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更高明?》读书笔记摘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0:52 1

摘要:多巴胺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数据分析师,它不断地对我们所处的环境进行预测。当现实结果超出它的预测模型时,它就会感到“兴奋”(大量分泌),并立即更新模型,试图更精确地破解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和获得资源。

这本书还是比较推荐大家阅读的,豆瓣评分8.3,基本符合。

书的内容主要讲的是我们的直觉判断,或者说是我们本能思考,在一些情况下是比理智思考更靠谱的。书中讲述了直觉判断的优势,同时也指出力理智思考的缺点。

当然,本书也不是完全的否定理智思考,而是让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彼此的优缺点,然后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1、意料之外的奖赏能够激活多巴胺神经元—响声过后出现的苹果汁,多巴胺神经元就会提高放电率,意料之外的奖赏更能让他们兴奋

意料之外奖赏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激活能力,通常是意料之内奖赏的三到四倍。

神经元之所以会这样突然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是为了让大脑对新奇的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刺激分配更多的注意力。

多数情况下,大脑最终会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大脑会找到预测奖赏的事件,多巴胺神经元进而会停止释放如此大量的神经传递素。

然而像游戏、赌博这些东西,他们的奖赏是随机的,无法找出固定的规律,于是都多巴胺神经元就不断的受到刺激,人们就一直兴奋,一直想玩。

简单的说,你可以理解为多巴胺的目的是试图破解规律,越是意料之外的刺激,越容易分泌。

多巴胺的核心功能是预测和学习,而不是直接产生快乐。

多巴胺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数据分析师,它不断地对我们所处的环境进行预测。当现实结果超出它的预测模型时,它就会感到“兴奋”(大量分泌),并立即更新模型,试图更精确地破解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和获得资源。

2.看看下面这个巧妙的小实验,将一只老鼠放入T形迷宫,迷宫横道的一端放几粒食物,到底放在左端还是右端是随机选择的,不过机会并不均等,放在左端的概率为60%。老鼠会有什么反应?它很快意识到左端出现奖赏的机会更大,结果它一直往迷宫左端跑,在那里它有60%的成功机会。老鼠不想追求完美,不想破解T形迷宫的奖赏机制,它只是接受了奖赏是不确定的这一事实,学会了凑合着接受食物出现概率较大的那种选择。

之后,研究者用耶鲁大学本科生为试验对象重复这一实验。这些学生不像老鼠,他们固执地寻找决定奖赏出现位置的背后机制,他们复杂的多巴肤神经元网络试图做出预测,并且试图从预测失误中学习。问题在于没有什么可预测,一切都是随机的。因为这些学生拒绝凑合着接受成功机会为60%的选择,他们最终的成功率为52%。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越来越清楚背后的算法,实际上,他们的表现还不如一只老鼠。

3.思考的越多,思考就越具有误导性

如荷兰瑞德邦大学(Netherlands Radbound.-University) 的一位心理学家Ap·迪克特赫斯(Ap Dijksterhuis)所指出的那样,人们购买房地产时,也会犯下购买果酱时所犯的错误,他把这个错误叫作“权衡错误”(weigh-ting mistake)。比如,有以下两个房子可供选择:一个是有3个房间的公寓套房,位于市中心,距离你上班的地方只有10分钟车程;

另外一个是有5个房间的低档别墅,位于郊区,距离你上班的地方有45分钟车程。迪克特赫斯说:“人们会权衡很长一段时间,多数人最终会选择低档别墅。毕竟,爷爷奶奶来过圣诞节时,3个浴室、增加的2个房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而每天开车2小时真的不是那么糟。”有趣的是,人们思考时间越长,越觉得增加的空间重要。他们会想象各种情形(生日聚会、感恩节、多了一个孩子),结果觉得有必要买下郊区的大房子。同时,每天上下班的漫长车程变得看权越来越不重要了,至少和多1个浴室比较起来是这样的。但

正如迪克特赫斯指出的那样,他们的推理适得其反。“每年至少有362天或者363天,那个增加的房间是完全多余的,而漫长的车程在一段时间之后确实会变成一种负担。”

简单的说,就是思考的越多,我们越容易放大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使我们忽略了主要的问题,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

这其实也符合后面讲的内容,就是你潜意识中已经有了决定,然后你开始为自己的决定找理由,这时候你就会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元素摆出来了。

4.自控力会削弱我们的理智分析能力

下西看看一个实验。你坐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房间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材子。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走进房间,说他正在进行一个有关长时记忆的研究。科学家给了你7个数字让你记住,然后叫你沿着大厅走到另外一个房间,在那接受记忆测试。在通往测试房间的路上,你会经过一张桌子,桌子上西放着一些点心,是为参加实验的测试者准备的。你可以从一块很诱人的但很甜的德国巧克力蛋糕和一碗水果沙拉中任选一样。你会怎么选择?

