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拉肚子,不只是“麻烦点”。久泻像一阵阴风,悄悄带走营养与体力:体重下降、面色萎黄、手脚发冷,甚至低蛋白、贫血、免疫力下降;白天担心“来不及找厕所”,晚上被腹鸣吵醒,睡不好、心情差,生活和社交都被牵着走。很多人总想“止住就好”,药一停又犯,反复折腾的根本原因
长期拉肚子,不只是“麻烦点”。久泻像一阵阴风,悄悄带走营养与体力:体重下降、面色萎黄、手脚发冷,甚至低蛋白、贫血、免疫力下降;白天担心“来不及找厕所”,晚上被腹鸣吵醒,睡不好、心情差,生活和社交都被牵着走。很多人总想“止住就好”,药一停又犯,反复折腾的根本原因,常在于治标多、固本少。
从体质看病根:脾肾阳虚,寒湿困肠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肾主温阳”。阳虚则运化无力、温煦不足,水湿内停而为泄。典型表现包括:便溏清稀、清晨易泻(五更泄)、畏冷怕风、四肢不温、腰膝酸软、乏力神疲,舌淡苔白、脉沉迟。
现代医学里,这一类人不少属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或功能性慢性腹泻,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排除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乳糖/果糖不耐受、胰腺外分泌不足等器质性或代谢性病因。若出现便血、夜间腹泻伴发热、进行性消瘦、家族结直肠癌史等“红旗信号”,务必尽快就医完善检查。
一个中成药的思路:温阳健脾,固肠止泻
在“治标兼固本”的策略里,参倍固肠胶囊值得一提。它源自明代经典方“固肠丸”,以健脾温肾、固肠止泻为主旨;经现代工艺创新与专利技术加持,提高了药效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在传统方义上更适配现代人的用药需求。临床研究显示,针对脾肾阳虚型的IBS-D与慢性腹泻有确切疗效,总有效率可达九成以上,不少患者反映起效较快、复发减少,体现出“标本同调”的优势。
用药提示: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儿童需谨慎;有严重器质性肠病者应先明确病因再谈调理;按说明书或医嘱规范用药;使用期间如症状明显加重或出现新的异常(如发热、便血、持续夜间腹泻),应及时就医复查。
更适宜的人群画像:手脚畏寒、清晨易泻、便质清稀、食冷则加重、腰膝酸软、精神乏力者,多与“脾肾阳虚、寒湿内盛”匹配;若偏热、口渴便秘或里急后重黏滞等表现突出,则需医生辨证调方,切勿自行类推。
药物不是单打独斗:四件事把“固”做扎实
饮食:少生冷、少酒辣与油炸,饭菜温热、少量多餐;日常可适当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如燕麦、熟软香蕉等),在医生建议下合理使用口服补液;外出就餐注意卫生与温差。2.作息与保暖:规律睡眠,腹腰部注意保暖,避免大汗淋漓或冷风直吹;可做腹式呼吸与温和体操(快走、八段锦等)帮助肠道节律恢复。
3.监测与复评:坚持排便日记(频次、性状、诱因、疼痛评分),便于医生评估疗效与调整方案;一般建议一个疗程后进行阶段性复评,切忌“感觉好些就停、复发再启”的拉锯战。
4.情志管理:压力—肠道是“互相牵扯”的双向循环;尝试冥想、正念、与家人沟通减压,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三类常见误区,别再踩坑
只求止泻,不管虚寒:单纯收涩之品可能“关上阀门”却没“修好水泵”,停药即复发。阳虚不温、脾肾亏虚未顾,泄泻难以根除。
长期自行叠加止泻/抗生素:误把功能性腹泻当感染反复“消炎”,干扰肠道菌群,越治越乱。
“拉稀就是吃坏肚子”:忽视系统评估与必要检查,错过甲状腺、吸收不良、炎症性肠病等重要线索。
把握一个节奏:先排查、明分型,再固肠
科学路径是:医生评估→必要的实验室/影像或内镜检查→确定没有红旗与器质性病变→辨证分型→“药物+生活方式”双轮驱动。对符合“脾肾阳虚”特征者,参倍固肠胶囊以温阳健脾、固肠止泻为核心,既解决当下之“泄”,又扶持脾肾之本,帮助降低反复风险;但任何药物都应置于医生管理之下,切忌“同病同方、随意久服”。
慢性腹泻拖久,真会“伤身又伤心”。别把每一次“止住”当成终点,把“固住”才当作目标。若你正被反复腹泻困扰,又常见畏寒乏力、晨起易泻等体质特征,不妨与医生沟通辨证,在规范排查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方案(如参倍固肠胶囊)并配合饮食作息调整,给肠道一次真正的“修复期”。
本文内容以公开发表的证据为依据。作者不参与相关商业合作,不存在利益相关;写作立场保持中立客观。本文仅供医疗专业读者研判参考。用于临床时,请严格遵照最新指南,并结合个体差异合理调整。
来源:健康答疑爆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