”和“预制”并无意义。 他们关心的是:羊排是否现切现烤? 炒菜是否从切配到出锅全程明档操作? 当网友吐槽“西贝的菜从来不是热的,都是温的”时,他们是在用舌尖投票,拒绝为“工业化痕迹”支付溢价。
西贝并非没有尝试过降价。
早在2014年,其旗下品牌“西贝阳光海岸”就因高端餐饮遇冷而主动转型,将人均消费从220元降至120元,部分海鲜菜品降幅达40%。 当时负责人直言:“食客进得来是关键,价格要让普通市民消费得起。 ”然而,主品牌西贝莜面村却逐渐滑向了另一种模式——通过标准化扩张规模,但成本结构并未优化,最终导致价格高企。
贾国龙的个人风格加剧了舆论危机。
他凌晨三点气到吃烤串喝酒,宣称“即使生意不做了,也要争个黑白”,甚至推出“罗永浩菜单”作为营销反击。 这种“创始人心态”虽彰显原则,却也暴露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当企业面临公众信任危机时,情绪化的对抗往往不如坦诚沟通有效。 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西贝公关部哄好贾国龙可能就是最大的专业课题”。
消费者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并非绝对拒绝预制菜或预处理,而是知情权与选择权。 六部门新规早已要求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但执行仍存模糊地带。 当老乡鸡公开公示其现做菜占比70.6%,当网友呼吁西贝开放后厨直播,人们是在要求一种透明的对话——而不是在付费之后,才发觉自己吃到的与预期截然不同。
罗永浩的10万悬赏和网友的追加奖金,与其说是对西贝的“围剿”,不如看作一场消费者自发推动的行业觉醒。 它迫使所有餐饮企业思考:当规模化效率与品质体验无法兼得时,究竟该优先守护什么?
西贝的争议绝非一场简单的舆论风波,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餐饮行业规模化与价值感知之间的深刻矛盾。 消费者用账单投出的反对票,已经说明了所有问题。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