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克农的传奇人生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追忆他的书刊诗文虽已是量可等身,但他的传奇经历、卓越功勋、人品官德依然值得我们不断挖掘、梳理与传颂,与知之者重温,与鲜知者共勉。
文/秦正
今年是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李克农诞辰126周年。
李克农的传奇人生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追忆他的书刊诗文虽已是量可等身,但他的传奇经历、卓越功勋、人品官德依然值得我们不断挖掘、梳理与传颂,与知之者重温,与鲜知者共勉。
近年来,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隐蔽斗争春秋书系》,其中李克农的传记定名为“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李克农”。“卓越”二字至允至当,李克农当之无愧。
功勋配得上“卓越”二字
李克农是与钱壮飞、胡底一道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红色“潜伏”先行者,是特科在国民党核心要害部门建立的第一个情报小组的组长,是起死回生挽救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龙潭三杰”之首。
1929年12月,经周恩来决定,李克农奉命与钱壮飞、胡底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党务调查科。1931年4月,钱壮飞截获破译顾顺章叛变的密电,派女婿刘杞夫前往上海报告李克农,李克农几经周折找到陈赓,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随即指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转移,抢在敌人动手之前搬迁机关、隐蔽同志,化解了党中央领导机关可能被敌人“一网打尽”的重大危局。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因这一时期的情报贡献,特别是挽救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卓越功勋,被誉为“龙潭三杰”。
一直以来,广大公众对李克农早期隐蔽斗争生涯的了解,主要集中在挽救党中央领导机关这段被称为“改写了中国近代史的故事”上,而对这一时期他的其他传奇功勋知之甚少。
他成功保卫过党中央。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即将在上海秘密召开之际,国民党党务调查科侦获此情,密令上海军警特联合行动,妄图将中共首脑“一网打尽”。李克农得悉敌情后,在一张钞票上写了四个字:“会不能开!”,交给秘密交通员宋治家。中央接到这一情报后,当即决定推迟会期,改变会址,从而避免了一场严重灾难。
◆李克农
他曾妙计锄害。当时上海警察局有一个极端反共的督察队长,抓了我党很多同志,严重威胁到我组织、人员安全。为了除掉这个祸害,李克农等人租了一处住房,安排一些自己人住在那里,故意在屋里放了一些已被国民党查获的中共文件,然后有意让那个督察队长得到这一秘点的线索,在他决定动手之时,又建议他暂缓抓捕,放长线钓大鱼,督察队长欣然同意。等过些日子他再去抓捕时,那处秘点却已人去屋空。上峰查问共党为什么漏网?李克农趁机将矛头引向那个督察队长,使上峰相信此人是共党安插的奸细,将其革职后秘密处决。
他单枪匹马护送过刘伯承。1930年初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受组织委派从上海经南京前往武汉,中央特委决定派李克农护送刘伯承到南京。一天,李克农按约在外滩公园门口等候,见一辆雪佛莱轿车下来两人,其中一人是李立三。他当即摘下眼镜哈哈气,掏出手帕擦一下又戴上,暗示“一切正常”。三人上车后,李立三指指身边人,对李克农说:“老李,这位就是刘伯承同志,交给你,好好送去。”李克农急忙握住刘伯承的手说:“久闻大名。没想到在这里和你幸会。”刘伯承微笑说:“我也是今天才识庐山真面目啊。”随后,李克农用敌人拨给的经费买了火车头等车厢,用敌人配发的枪护卫,用敌人颁发的特种证件应对军警特检查,单枪匹马将刘伯承安全送到南京。
顾顺章叛变后,李克农于1931年8月转移到中央苏区,开启了隐蔽斗争新征程。长征路上,李克农担任红军工作部部长,搜集情报,扫除敌探,整理、研判各军团特别是前卫军团所获敌情及时报告中革军委。他还兼任着中央纵队驻地卫戍司令,遵义会议会场内外周密、细致的安全保卫措施,就是他一手布置的。
巧渡金沙江时,能否搞到船只关乎红军生死存亡。李克农提出一条妙计:“抢船用大部队不行,要用小分队;不能正面进攻,要偷袭;组成精干的侦察组,化装成国民党兵。”他的这一方案得到了刘伯承等人的赞同,3军团侦察科长张明远带一个侦察组化装成国民党兵摸到敌乡公所,搞到了船。
1936年7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北保安采访,撰写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的情况,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形象。这次历史性的采访背后,是李克农时现时隐的忙碌身影。斯诺想来边区采访的要求及其本人情况,是李克农最先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的。他认为斯诺是尊重事实的外国记者,他的采访将有利于外界正确了解中共,建议批准其采访。斯诺进出边区的路线、采访行程及安全是李克农一手安排的。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几次写到李克农,对他的才能、作风和性格,作了生动描写和高度评价。
