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这个充满敬意的节日“变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1:42 1

摘要:教师节送礼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教师节送礼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传统,从最初的一束鲜花、一张贺卡到现在的美容卡、购物卡、红包、奢侈品,礼物的价值似乎在不断攀升。为学莫重于尊师。教师节一个本应充满感恩和敬意的日子,如今却演变成了一场令人不安的"送礼大

教师节送礼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教师节送礼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传统,从最初的一束鲜花、一张贺卡到现在的美容卡、购物卡、红包、奢侈品,礼物的价值似乎在不断攀升。为学莫重于尊师。教师节一个本应充满感恩和敬意的日子,如今却演变成了一场令人不安的"送礼大战"。在一部分家长看来,为了让孩子得到老师的照顾和重视,少不了必要的“人情世故”;大部分老师在收礼与不收礼之间,也有各自的纠结。家长和老师都似乎有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

现象:

教师节期间“送礼”成为热门话题

近日,在呼和浩特市一所小学的门口,记者听到一群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们讨论给老师送什么礼,有的说送了化妆品,有的说送了购物卡……其中一位女家长说每年一到这几天就头痛,因为孩子吵着要给老师送个别致的礼物。孩子说他们的座位都是根据你送不送礼来安排的,家长给送礼了,就能排个好位子,还可能当个班干部。好多家长也都是这样的想法,借此机会给老师送个礼,好让老师多关照一下自己的孩子,感觉送点东西也就放心了。“大多数家长送,不送不行。”“一开始我们没给老师送礼,老师对孩子比较冷漠,甚至带给他一些负面情绪。后来听别的家长建议,买了三张卡登门拜访,之后老师就经常鼓励、表扬他了。”就这样,家长们一个看一个,觉得给老师送礼成了心理安慰和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鄂尔多斯某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超七成学生认为老师会更喜欢送礼多的同学。这种认知容易催生攀比心理,有学生为获得老师关注,甚至要求父母购买比同学更贵的礼物。

这段时间,呼和浩特市的一些大型商场和超市推出了“贴心”的购物卡,面值从300元到1000元不等。据某大型超市销售购物卡的工作人员说,每年教师节期间都是购物卡销售旺季,而且面值越来越高。在电商网站,只要在搜索引擎输入“教师节礼品卡”几个字,几乎各类电子商务网站都有礼品卡的广告。记者登录到某商城网站发现,热门搜索排名第一位的是“礼品卡”。其中,关于教师节的礼品卡格外引人注目,面值从200元、500元、800元到1000元不等。这些礼品卡都按照原面值销售,可以在网站上购买任何商品。

内心:

家长与老师都觉得很无奈

记者采访中发现,更多的家长是在买与不买之间“纠结”。内心上,他们不愿意送礼,觉得这是“不好的社会风气”。可是又担心,自己不送别的家长会送,孩子得不到老师的“照顾”。“其实,每年到这个时候,都让我左右为难,不送礼怕孩子学习受影响,送礼又担心给孩子带来好多不好的影响,我认为孩子是这场"送礼大战"中的无声观众也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为了讨好老师而绞尽脑汁时,他们会怎么想?这种行为无疑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一位家长和记者谈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家长送礼是因为受了周围人的影响。“反正我接触的圈子,十个人当中,八九个都送,不送礼心里不放心。”一位家长表示,一般送购物卡,也有送现金或礼品。

大部分老师们在收礼与不收之间,也有各自的为难和坚持。“有位家长给我送了三次红包,都被我拒绝了,作为母亲,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心情,想让老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作为老师,我热爱我的职业,我喜欢每个孩子,并会陪伴他们快乐成长。”呼和浩特市某幼儿园一位老师说。

“其实,老师们也很烦恼。”在一位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去年教师节就收到过化妆品,今年又有家长送礼品卡,“不收的话家长更担忧,觉得老师瞧不上,收了自己心里又不安,真的很无奈。”

据了解,每年教师节前夕,各学校、幼儿园都会发禁止老师收受礼品礼金的相关通知。

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尽职尽责、廉洁奉公的,他们辛勤工作为培养下一代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少数人的不当行为给整个教师群体蒙上了阴影。

问题:

教师节何时才能回归“本味”

当礼物成为衡量师生情感的标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可能被消解,学生则过早接触到功利性社交规则。某中学班主任坦言:“现在批改作业时总会下意识想,这个孩子家长是否表示了?这种心理暗示可能影响教学公平。”当尊师重教异化为物质交易,孩子们学到的不是感恩,而是如何用金钱换取特权。

某幼儿园的一位老师认为,拿了人家的红包,潜意识里总会对其孩子多照顾些,但这对其他孩子不公平。教师如果拿了家长的贵重礼物,就失去了老师的立场,面对家长会很尴尬,难再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老师在收到红包时要先掂量掂量,这样可能加剧社会对教师群体的道德质疑。

教育部门曾多次要求,教师不得借节日之际,向家长、学生收取礼物、礼金、有价证券等,一经发现查实,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分。但令他们感到困惑的是,这种收礼行为一般“数额少、较隐蔽”,难以查处。

教师节不应该成为一个避之不及的日子,它应该是一个展现教育之美、师德之光的机会。教师节不应该成为一个负担,无论是对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如此,它应该是一个充满感恩和敬意的日子,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意义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法规:

教师收礼同样涉嫌受贿

目前,老师们收受家长金钱和礼品的行为,大多只是作为一种不正之风来对待,往往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自己牵头来治理,并没有上升到打击刑事犯罪的高度,这并不利于遏制给老师送礼的恶习。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在2021年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明确了禁止教师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该政策要求各级学校设立廉政账户,并建立家长匿名举报通道。为什么时隔多年这种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这不仅仅是法规执行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风气的问题。

我国刑法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教师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利用工作便利,收受家长们的金钱或者礼品、礼品卡等“财产性利益”,为对方子女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便利,数额较大,就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生活中,老师收受家长的金钱也好,礼品卡也罢,通常是几百元到几千元,单笔数额往往并不大,但次数较多,加在一起,就完全可能达到量刑数额。

记者手记

教师节送礼这个问题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它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根治教师节送礼乱象仍需构建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支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节的意义,让它回归到对教育事业的尊重和感恩上来。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学生,每个人可能都会成为家长,这个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积极参与到改变这种不良风气的行动中来,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用一封真挚的感谢信代替那些昂贵的礼物,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教育事业才是对老师们最好的褒奖。希望家长们能够正确看待教师节,别让这个充满感恩和敬意的节日“变味”,共同打造纯洁的校园,让祖国的下一代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本报记者 杨乐)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