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电商新生态:从返乡创业到社区就业,如何激发就业二次浪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01:22 1

摘要:随着季节的更迭,就业话题再度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波澜。今年的焦点,被一股由DeepSeek引领的技术浪潮所笼罩,引发了广泛的“AI焦虑”——人们担忧大型人工智能模型会否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

随着季节的更迭,就业话题再度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波澜。今年的焦点,被一股由DeepSeek引领的技术浪潮所笼罩,引发了广泛的“AI焦虑”——人们担忧大型人工智能模型会否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

然而,在技术进步带来的职业变革之外,另一种可能性同样值得探讨。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的《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拼多多平台在国内累计创造了5532.1万个就业岗位,这一数字综合了商家直接就业、仓配物流、平台员工及间接就业等多个维度。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探寻了拼多多平台上几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能为缓解“AI焦虑”提供新的视角。

在山西临汾隰县,刘志军曾是北漂大军的一员,如今却成了当地知名的“新农人”。大专毕业后,他曾在北京的汽车公司工作,但高昂的生活成本让他决定返回家乡种植水果。然而,一场冻害几乎摧毁了他的希望。再次北漂做物流快递员后,他萌生了在网上销售水果的想法。回到隰县后,他开始种植玉露香梨,并通过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售。这次转变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

刘志军的故事并非个例。拼多多推出的“新农人”培育计划,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培训及实操实练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上行的农业人才。2024年下半年,拼多多推出的“百亿减免”和“新质商家百亿扶持计划”等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商家的准入门槛和运营成本,刘志军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的店铺如今日均销量接近200单,单品SKU登上了拼多多百亿补贴梨畅销榜。

在江苏东海县,穿戴甲行业的兴起同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1993年出生的张达,高中毕业后在北京从事水晶生意,但并未取得显著成就。回到家乡后,他听说有人在拼多多上销售穿戴甲且生意兴隆,于是决定尝试。他的店铺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崛起,日订单量飙升至数千单。随着业务的扩张,张达的团队从自家客卧搬到了数千平方米的厂房。穿戴甲行业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为众多宝妈群体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机会。

电商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上游商家,还体现在“最后一公里”的创新上。1998年出生的刘莹莹曾是一名游戏代打主播,后因行业变化和健康问题转行。她尝试过开设云南特产店,但并未成功。在房东的建议下,她成为了一名多多买菜的团长。起初,她对农产品和营销推广一窍不通,但通过与小区老人的互动和口碑传播,她的团点日订单量迅速增长,每月收入过万。

在西安市区的刘阿姨,年轻时做过多种工作,后来盘下了小区楼下的小卖部。当多多买菜兴起时,她主动申请将小卖部作为自提点,并通过分享商品链接帮助邻里筛选实惠好物。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她的收入,还带动了小卖部的生意。

拼多多平台上的这些故事,展现了电商创新如何为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就业机会。从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到扎根产业带的新质商家,再到夫妻店形式的小商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

创新和就业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拼多多通过打通商业链路、降低创业和经营成本,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为社会的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