◆1945年10月,毛泽东重庆谈判归来,与李克农、谭政等人在延安机场。
朝鲜停战谈判,是新中国与美国的首场外交斗争,需要派一名得力大将赶赴一线指挥,毛泽东亲自接见李克农说:“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去坐镇开城。”
此时正值李克农严重的哮喘病复发,平时靠药物控制,每天须服用镇痛剂才能入睡。他担心病重误事,提出是不是改派伍修权或姬鹏飞去。毛泽东稍稍犹豫一下,肯定地说:“还是你去吧!”经中朝两党协商,李克农成为停战谈判朝中联合团的第一线指挥。
谈判期间,美方创下最长、最短两个世界纪录,彰显出谈判之艰苦,更让世人明白了毛泽东为什么执意选定李克农坐镇指挥。
最长静坐纪录,诞生于军事分界线的谈判期间。美方坚持所谓“海空优势补偿论”,拒绝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有一次,美方老调重弹,朝中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当即予以批驳后,等待美方回应。不想,美方首席代表、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埃海军中将为了表明绝不让步的态度,竟不再发言,与助手们默契地耍起了沉默战术。乔埃“有时双手捧着双腮,有时用右手玩弄着面前的两支笔”,一会儿又掏出香烟吞云吐雾。他的助手们则有的抽烟,有的写写画画,有的眼睛紧盯着中方,似乎在说“看你们怎么办?”
面对美方的施压战术,中方代表沉着应对,静坐以待。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静默”近一小时后,志愿军联络官柴成文轻轻离场,来到距会场百米之外的“工作队前指”请示李克农怎么办。李克农指示:就这样“坐”下去!柴成文回到会场写了“坐下去”三个字,传递给我方人员。132分钟后,美方终于绷不住了,不得不率先开口:“我建议休会,明天上午10点继续开会。”
◆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举行。图为参加谈判的中国代表及工作人员在板门店合影,前排左二为李克农。
最短会谈纪录,诞生于战俘问题谈判期间。美方第三议程代表哈里逊少将发明了另一种施压战术:“开会即休会”,表明美方立场不容讨论,以此拖延和谈进程,等待美军当时正在战场上发起的攻势取得胜利,增加谈判筹码。他每天走进会场,不待坐稳就急切地宣称休会,并立即退场。就这样,开会的时间越来越短,2分钟、1分钟、半分钟,最短一次只有25秒。在李克农主持下,中方见招拆招,在程序问题上奉陪,在原则问题上斗争,美方玩弄的把戏再次破产。
美国人创下的两项世界纪录,在“老辣”的李克农面前,成了幼稚的儿童游戏。
两年的停战谈判坚持下来了,李克农的身体却愈来愈差。1953年2月7日,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向周恩来呈送了一份报告,说李克农早年就患有发作性心前区疼痛症状,今年返京后每天都发作一二次,曾晕倒五六分钟,需要到医院检查治疗,但李克农“尚未同意”。并说李克农服用的安眠药量过大,“平常服用量为0.2毫克,他竟服过0.8毫克”。
周恩来看后十分焦虑,将报告呈报毛泽东。3月4日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尚昆同志:克农这样对自己的病状处理是很危险的,请你劝他遵医嘱休养,并绝不可那样服用药法。”毛泽东就党内同志日常用药这样具体问题作出批示,恐别无他例。
然而,李克农并未“遵医嘱休养”,他继续为和谈而呕心,终于同年7月28日迎来了停战协定的签署。伍修权评价说:“谁也不知道他对制止这场战争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我们子子孙孙以至世世代代,都不应忘记他的这一伟大功勋。”
1954年4月,中央指定李克农随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李克农提出了他不适合参加代表团的三条理由:一是三个情报部门年度计划刚通过,需贯彻落实。二是“我无国际知识,不懂外文”。三是“身体不健康”。
◆李克农随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不同意,要求李克农抓总。周恩来批示:关于代表团人选,“告李(克农)副部长先行讨论,三月二日上午提出名单。”关于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请李(克农)副部长决定。”“有关会议对策、资料汇编、业务分工,请李(克农)提出方案。”
李克农组织外交部、外贸部、情报部等十个单位,编写了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中国的基本情况和内外政策等材料1700多万字,组织翻译、机要员、打字员、速记员、司机分类培训和测试,组织代表团发言人黄华和随行中外记者多次模拟演练记者招待会。
代表团抵达日内瓦后,瑞士各大报纸报道周恩来简况时,称他是“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之一”。提供给外方的这份简历是李克农主持草拟,未经总理阅改,径报中央审定的。其中“最亲密的战友”这个提法,大概是首次使用。瑞士人由此知道了周恩来,知道了新中国。
李克农在各个时期的卓越贡献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担任了多高的职务,而是当党、国家、军队面对紧要关头时,最高决策层是否会首先想到他,用到他。
能力配得上“卓越”二字
李克农智勇双全,能够机智妥当地处理复杂棘手情况。
单刀赴会面见张学良时,这位少帅起先并不那么友好,他先是毫不客气地质疑李克农能否代表中共,否则免谈。李克农当即回答,既然派我来,当然能负责。张学良继而质问红军能否放下武器接受改编,李克农断然拒绝说,我是谈判代表,不是投降代表,请不要弄错。张学良又要求红军把瓦窑堡让给他,李克农立刻说,副司令为什么不多要一些地方?我们共同抗日,收复失地不好吗?
