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生命传递希望,步履坚定地走进献血点,他们默默卷起袖子,让热血汇聚成生的希望。今年58岁的郝建华就是其中一员,有着长达10年的无偿献血经历,成功献血高达124次,献血总量达48800毫升。
本网讯: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生命传递希望,步履坚定地走进献血点,他们默默卷起袖子,让热血汇聚成生的希望。今年58岁的郝建华就是其中一员,有着长达10年的无偿献血经历,成功献血高达124次,献血总量达48800毫升。
9月12日,临汾综广《乐享临汾》节目邀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土门镇卫生院副院长郝建华做客直播间,跟大家聊聊他的献血经历。
在土门镇,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医者——郝建华,土门镇卫生院副院长,37年如一日坚守在医疗卫生内科岗位上。2015年至今,他累计献血小板124次,献血总量达48800ml,相当于11个成人血量,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的故事,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生命的希望之路。
“作为医生,深知血液在救治中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医学使命感。”郝建华说,从医多年,他目睹了太多因缺血而陷入困境的患者。那一刻,他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热血,为这些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这份使命感,成为他坚持无偿献血的初心。作为医生,他更是中共党员,对献血价值有着深刻认知,守护生命的使命感让他从未动摇。
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媳妇不理解,甚至以离婚相逼,姐姐也担心献血对身体不好。但郝建华用专业知识耐心讲解献血的好处,最终赢得了家人的支持,媳妇还和他一起加入了献血的行列。2020年到2023年元旦抗疫执勤期间,他也没有间断过献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
郝建华有一个坚持了10年的习惯——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献血的日子。除了日期,他还会记下献血量、当时的身体状态。翻看这些记录时,他主要是怕错过献血时间,耽误挽救生命的机会。而那些温暖的画面,如市献血站机采科工作人员的嘘寒问暖,也让他倍感温馨,他感谢市中心血站的温馨服务,每一次献血都像回家一样。
为了保持血液“随时达标”,郝建华在生活习惯上做了诸多调整。他将“健康十小事”与无偿献血有机结合,清淡饮食,少吃高油、高热量的食物,多吃蔬菜,不熬夜、规律运动。这些改变不仅让他的身体机能维持得很好,还让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当采血车来到土门镇,郝建华总会向乡亲们讲解献血的好处,如刺激骨髓造血、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心脑血管病、调节免疫力、让人精力旺盛等,还耐心地告诉大家献血后的注意事项。
面对村民们的“误区问题”,如“献血会变虚”“献完要大补”,郝建华总是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我献了124次,身体倍儿棒。”村民老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5年前,老王献血时查出谷丙转移酶偏高,郝建华建议他清淡饮食、规律运动、注意作息。在郝建华的监督下,老王终于通过了献血前健康筛查,成功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不仅减重成功,还改变了不良生活习惯。
在郝建华的带动下,土门镇的献血人数和献血量都有了明显增长。然而,他也深知,普通人参与无偿献血最需克服的是焦虑和恐惧。每当身边有人对献血产生疑惑,他总是用自己的经历结合无偿献血相关知识,打破他们的献血误区。
再过2年,郝建华就要退休了。但他依然执着于退休前保持“满勤献血”,这份执着源于他对生命的珍视和集体荣誉感。他说:“明白血液在挽救生命中的重要性,退休后我会继续鼓励他人献血,让爱心传承下去。”
郝建华也呼吁大家:“希望可以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跟我一样,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当中,用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您的一次热血奉献,就是为生命积攒一份希望。”
这就是郝建华,一个用热血与时间赛跑的普通人,也是一个用行动诠释“生命接力”的医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爱,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热血,从来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对生命最温柔的承诺。
来源:Bigshot大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