现在让我们再做一次实验。你坐在同一个房间里,同一位科学家给了你同样的解释。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没有给你7个数字让你记住,而是只给你2个数字让你记住。这次的心理任务要容易多了。然后,你沿着大厅走,遇到同样的点心桌子,可以在巧克力和水果之间任选一样。

你可能不会想到数字的个数将影响你的选择,如果你选择巧克力蛋糕,那是因为你想要蛋糕。但是,你错了。向你解释实验目的的科学家在撒谎:这不是一个长时记忆实验,而是一个自我控制实验。

科学家比较了两个不同记忆组测试者的选择后,发现了明显的偏好反转。记忆7个数字的测试者中有59%的人选择了蛋糕,而记忆2个数字的测试者中只有37%的人选择了蛋糕。用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记忆任务让大脑分心,使人们更容易屈服于诱惑,人们因此选择了卡路里含量很高的点心。(德国巧克力蛋糕对成年人来说就是4岁孩子的棉花糖。)他们的自我控制被5个额外数字击垮了。

为什么两组测试者的选择如此不同?根据设计这一实验的斯坦福大学科学家的说法,记忆7个数字所需做出的努力夺走了通常情况下控制我们情绪冲动的认知资源。因为工作记忆和理性共用同一脑区——前额叶皮层,试图记忆很多信息的大脑对冲动的控制力就会减弱。理性脑的能力如此有限,以致几个额外数字可以造成极大妨碍。

5.

看看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eter)的实验。测试者为一群本科生,实验开始时,测试者先执行一个耗费脑力的任务:看录像,录像下方滚动播放着一段由随机词语拼凑起来的文章,测试者的任务就是忽略这段文章(不去注意显著的刺激,需要做出有意识的努力)。然后给测试者柠檬水,一半测试者喝的是加了真糖的柠檬水,一半测试者喝的是加了代糖的柠檬水。然后给测试者15分钟的休息时间,让葡萄糖进入血液,到达大脑。之后,鲍迈斯特让测试者选择住房。结果发现,喝了无糖柠楼水的测试者选择住房时更可能依靠直觉,即使这样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根据鲍迈斯特的说法,其中的原因在于,这些测试者的理性脑精疲力竭,无法思考。他们的大脑需要补充有助于复原的糖分,但是得到的只是代糖。这一研究还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又累又饿时会“胡思乱想”:大脑不那么能抑制小烦恼引发的消极情绪了,脾气坏其实是因为前额叶皮层累坏了。

这些研究的启示在于理性脑的缺陷和毛病——理性脑事实上并不是一台完美的机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使我们做出日后回想起来觉得非常愚蠢的决定。这些错误远远不止自制力差。

6.心理账户

经济学家把意识的这套做法称作“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ing),因为人们倾向于在脑子里把世界分成一个个的账户,比如一铲巧克力豆、一碗汤或者一笔预算。尽管这些账户有利于人们思考得快一点一算有几铲巧克力豆比算有多少颗巧克力豆容易,但是它们也会歪曲决定。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塞桫是第一个全面探索这种非理性行为后果的经济学家,为了演示心理账户的作用,他想出了一套简单的问题。

假设你打算看场电影并且花了10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当你走进电影院,发现你把票弄丢了。电影院的位子没有标号码,电影票找不回来了。你会花10美元再买一张电影票吗?

当塞勒把这个问题抛给别人时,发现只有46%的人会再买一张电影票。但是,当他换了一个稍微有所不同的问题时,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假设你打算看场电影,票价为10美元。当你走进电影院,发现你丢了10 美元的钞票。你还会花10美元买一张电影票吗?

尽管第二种情最中损失值是一样——还是损失10美元,现在却有88%的人愿意买电影票。为什么转变如此之大呢?按照塞勒的说法,通常

情况下,人们把看电影看作一场交易,是买电影票所花成本和看电影体验之间的交换。再买-张票会让电影看起来太此, 因为这样电影票要“花"20美元了。相反,人们不会把丢掉的现金算在看电影这个账户中,所以他们不介意再支出10美元。

古典经济学认为钱是相通的、是完全可替代的,1美元永远是1美元。但是因为脑子里有了心理账户,所以我们区分对待手中的钱。例如,当塞勒问人们是否愿意为了节省5美元而多开20分钟的车到较远的地方买一个15美元的计算器器,68%的人回答愿意;当塞勒间人们是否愿意为了节省5美元多开20分钟的车到较远的地方买一个125 美元的皮央克,只有29%的人回答愿意。是否愿意多开20分钟?人们的这一决定和节省钞票的绝对数目(5 美元)有关,但是更加取决于是在哪个心理账户下做的这一决定。