张学良见红军代表既有诚意,又非软弱可欺,态度逐渐诚恳,双方最终达成不打内战,共同抗日的口头协定。毛泽东称赞说:“李克农这次单枪匹马,工作搞得很好!”
1938年清明节,张国焘借祭奠黄帝陵之机,乘坐国民政府陕西省主席蒋鼎文的汽车跑到西安,又在国民党特务的安排下乘火车前往汉口。中央得知此情,立即通知在武汉的周恩来,要他找到张国焘,劝其觉悟。
张国焘资格老、地位高,又生性骄横,还非常狡猾。当时他虽已显露叛逆之心,却尚无叛变之实,“接”的方法过于粗暴会给他以口实,一味温良恭俭让又怕他摆老资格根本不听招呼。因此,要想把这样一个人坚决而又有分寸地“接”来,必须派一个有高超智慧和过人魄力的人才能完成任务,周恩来当即想到了李克农。
◆李克农
李克农毅然领受任务,立即带了几个人,全副武装赶往汉口火车站。他知道张国焘乘火车来,却不知道具体车次,只好日夜蹲守。结果连续等了3天,过去了18个车次,仍不见张国焘的踪影。
4月11日晚,终于在西安发来的火车最后一节车厢里发现了张国焘。张国焘拒不配合,李克农等人连说带劝将他扶下火车,架进事先停在站台上的轿车里,站台上等候张国焘的国民党特务见状一拥而上企图阻拦,李克农的随行人员立刻拔出手枪,逼退了特务,迅速将张国焘“接”走。此后,张国焘假装在江边溜达,当一艘轮船即将驶离之际,他猛地甩掉随行人员,跳上了轮船。他以为顺利逃脱,不料李克农派来的随行人员也神不知鬼不觉地上了轮船,再次将他“接”了回去。李克农出色完成了这项棘手任务,无奈张国焘叛逆之心决绝,最终还是投靠戴笠做了特务。
武汉工作期间,有一次国民党要员康泽宴请周恩来。席间,康泽、张治中等人再三请求与周恩来合影,而且把照相师都请到了现场,周恩来内心不愿,却只能客随主便。回到住地,李克农总觉得此事有什么不对,担心康泽这个特务头子拿照片做文章。
周恩来也想到这个问题,第二天问李克农该如何处理。李克农笑称:“任务已经完成。”原来,他一早就跑到照相馆,向老板提出要看看昨天的底板怎么样。那时的摄影底板都是玻璃板,李克农将底板高高举起“观赏”,“不小心”失手将底板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满脸惋惜地念叨:“可惜!可惜!再重照吧。”
李克农多才多艺,善编善演,能把话剧娴熟地运用到思想转化工作之中。他中学时期就在上海一家刊物发表过短篇小说,青年时期自编自导了《荒山泪》《兵匪交易》《春兰梦里人》等剧目。转移到中央苏区后,李克农创作了独幕讽刺话剧《秘书长万岁》,嘲笑国民党特务的无能,他在剧中扮演陈立夫,生动自然、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一片喝彩。他还在《黑人吁天录》《红色间谍》和《杀上庐山》中扮演反面角色。著名导演凌子风的夫人、赵一曼的扮演者石联星,当年在苏区曾与李克农演过对手戏,她称赞李克农有非凡的表演才能,在台上演戏逼真又有生活气息。伍修权也回忆李克农的表演说“他在演出中那么生动自然,惟妙惟肖,使人很难想象不久前他还是战斗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者。”
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展开了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其中榆林桥战役中被俘的东北军619团团长高福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高福源思想转变的是李克农,而李克农做通高福源思想工作的秘密武器,正是他的拿手好戏──话剧。
高福源对东北军一枪不放就把家乡拱手让给日本人很是不满,对滞留在东北的家人十分担心。李克农了解到高福源的身世和他被捕受到优待之后的思想变化,又发现他很喜欢参加红军的文艺活动,当即以高福源为原型,赶写了一部话剧《你走错了路》,讲述一位东北军团长被红军俘虏,悔过自新、掉转枪口打日本的故事。
当演到团长在逃荒人流里见到妻子,得知爹娘和孩子都被日本鬼子杀害时,看演出的东北军官兵一个个抽泣起来。团长奉命到西北“剿共”去了,无路可走的妻子绝望地跳进了松花江,低沉、悲凄的《松花江上》响了起来。突然,有人“哇”地一声嚎啕起来,捂着脸跑开了,此人正是高福源。他被这出话剧深深打动了,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下决心力劝张学良联共抗日。
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才。卓越的才能是李克农在隐蔽战线挺立潮头、建功立业的根本所在。
品德配得上“卓越”二字
1955年4月,潘汉年因“反革命”罪被捕。潘汉年案件的核心问题发生在他的情报工作之中,李克农是情报工作主管,对潘汉年的问题最有发言权,但中央审查潘汉年的班子却没有吸纳他。李克农与潘汉年长期共事,关系密切,极易被牵连进去,打成团团伙伙。这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压力有多大,人们不难想象。
