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强治理 协同共治固根基——澄城县多措并举筑牢农村道路安全防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0:05 1

摘要:今年以来,澄城县充分发挥交安委牵头抓总作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协同共治”的理念,持续创新机制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攻坚”转变。其中,澄赵线经过系统治理,两个月内事故起数同比下降52%,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小投入、快见效、能持续”模式,为

渭南日报 记者 张维娜 通讯员 焦明博

今年以来,澄城县充分发挥交安委牵头抓总作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协同共治”的理念,持续创新机制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攻坚”转变。其中,澄赵线经过系统治理,两个月内事故起数同比下降52%,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小投入、快见效、能持续”模式,为全县126公里县道治理提供了有力范本。

澄城县公安局交管大队持续开展路口“透亮行动”,消除道路安全隐患。图为民警查看路口警示标志有无树木遮挡情况。 通讯员 焦明博 摄

统筹联动聚合力 压实责任筑根基

澄赵线是澄城县通往菏宝高速澄城北出口的重要通道,全长18公里,贯穿2个乡镇、15个行政村,涉及群众6万余人。该线路自拓宽开通以来,因道路设施缺失、群众出行安全意识淡薄随意横穿公路,安全形势较为严峻。

澄城县将农村道路安全治理作为“生命工程”抓实抓细,坚持县级领导亲自部署推动,多次协调主要部门形成统筹联动格局。针对澄赵线18公里路段存在139个路口这一突出风险点,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乡镇主抓”的闭环体系——交通部门负责设施完善、交管部门专注科技应用与执法管控、乡镇承担落地执行职责,为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靶向施策破痛点 精准治理提效能

为破解因路面宽导致车速提升的难题,澄城县通过“科技+管控”组合拳,将超速率从 62%压降至18%。聚焦防护栏缺失路段、无警示设施及行人随意横穿等问题,灵活采用各类临时措施快速筑牢安全底线,使得夜间事故占比从 65%下降至20%。同时,针对农村“一老一少”安全意识薄弱问题,紧盯重点路段时段,全面落实“三上三下”、“一早一晚”、周末行动等勤务部署,精准查缉“一盔一带”缺失、酒驾醉驾、农用车载人、面包车超员、疲劳驾驶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形成常态化严管态势。

如今,群众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主动转变为“我要安全”,村民自觉纠正不安全行为的现象日益普遍。

综合防控织密网 多元共治见实效

澄城县秉持“小投入解决大问题”理念,在郭家庄、宋家庄、马店村等群众出行密集的高危险路段紧急布设约5公里警示弹力桩,加装发光地钉。同步施划单白线72公里、双黄线18公里,安装减速带350米,路口警示桩78个,以红白反光设计强化夜间可视性。在原有2处区间测速、5处红绿信号灯的基础上增加电警卡口6处、警示牌15块,与原有设施形成全域“监控网”,实现“设备抓拍——系统推送——现场拦截”全链条管理,超速行为得到根本遏制。

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多元共治的合力。县交通局及各镇办协同发力、多元共治,发动20余名村干部、老党员担任“路长”,在春播秋种、樱桃集中上市等重点时段开展流动劝导工作,利用村部大喇叭、田间微课堂等方式,让交通安全常识真正深入人心。

同时,线上依托县融媒体中心、“两微一抖”等平台,每周推送3条道路安全提示信息。线下在各乡镇集市、村部广场等人口密集场所,发放印有安全标语的手摇扇、老花镜等实用性强的宣传礼品,让交通安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从事故多发的“风险线”到群众安心的“平安道”,澄赵线的蜕变成为澄城县农村道路安全治理的生动注脚。下一步,澄城县将持续深化隐患治理机制,把澄赵线治理经验复制到全县各域,打造更多“平安示范路”,让群众在平安出行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乡村振兴筑牢交通安全基石。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