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彬:汉风播撒大学校园 匠心振兴美丽乡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2:23 1

摘要:2025年9月14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思政课”专家库的专家之一——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祝兹田园综合体与青岛祝兹文化展览馆(祝兹陶瓷工坊)创始人;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三届人大代表陈绪彬,带着他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汉风古韵---

2025年9月14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思政课”专家库的专家之一——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祝兹田园综合体与青岛祝兹文化展览馆(祝兹陶瓷工坊)创始人;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三届人大代表陈绪彬,带着他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汉风古韵---走进千年前的祝兹故里》,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底蕴厚重的讲坛上精彩“开讲”。

校园宣讲:汉风古韵唤醒千年祝兹记忆

金秋时节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书卷气与历史感悄然交融。

9月14日,一场主题为“汉风古韵——走进千年前的祝兹故里”的地方史志宣讲课在此开讲,主讲人陈绪彬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生动的叙事风格,为近700名大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祝兹汉文化的时光之门。

一上午的时间里,陈绪彬接连讲授两堂大课共4课时,讲台之上,他手中的史料课件仿佛有了温度——从汉代祝兹侯国的封疆沿革,到出土文物中折射的生活图景;从祝兹地域文化与齐鲁文明的交融脉络,到陶瓷技艺在汉时祝兹的萌芽与传承,每一个故事都串联起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他没有停留于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结合自己多年实地考察的见闻,将祝兹文化置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让千年文明有了当代注解。

台下座无虚席,大学生们的目光始终追随着陈绪彬。有人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信息,有人用手机拍下课件中祝兹陶瓷的纹样细节,还有人在听到文化传承的困境时微微蹙眉。课后的讨论环节更显热烈,学生们围绕“如何让年轻一代主动了解本土文化”“祝兹陶瓷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等话题各抒己见,30余名同学当场表达了参与祝兹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意愿,更有不少人结合专业知识,为祝兹文化的商业化路径、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案出谋划策,青涩的想法中满是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与担当。这场宣讲,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文化认同的唤醒。

匠心深耕:二十载笃行地域文化传承路

能将千年祝兹文化讲得鲜活动人,源于陈绪彬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深耕。

如今的他,身兼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祝兹文化展览馆(祝兹陶瓷工坊)创始人、祝兹文化地方史志研究团队创始人等多重身份,更是祝兹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但回溯初心,更是他对齐鲁文化的一份赤诚热爱。

陈绪彬告诉说,上世纪末,他在整理家族史料时,偶然接触到关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祝兹侯国的记载。

彼时,这段历史在当地鲜少被提及,相关研究更是近乎空白。“六汪镇的祝兹文化历史不能就这么被遗忘。”带着这份执念,他开始了漫长的文化探寻之路——走访周边村落的老人,搜集散落民间的老物件与口述史料;奔赴省市档案馆、博物馆,查阅正史中关于祝兹的零星记载;邀请历史学者、考古专家共同考证,一点点汇聚祝兹文化的全貌。

为了让祝兹文化“活”起来,他组建了祝兹文化地方史志研究团队,带领团队成员踏遍六汪镇的山山水水,梳理出祝兹文化的核心脉络;为了传承祝兹陶瓷制作技艺这一非遗项目,他遍访老工匠,复原传统制陶工艺,在祝兹陶瓷工坊里手把手培养传承人,让沉寂多年的古老技艺得到挖掘,重新焕发生机。二十余年的光阴里,他从“文化爱好者”成长为“文化守护者”,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匠心守护文脉,让祝兹文化从《史记》等故纸堆中走出,逐渐被更多人看见、记住。

文化赋能:以祝兹之魂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我关注陈绪彬和他的祝兹文化研究与实践多年。

在陈绪彬的认知里,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保护,而是要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魂”与“力”。基于这一理念,他先后推动建成青岛祝兹陶艺民俗文化村、青岛祝兹田园综合体、青岛祝兹文化展览馆三大载体,构建起“文化保护——产业融合——富民兴村”的良性循环。

走进祝兹陶艺民俗文化村,红瓦白墙间点缀着陶瓷装饰,乡亲们对祝兹陶瓷器皿有着共同的认知;而祝兹文化展览馆(祝兹陶瓷工坊)更是成为集文化展示、技艺传承、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基地,每年接待游客与研学团队数千人次,既传播了祝兹文化,又为当地带来了人气和关注的目光。

祝兹田园综合体则将文化与农业深度融合。田间地头不仅种植着优质农作物,还开辟了“祝兹文化体验田”,游客可以在劳作中感受汉代农耕文化;农产品包装融入祝兹陶瓷纹样、汉风元素,让汉稻、地瓜、红高粱等变成了“文化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文化能让乡村有味道、有记忆,产业能让乡村有活力、有未来。”陈绪彬的实践,让祝兹文化从“软实力”变成了“硬支撑”,在保护地域历史文化的同时,促进了六汪镇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提高,让六汪镇的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有底气、更具特色。

荣光加身:实干者书写文化与乡村共荣答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陈绪彬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领域的实干付出,也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西海岸新区民间传统技艺人才”“西海岸新区最美新区人”“青岛市入乡返乡创业带头人”“青岛手造工匠”(青岛市总工会授予)、“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他扎根乡土、守护文化的见证。

“‘齐鲁乡村之星’这个称号,对我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谈及荣誉,陈绪彬始终保持着清醒,“这说明我的方向是对的,也让我更坚信,文化能为乡村带来无限可能。

”如今的他,依然奔波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一线:要么在校园或社区开展宣讲,让祝兹文化触达更多人;要么在田园综合体或陶瓷工坊里,与传承人和当地相关人员探讨技艺创新与产业发展;要么带领研究团队,继续深挖祝兹文化的内涵,为后续的传承与赋能寻找新的突破口。

从校园里的一场宣讲,到二十余年的文化坚守;从一个人的执念,到一群人的同行;从文化的保护传承,到乡村的振兴发展,陈绪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份“文化铸魂、产业富民”的生动答卷。

在他的努力下,千年祝兹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新时代,而西海岸新区的乡村,也因这份文化的滋养,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绪彬老师,我们期待着,这份“汉风古韵”与“乡村新貌”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为更多地方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着宝贵的实践启示,我们将和您一起同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听课的学生们表示。

来源:韩加君文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