如果节省激活的是一笔数额很小的心理账户,比如买一个便宣的计算器,那么人们愿意驱车跨过整个市区;但是,相对于购买大件物品来说,比如125美元的皮夹克,5美元就微不足道了。这一原则也能解释为什么汽车经销商能高价卖出很多汽车配件,(为什么豪华酒店一盒花生收费6美元还有人买。因为同汽车相比,汽车配件很便宜,而同住宿费相比,花生也很便宜,最后,我们会花高价买下那些在通常情况下不会花这么多钱购买的东西

7.我们先有道德判断,然后再为自己的判断找理由

道德判断就像美学判断一样,当你看到一幅画,你道常立即自动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它。如果有人让你解释你为件公喜欢这幅画,你要挖空心思拼凑理由……道德辨论也是这样:两个人在某个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先有对这一问题的感受,而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是他们在争论过程中想出来的,是用来攻击对方并为自己辩护的。”

康德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理性脑就像一个科学家:我们运用理智获得对世界的准确看法。这意味着道德是以客观的价值体系为基础的,道德判断描述的是道德事实。但是大脑并不是以这种方式运行的,当你面临道德困境,你的无意识脑会自动产生情绪反应。(这是精神病人做不到的。)在几毫秒之内,大脑已经拿定主意:你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些道德本能并不是理性的——它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康德,但是它们是阻止我们犯下滔天罪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这个时刻—在情绪脑已经做由道德决定之后,前额叶皮层的理性

回路才开始激活。大们想出有说服力的理由,以证明其道德直觉是合理的。当涉及道德决定的时候,人类理性不是科学家,而是律师。这位内部律师收集证据,进行事后判断,并用简练的措辞表达出来,目的是使自动反应看起来是合理的。但是这种合理性只是表象,是糟心的自做数人。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nin Franlklin)的说法最精辟:“作为理性生物实在是太妙了,因为这样能让一个人为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找到理由。”

看看下西这个道德情境,这一道德情境由海特首次创造。朱莉(Julie) 和马克(Mark) 是一对来姐弟,他们一起在法国南部度假。他们白天在乡村里踏青,玩得十分开心,晚上又一起共度晚笑,喝了几瓶红酒。朱莉和马克兴犹未尽,决定做爱。尽管朱莉在服药进乎,马克还是用了进孕套,以防万一。他们很尽兴,但是决定彼此不再发生性关系。这对姐弟发誓不把那晚的事情说出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做爱而变得更加亲密。朱莉和马克做错了什么吗?海特的其他道德情境还包括,一个妇女用关国国旗打扫浴室,一家人在自家的狗被撞死后把狗吃了。

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的第一反应会是:这对姐弟犯下了严重的罪行,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非常错误的。当海特让人们解释他们为什么做出如此苛刻的道德判断时,人们最常见的理由是:可能会生下基因异常的孩子或者破坏姐弟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点,海特客气地指出,朱莉和马克采用了两种避孕措施,而且做爱实际上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情境所描述的事实并不重要,即使人们的论点被驳倒,他们仍然坚信亲姐弟之间做爱不管怎样都是不道德的。

海特说:“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人们不断为‘做爱为什么错了’找理由。这个理由被驳倒了,会找出那个理由。新的理由被驳倒了,又会再找一个理由。”最终,当然,人们会用完所有的理由,理性辨护被迫停止。这时,人们开始说“因为姐弟之间做爱就是错了”或者“因为这很恶心,这就是为什么”之类的话。海特把这种状态称作“道德错愕”(moral

dunbfounding)。人们知道有些事不符合道德—一亲姐弟之间做爱是个可怕的念头,但是没人能为自己的判决做出理性的辨护。根据海特的说法,这个亲姐弟之间做爱的小故事揭示了人们进行道德决定时的两个独立过程。情绪脑生成判决,它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朱莉和马克的案例中,它拒绝相信亲姐弟之间做爱是道德所能容许的,不管采取多少种避孕措施。在另一方面,理性脑解释判决,它提供理由,但这些理由都是事后的。

你是有执也车司机,一次,你所驾驶的有轨电车别车出了故,有先

电车会进开往一个公进口。如果你什么也不做,有轨电车会继续沿着左为的进前行,而左边的轨进上有5个道略维修工在修理轨道,这5个人会被批死。但是,如果让有轨电车开往右边的轨道,需要你打方向盘,让车轮转向,那里有1个道路维修工。你会怎么办?你是否愿意进行干预,改变有轨电车的轨道?

