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3日上午10时许,山西大同云冈区、浑源县等地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这场持续约半小时的极端天气,不仅让当地居民措手不及,更因冰雹体积如鹌鹑蛋般硕大而引发广泛关注。气象部门紧急发布6条预警信息,城市交通、农业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一场与自然
山西大同突降冰雹:鹌鹑蛋大小的“天降奇兵”冲击城市
2025年9月13日上午10时许,山西大同云冈区、浑源县等地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这场持续约半小时的极端天气,不仅让当地居民措手不及,更因冰雹体积如鹌鹑蛋般硕大而引发广泛关注。气象部门紧急发布6条预警信息,城市交通、农业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一场与自然力量的“短兵相接”就此展开。
一、冰雹突袭:30分钟的“白色风暴”
“豆大的冰雹噼里啪啦砸下来,路面半小时就白茫茫一片!”浑源县“二三岭”地区的车主李先生回忆道。他驾车途经此处时,天空骤然变暗,拳头大小的冰团如子弹般倾泻而下,车窗被砸得砰砰作响。目击者提供的视频显示,冰雹裹挟着雨水沿山坡奔涌而下,形成“白色洪水”的奇观,部分路段积雹厚度超过10厘米。
气象数据显示,此次冰雹最大直径达3厘米,接近鹌鹑蛋大小,远超常规冰雹尺寸。浑源县气象台10时19分紧急发布冰雹橙色预警,明确指出西留村乡、永安镇等12个乡镇可能遭受雹灾。与此同时,云冈区口泉乡居民描述,冰雹与暴雨同步降临,坡地雨水裹挟冰粒奔涌,场面宛如科幻电影中的末日场景。
二、交通受阻:车辆“龟速”前行,果园遭殃
突发的极端天气让大同交通陷入短暂混乱。在浑源县主干道,来往车辆纷纷开启双闪灯,以不足20公里的时速缓慢挪动。网友“大同老张”拍摄的照片显示,一辆SUV车顶被砸出数个凹痕,挡风玻璃出现裂纹。尽管未造成大规模拥堵,但部分车主选择停车避险,等待冰雹停歇。
农业领域损失更为显著。浑源县蔡村镇葡萄种植户王大姐望着满地破碎的果粒欲哭无泪:“还没来得及采摘的葡萄全被砸烂了,一亩地损失至少三千元。”据初步统计,当地苹果、玉米等作物也出现不同程度受损,农业部门已启动灾情核查工作。
三、气象预警:6条信息“连环”提醒
面对这场“猝不及防”的天气,大同市气象台展现高效应急能力。从9月13日9时30分首条冰雹预警发布,到16时19分最后一条提示信息推送,6条预警通过短信、广播、社交媒体全渠道覆盖。其中,10时24分发布的预警明确指出:“浑源县、云冈区部分乡镇可能出现直径2-3厘米冰雹,请立即停止户外作业,妥善保护汽车等室外物品。”
气象专家分析,此次冰雹源于冷暖气流剧烈交汇。9月中旬大同昼夜温差超15℃,近地面水汽快速抬升形成强对流云团,最终演变为这场“冰雹暴雨”。值得注意的是,当日大同市空气质量指数仅63(良),蓝天白云下隐藏的极端天气风险再次警示公众:需时刻关注气象预警。
四、应急响应:人工防雹作业“箭在弦上”
灾害发生后,大同市应急管理局迅速启动Ⅲ级响应。浑源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紧急调集3台火箭发射车,在永安镇、青磁窑镇等雹灾高发区待命。尽管当日云层条件未达作业标准,但备用的120枚防雹火箭弹已全部就位,随时准备实施催化消雹。
与此同时,市政部门出动50余名环卫工人清理道路冰雹,防止夜间低温导致路面结冰。保险公司开通农业理赔绿色通道,受灾农户可通过“大同农险”APP在线报案,最快24小时内完成定损赔付。
五、未来预警:15天降雨“缠绵”
据大同市气象台14日发布的15天预报,未来两周全市将进入多雨模式。9月15日、16日、22日、23日、26日均有小雨天气,其中15日降水概率达90%。气温方面,夜间最低气温将降至4℃,昼夜温差超过15℃,公众需注意“洋葱式穿衣法”,随身携带雨具。
生活气象指数显示,当前大同钓鱼适宜度为“不太适宜”,运动适宜度为“不适宜”,但旅游指数仍达“适宜”等级。气象部门建议,近期前往恒山、云冈石窟等景区的游客,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强对流天气时段开展户外活动。
六、反思与行动:极端天气下的城市韧性
这场冰雹灾害再次敲响气候变化的警钟。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大同市冰雹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2024年共出现8次冰雹过程,较十年前增加3次。气象专家呼吁,城市需加强气象监测站网密度,在雹灾高发区建设防雹网等物理防护设施。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掌握极端天气应对知识至关重要。例如,冰雹来临时应迅速进入室内,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驾车途中如遇冰雹,需立即降低车速,寻找可遮蔽处停车;农业种植户可提前搭建防雹棚,或通过农业保险转移风险。
结语
山西大同的这场冰雹“突袭战”,既是自然力量的震撼展示,也是城市应急体系的实战检验。当鹌鹑蛋大小的冰粒从天而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破坏力,更是人类与自然博弈中的智慧与韧性。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类似极端天气或成常态,唯有未雨绸缪、科学应对,方能在“天变”中守住安宁。
来源:铃风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