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我,在还不懂历史和人性之复杂的年纪,因为课本上的《过秦论》、《阿房宫赋》以及坊间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先入为主地对秦朝和秦始皇都没好感,印象里他和他统治的王朝只有暴政严刑、穷奢极欲、制度僵化及焚书坑儒导致部分文化断层这些我虽从字面到内涵都不能理解的文字,非
我们先来看看这份履历:
秦始皇履历
明代思想家李贽称其为“千古一帝”。
而我,在还不懂历史和人性之复杂的年纪,因为课本上的《过秦论》、《阿房宫赋》以及坊间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先入为主地对秦朝和秦始皇都没好感,印象里他和他统治的王朝只有暴政严刑、穷奢极欲、制度僵化及焚书坑儒导致部分文化断层这些我虽从字面到内涵都不能理解的文字,非黑即白的世界里只知道这是不好的标签。即便历史书上也写过秦统一六国、奠定中国版图基础,制度创新与中央集权,促进经济文化统一,强化国防与基础设施......但这些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范畴,对父母每天躬身在土地里讨生活,没接触过社会,也没接受过课堂以外正经历史启蒙,只会按时上学,每天最打紧的是找点理由向我妈多要个几毛一块的买辣条吃的我,简直太太太太太抽象了。我死记硬背记下这些只是为了考高分。这么说吧,中考地理满分40考了39,但到填报中考志愿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家就是在《还珠格格》里面说的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云南,一直以为云南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后来,编剧们展开的一段又一段演绎,成了我对他的朝代以及他那神秘陵墓“历史知识”的来处。里边他大都是一个不想死的残暴老头形象,坐实了一直以来的负面印象。
再然后短视频兴起,视听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迅速占领人口数量庞大的中低端市场,为我这样的“奶头乐”爱好者量身打造的内容运应而生。这其中就包括为秦始皇“正名”—“我那迷人的老祖宗,他不就是要长生不老吗?给他怎么了!”“你敢想象,秦始皇其实是一位穿越者。”有鼻子有眼,忽悠得我一愣一愣的。为什么迷人?你想啊,妥妥的霸道总裁,天选之子,却一生不立皇后,看到这已经能脑补事业脑、“禁欲系”了。还将战死士兵做成陶俑,不用活人殉葬......太有人性了!为什么是穿越者?最早的高速公路 、沿用至今的水利工程 、流水线军事制造等骇人听闻的工艺技术,“环境保护法”等“超前”思想。说他是穿越者,那没毛病,以我当时的认知,也只能用穿越者才能解释得通。
我信了!点赞收藏、激情转发、由衷惋惜......他被误解了两千年,实......美!强!惨!每次出门手机没电又找不到充电器我也想感慨,如果秦始皇还活着,我那迷人的老祖宗,肯定不会允许有那么多充电头和数据线。
直到我步入社会多年,看人看事多了些辩证,因工作关系对国家建设、社会治理搭建起一点基本的框架。收起“迷妹”属性,不搞封建迷信,终于能尽量理性看待这位老祖宗。
要分析一个人势必绕不开他的成长教育经历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什么样的成长经历?秦国王室已被视为弃子的爹在异国他乡做人质的时候生下他,从出生起就受尽冷眼。3岁被他爹“抛弃”滞留赵国东躲西藏,靠外祖父接济才得以保命。9岁回到未曾踏足的故乡秦国,喜提小妈和同父异母的兄弟。终于在13岁登上王位,但受吕不韦以及他妈赵姬在内的多方势力钳制、威胁,隐忍筹谋、等待时机,22岁才真正掌权。
而当时又是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呢?旧的礼乐制度分崩离析,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百家争鸣、争相变革。诸侯争霸,征伐战乱。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仅剩十几个。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其破坏力和惨烈程度也有史册可查。那个时代的众多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所言:“春秋战国与古希腊、印度佛陀时代、犹太先知时期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东西方精神根基。”
我们再看看秦国的历史,成立于西周晚期,早期秦国与戎狄杂居,后来吞并十二个戎族国家,百姓停留在半野蛮状态,文化碰撞中逆潮流自主选择不中原化而继续沿袭尚武的军事化作风,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措施让秦国家给人足、军事崛起,接着吞并了巴蜀、义渠,也奠定了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的基础。
继续往下看,我们会发现大一统思想的根源是在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崩溃,天下分裂动荡背景下,民不聊生,所有人苦不堪言,以思想家们为代表开始反思如何重建稳定的政治秩序。不约而同地,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以周礼恢复等级秩序。孟子提出“定于一”,认为统一才能结束战乱;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则倡导“法治”和“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墨家“尚同”思想强调下级服从上级,最终统一于天子;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统一会解决一些问题......所有思想流派都指向共同的“大一统”目标。
同理,分封制还是中央集权?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中央集权?各国实践了几个世纪,最后只有商鞅变法取得巨大的成功。其实商鞅变法的内容譬如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郡县制、户籍与连坐制度;经济上土地私有化、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军功授爵、严惩私斗;社会管理方面强制分户、严刑峻法。每一条在当时都不新鲜。可偏偏秦国做到了,原因在于前面说的秦国“逆中原化”文化土壤与法家的主张一拍即合。当时礼乐文化在中原已有一定的基础,“仁”是处理一切关系的准则,追求和谐稳定。自然法家以严刑峻法约束民众行为,把人改造成国家机器运转的零部件,一切统治手段旨在让国家机器更高效运行的治国思想在他国施行遇到很大阻力。
所以“大一统”也好、郡县制或者其他思想主张也罢,那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无数人前赴后继思考、求索、钻研、实践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秦王嬴政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决策者”“执行者”的角色,背后有众多智囊团给他提供路径以供选择。但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天生的领导者,有着超强的执行力。稍有经验就知道,即便构思再完美,实践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秦王时期的嬴政厉就厉害在,在灭六国、推行郡县制的过程中有领头人的果敢坚毅和礼贤下士。
秦始皇的“成功”是不是只能托词“穿越者”——时代的偶然。显然不是的,天时地利人和,时代造就了他。而他死后仅三年秦朝灭亡,那也是他个人和时代局限性的必然结局。
成也中央集权,败也中央集权。高度中央集权加法家严刑峻法管理下,通过标准化、垂直化管理解决了治理低效问题。最大化限制统一国民言行,高效整合全国资源,举国上下拧成一条绳,指哪打哪,这让秦王扫六合似乎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其制度内核也为后世提供了可持续的国家治理范式。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种高度依赖个人意志的集权架构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脱节,以及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实践与多元治理需求冲突的结构性缺陷并未改良转变,反而变本加厉。他深感推广郡县制进而推动中央集权带来的好处,为巩固统治,“焚书”统一思想、枉顾民怨开展大规模工程建设。一切都指向他扫除一切障碍为郡县制开路的决心。这动员力、号召力惊人且根本没有约束的巨大权力在前半生的成就加持下,让他陷入“前无古人”的极度自负中。我们今天仍津津乐道的秦始皇陵,就是他彰显皇权与不朽功绩的有力证明。
秦始皇自以为毕生心血打造的帝国固若金汤,可传百世。可当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成为压倒帝国螺丝钉们最后的稻草,反抗成为必然。几千年后,无数人“上帝视角”感叹:历史无数次印证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永恒政治智慧。
来源:李庆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