在这个假设情境中,大约95%的人同意改变轨道是道德容许的。决定

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撞死的人越少越好。一些道德哲学家甚至认为,不改变轨道是不道德的,因为不作为会导致被撞死的人多4个。但是.

这种情境呢:

你站在电车轨道上方的行人天桥上,看到一辆有轨电车失去控制,加

这开往正在修理轨道的5名道路维修工。除非电车停止,否则这5个人都会被撞死。站在你旁边的是个大块头男子,他正靠着栏杆,探出身子,看着电车呼啸着开往维修工。如果你突然走近他,稍微推他一下,他就会从天桥上掉下去,落在电车前方的轨道上。因为他的个子很大,所以他可以阻止电车撞死那5个维修工。你会把这名男子推下天桥吗?还是让5个人死亡?

当然,事实仍然残酷:为了5个人能活下来,1个人必须死去。如果

道德决定是完全理性的,那么一个人会在这两种情境下采取相同的行动,

在第二种情境下他应该也愿意把男子推下天桥,就像在第一种情况下他感意让电车改道一样。然而,几乎没人愿意主动把别人推到铁轨上。两种决定的结果相同,但一个是道德的,一个则是谋杀。

格林认为,人们觉得把大块头男子推下天桥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是

直接杀人,是人们用自己的身体伤害大块头男子的身体。他把这种情况叫做人际道德情境(personal moral situasion),因为直接涉及其他人。相比之下,当你只需把电车引导到不同的轨道,你没有直接伤害别人,你只是改变电车车轮的方向,随后的死亡似乎是间接的。这种情况下,你所做的道德决定是非人际的

8.最后通牒游戏

看看行为经济学的一个经典实验一一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博弈规则很简单,尽管看起来可能有失公平:将测试者分成两人一组,然后给每组当中一个人(下文以“提议人”指代此人)10美元,提议人决定怎样在两人之间分钱;每组当中另外一个人(下文以“响应人”指代此人)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提议人的分钱方法,如果接受,提议人和响应人按照这个方法把钱分了,如果拒绝,提议人和响应人都会两手空空地离开。

然而,研究者很快发现他们的预测完全错误。当响应者觉得提议者的分钱方法不公平时,他们不是委屈自己留下一点钱,而是宁可一分钱也没有也要拒绝提议者。另外,提议者会预测到响应者的这种生气反应,一般会给响应者大约5美元。结果如此惊人,以致没人真的相信这个结果。

但是,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个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科学家们在世

个博弈游戏,人们几乎总是提出公平的分钱方法。正如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Prank)指出的那样:“从现代自利论的角度来看,人类表现出这种行为就像行星在方形轨道上运行一样。”

好燃六此个他本警不。冷养长诈都题非的牀同出照乐珠价人贬毖,农园笔

提议人为什么如此慷慨?要寻找答案,我们要再次探讨同情心,探讨决定道德决定的独特大脑回路。18世纪的哲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第一个探讨这个问题的人,尽管亚当·斯密最出名的是他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rs),但是他最自豪的还是《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在这本书中,他粗略地探讨了道德的心理机制。就像他的朋友大卫·休谟一样,亚当·斯密相信,我们的情绪本能塑造我们的道德决定,我们擅长本质上非理性的推理。

根据亚当·斯密的说法,这些道德情绪的根源是想象,我们用想象自动地映照别人的心思。(在斯密生活的时代,镜子刚刚成为常见家居用品,亚当·斯密论述道德时,非常看重镜子这个比喻。)亚当·斯密写道:“因为我们不能直接体验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只能通过想象自己处在那种情境下会有什么感受。”这个映照过程让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感受—亚当·斯密把它叫做“同胞情”——形成我们道德决定的基础。

将最后通牒游戏改变一下,就成了著名的独裁者游戏(dictator game)。我们的“同胞情”是天生的,但也非常脆弱。在最后通煤游戏中,响应人可以决定接受或者拒绝提议人的分法,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在独裁者游戏中,提议人决定响应人得到多少钱,响应人爱要不要。令人吃惊的是,在独裁者游戏中,独裁者仍然相当慷慨,放弃了总金额的大约1/3。即使拥有绝对的权力,人们仍然受到同情本能的约束。

但是,只需一个小小的改变,这种善良就会消失。当独裁者看不到响应者(两个人分别待在不同的房间),独裁者的贪婪就不会受到约束。这种情况下,独裁者不再拱手让出一大笔钱,而是仅仅分给别人几美分,把剩下的钱都留下。一旦我们被社会隔离,我们就不再模拟别人的感受,我们的道德本能就绝不会开启。

来源:肯定式教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