然而,李克农没有默不作声或含糊其辞,没有回避、自保,而是选择对组织负责、对同志负责,毅然向中央反映实情。他根据有关档案材料,给中央写报告,明确提出五点反证,证明潘汉年不是内奸,这份报告经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圈阅。此后一两个月里,潘案的阴影仍在中共情报系统的上空游荡,有人甚至暗指中央情报部门的头头都是内奸。李克农承受着巨大压力,情报部的同志们承受着巨大压力。在此形势下,李克农再次给中央写报告,继续为潘汉年辩护。“可惜,李克农两份报告的这些反证材料,当时都未被采纳。”
◆李克农
1982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此时,李克农已去世20年,他27年前提供的反证材料成了潘案平反的关键依据。负责复查潘案的同志颇为感慨地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克农同志能写出这样客观的报告是很不容易的。”
受潘案牵连,当年打入到日伪特务机关的红色情报员关露,也于1955年6月被逮捕入狱。经过近两年关押审查后,于1957年3月释放,但又受“丁玲案”牵连,不予恢复党籍,不予安排工作。李克农得知关露的处境后,亲自给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写信,称“关是以前情报系统的人,以前在汪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表现尚好。”并明确提出,如对关露的审查结果未发现其他政治问题,“可否给以书面审查结论,送交文化部党组,对她的党籍问题和工作安排要文化部给以解决”。在李克农关心下,关露的党籍恢复了,公安部也为她的工作安排尽了力。
1949年的一天,康生从中央情报部选来的秘书沙韬误拆了康生夫人的来信,此举招致康生怀疑、忌恨。1950年康生到中央工作后,把沙韬退回情报部,说他有政治问题,要求李克农审查处理。康生当时位高权重,但李克农深知沙韬没有任何问题,他没有理会康生的无理取闹,先送沙韬去人民大学学习,后安排他到总参工作。李克农拿来干部部门关于沙韬“没有政治问题”的审查结论,征得有关情治部门领导一致同意后,报中央核批,他把此事郑重记入日记,以示甘负历史责任。康生对此十分恼怒,下令沙韬一不能重用,二不能在重要部门工作,三不能在中央机关工作。李克农想办法让沙韬改名张韬,安排他到甘肃工作,但没有传达康生的“三不”。
李克农临终前一年,还亲自带队深入调查,使李云夫妇、吴成方等老情报干部的冤案得以解决,他还为中央特科当年的重要关系董健吾、鲍君甫解决了晚年生活来源、生活补助问题。
◆1960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到家里看望生病的李克农。
李克农极重友情。陈赓逝世时,李克农在上海养病,他不顾家人再三劝阻,执意参加了陈赓的遗体告别仪式,又亲自到机场祭送陈赓的骨灰。回到住地,他喝了一点点酒,便说:“陈赓死了,酒都没味了!”
李克农不计个人得失保护干部、关爱战友,体现出高尚的官德人品,代表着他生命的高度,吸引着一代代后人去仰望,去追随。
1962年2月9日,李克农逝世。2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董必武满怀深情的挽诗:
三十年前事已赊,知君才调擅中华。
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善同李左车。
天不慭遗兹一老,人如可赎岂千家。
箕裘克绍芝兰秀,高举红旗障落霞。
因为卓越,李克农的故事必将一年年、一代代地传颂下去。
主要参考书目: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9·隐蔽战线卷·李克农》,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4月
开诚著:《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李克农》第396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4月
柴成文、赵勇田著:《板门店谈判》,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
伍修权著:《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
柯兴著:《魂归京都》,金城出版社2010年5月
陈同生著:《不倒的红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2月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来源:党史博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