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郭坤宇: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快时代”也要甘坐冷板凳

B站影视 2025-02-24 21:19 1

摘要:“郭老师多多支持我们吧!”春节假期的一次出差,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就被青年教师们“围堵”。申请经费难,国家级项目竞争激烈,一旦申请不到,就要面临三年达标考核……

“郭老师多多支持我们吧!”春节假期的一次出差,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就被青年教师们“围堵”。申请经费难,国家级项目竞争激烈,一旦申请不到,就要面临三年达标考核……

郭坤宇有些无奈,国家已经对青年教师、科学研究予以很多投入与资助。但更多是对年轻一代的鼓励:打铁还需自身硬,潜心研究成果是水到渠成。郭坤宇将青年教师的焦虑记在了心里,每逢公开场合都为他们“发声”:建议开辟更多国家级科研岗位或项目,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

去年全国两会,郭坤宇递交相关提案并获得回复,今年教育部2025年代表委员座谈会上他再次建言。郭坤宇认为国家、地方和学校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断地走向科学化和制度化,“我们要给政策一些时间与空间,多措并举让‘青椒’不焦虑”,走过来时的路,方能感同身受。履职三年里,郭坤宇每年的建言都与青年人才培养有关。

DeepSeek在今年春节掀起的“浪潮”,席卷到郭坤宇的办公室,学生们同他感叹:“了不起的成就,如果我们也能常有突破就好了。”可数学等基础学科研究,需要从最底层进行求索,并非一朝一夕便能突破,“这就需要基础学科人才甘坐冷板凳,与未知的世界对话”。但除此之外,郭坤宇认为人工智能也可“为我所用”,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启迪数学思维。

去年全国两会上同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的讨论仍回荡在他的耳畔:“人工智能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过去一年里,他先后前往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调研,在同青年们的对话中完善了自己的建言。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当用其赋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就相当于给大脑装上了‘无穷大’的知识包。”郭坤宇建议,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并适应所处的数智时代;另一方面,也应当利用人工智能最新技术,开发支持师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人工智能助手,搭建支持师生定制人工智能工具的智慧平台,设立人工智能特色科创专项。

借外力也需练内力。牛顿与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发现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这一微积分基本定理背后,也给予郭坤宇人才培养要趁早的启迪。

他发现,基础教育多为综合性培养,到了大学教育则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研究生、博士生以及之后的教育才走向培养专才,但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之间并不“丝滑”。郭坤宇在教学中发现,一些高中的“尖子生”到了大学也不完全适应,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求索的习惯,甚至自己带出来的一些博士工作几年都没有产出。“不能有了铁饭碗就停止钻研,现在不能独当一面以后自身发展就成问题了。”

郭坤宇最近正在思考该如何“反映问题”,他认为应当提早分门别类培养专才与通才,更应该提高过渡期教学质量、创新衔接课程安排。“成才,是一辈子的事。”

记者手记

数学家的AB面

作为数学家的郭坤宇,一个人一头扎进办公室,四下无人,沉溺在数学宇宙“无声交流”;作为政协委员的他,同调研者侃侃而谈建立信任,让问题与思考奏出最强音。

不变的是数学思维。

写一份提案,从发现问题到政策研究再到建言提案,都延续着紧密的逻辑。也因而当“青椒”们一喊焦虑,他便从其自身发展面临的晋升政策出发,推导出面临的“预聘-长聘”硬性条件,再研究出折中解决办法。

哪怕是他正在修改的这份建议,迟迟未能定稿。删删改改,还要拜托同行们来“校对”,与教育界的委员们再碰撞下火花。

数学家严丝缝合的“研究”静待出炉。

来源:民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