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这么贵,太恶心了”,瞬间引发舆论热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强硬回应,称西贝没有预制菜,都是现做的,并表示要起诉罗永浩造谣。然而,罗永浩并未退缩,反而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网友也纷纷晒出疑似中央
文丨崔桂忠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闹得沸沸扬扬。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这么贵,太恶心了”,瞬间引发舆论热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强硬回应,称西贝没有预制菜,都是现做的,并表示要起诉罗永浩造谣。然而,罗永浩并未退缩,反而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网友也纷纷晒出疑似中央厨房半成品包装袋照片等证据,让西贝陷入舆论漩涡。
罗永浩炮轰西贝,表面是吐槽“预制菜卖出现炒价”,实质是挑战整个餐饮行业的“透明底线”。这让人不禁想起持续多年的转基因争议:当年消费者举着“非转基因”标签维权,与今日追问“是否预制菜”何其相似?两者背后,都是对食品工业化浪潮的警惕,对知情选择权的坚守。所不同的是,转基因之争促成了标识规范化,而预制菜却仍在“标准模糊”的灰色地带游走——中央厨房配送不算预制?冷冻18个月的鱼刷料烤制就叫现烤?这类文字游戏,终究骗不过消费者的舌头和常识。
这场风波最荒诞之处在于:西贝越是晒账单、开放后厨、展示“作业指导书”,越暴露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就像网友调侃:“原来后厨的烟火气,是微波炉加热时冒的热气!”当消费者发现,所谓“大师烹饪”可能只是标准化加热,“锅气”不过是流水线产品的集体幻觉时,信任的崩塌比预制菜的解冻速度更快。
值得深思的是,消费者真的抗拒预制菜吗?未必。超市货架上的速冻饺子、便利店里的即食盒饭,从来都是明码标价、任君选择。人们反感的从来不是工业化本身,而是被蒙在鼓里的消费体验——就像转基因油必须标注,预制菜同样需要光明正大地告知。当海底捞、太二纷纷承诺标注预制菜时,西贝的“硬刚”反而成了反向公关教材。
这场争论更深刻的隐喻在于:中国餐饮正站在工业化与传统手艺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效率与标准化,也要烟火气与人性化。二者并非绝对对立——就像日本便利店的便当能标注精确到克的营养成分,德国香肠可追溯至养殖农场,预制菜完全可以在透明化中赢得信任。但前提是:企业必须放下“教育消费者”的傲慢,学会用坦诚换口碑。
罗永浩的悬赏令与其说是维权,不如是一场行为艺术:他用10万元放大镜照出了行业积弊,也让更多“西贝”意识到——新时代的消费者,早已不是给什么就吃什么的被动接受者。他们的筷子另一端,连着选择权、知情权、监督权,更连着对食品安全最朴素的期待。
预制菜国标征求意见在即,这场风波恰似最佳推手。未来餐饮的竞争,必将是透明度的竞争:谁敢把后厨变成直播间,谁愿把配料表晒成说明书,谁就能真正赢得餐桌信任。毕竟,食客们最终想要的不过是一句实话:“这道菜,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多少钱值。”——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美食尊严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