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与西贝贾国龙因预制菜争议再度“开战”,从罗永浩吐槽西贝,到贾国龙斥其“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再到罗永浩要求直播对话澄清,这场互撕充满火药味。而此类互联网互撕互骂现象,早已不是个例,背后折射出复杂的行业生态与社会心态,需从多维度客观审视。
罗永浩与西贝贾国龙因预制菜争议再度“开战”,从罗永浩吐槽西贝,到贾国龙斥其“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再到罗永浩要求直播对话澄清,这场互撕充满火药味。而此类互联网互撕互骂现象,早已不是个例,背后折射出复杂的行业生态与社会心态,需从多维度客观审视。
图源网络
一、互联网互撕的典型特征:情绪先行,焦点易偏
1. 冲突升级快,言语极端化:双方从对事(预制菜争议)转向对人(指责对方“智力有问题”“网络黑社会”),情绪宣泄盖过理性讨论。如贾国龙在“致歉”中仍带攻击性评价,罗永浩则以“享受西门子待遇”(暗示维权到底)回应,言语对抗不断升级。
2. 流量裹挟,话题易跑偏:事件很快从“西贝预制菜透明度”“消费者知情权”等核心问题,演变为“双方谁更占理”“谁格局小”的站队狂欢。网友讨论中,有人聚焦贾国龙道歉是否真诚,有人调侃罗永浩“硬刚人设”,却逐渐淡化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餐饮品质与性价比”本质问题。
3. 依赖舆论场,解决效率低:双方选择在社交平台、直播间隔空喊话,而非私下沟通或通过行业规则协商。罗永浩呼吁“直播对话”,贾国龙暂未回应,这种公开互撕不仅拉长争议周期,也让原本可通过理性沟通解决的问题,陷入“各说各话”的舆论僵局。
二、互撕现象的深层诱因:利益、情绪与环境的交织
- 利益驱动下的“流量博弈”:对公众人物和企业而言,互联网互撕可能成为“低成本引流”手段。罗永浩需维持自身“敢说真话”的公众形象,西贝则试图通过回应扭转预制菜争议的负面口碑,双方在舆论场的对抗,本质是一场“注意力争夺赛”,但过度消耗反而可能反噬口碑。
- 情绪宣泄的“便捷出口”:互联网匿名性与传播快速性,降低了言语冲突的成本。贾国龙面对质疑时,用“网络黑社会”等极端词汇发泄不满;部分网友参与互撕时,也易被情绪带动,发表攻击性言论,将讨论异化为“骂战”。
- 行业监管与规则的“模糊地带”:餐饮行业预制菜的定义、透明度标准尚未完全明确,消费者知情权缺乏清晰保障。当争议出现时,企业与公众人物缺乏权威第三方(如行业协会、监管部门)的快速调解机制,只能通过互联网舆论“自行博弈”,加剧冲突。
三、互撕的负面影响:多方受损,价值空耗
1. 对当事人:消耗信誉,得不偿失:贾国龙的“情绪化指责”让西贝“学习胖东来透明化”的表态显得虚伪,损害品牌公信力;罗永浩虽以“维权者”姿态发声,但持续互撕也可能让公众质疑其动机,从“敢说真话”沦为“蹭热度”。
2. 对行业:扰乱秩序,误导方向:餐饮行业本应聚焦“食品安全”“消费者体验”,但此类互撕却将焦点引向个人对抗,忽视了预制菜产业需建立的“透明化标准”“溯源体系”等核心议题,甚至可能让其他企业效仿“互撕引流”,偏离良性竞争轨道。
3. 对公众:浪费注意力,稀释理性:网友在互撕中投入大量时间站队、骂战,却难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如何辨别预制菜、如何维护消费权益)。长期被此类情绪主导的内容包围,也会削弱公众的理性判断能力,陷入“为撕而撕”的恶性循环。
四、破局方向:从“互撕对抗”到“理性解决”
1. 当事人:回归问题本质,拒绝情绪对抗:企业与公众人物应聚焦争议核心,而非人身攻击。如西贝可直接公示预制菜比例、食材保质期等信息,用实际行动回应“透明化”承诺;罗永浩若关注消费者权益,可联合行业专家推动预制菜标准建设,而非陷入个人骂战。
2. 平台与媒体:强化引导,过滤情绪噪音:平台需减少对“互撕话题”的流量倾斜,避免算法推荐放大极端言论;媒体应聚焦事件核心价值(如餐饮行业规范化、消费者权益保障),而非追逐“骂战细节”,引导舆论回归理性讨论。
3. 监管与行业:完善规则,搭建调解渠道:明确预制菜等行业的透明化标准,建立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人物的争议调解机制(如行业协会介入、监管部门答疑),让争议有正规出口,减少对互联网“骂战”的依赖。
互联网不是“情绪垃圾桶”,更不该是“互撕角斗场”。罗永浩与贾国龙的争议若能从“开战”转向“解决问题”,或许能真正推动餐饮行业进步;而整个互联网生态,也需从“流量至上”的狂欢中冷静下来,回归理性沟通的本质——毕竟,无论是企业、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网友,最终都需要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而非一场无意义的骂战。
来源:华蓥山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