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 中职生拿150万补贴:鸡娃真的没有意义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20:52 1

摘要:十年前从农村去长沙读书,考到北大读新闻传播专业,后来又成功保研北大。看起来前途无量的黄女士,却在2022年毕业后,选择留在北大食堂工作。

哈罗海口创校生英美双申大满贯之路

“十年后留在北大,我要做快乐的食堂阿姨。”

此话一出,#26岁北大研究生毕业当食堂阿姨#话题就登上热搜,引起广泛关注。

十年前从农村去长沙读书,考到北大读新闻传播专业,后来又成功保研北大。看起来前途无量的黄女士,却在2022年毕业后,选择留在北大食堂工作。

面对众人质疑,黄女士表示:担任食堂阿姨的这段时间,是她人生中一段无比开心的时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前在央媒和互联网大厂实习的经历。尽管薪酬高,但压力也大。每天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闭上眼,铺天盖地的工作微信,如影随形的压力和焦虑,都让她感到窒息。

“比起精神疲惫,宁愿肉体疲惫。”

在她看来,工作的好坏,不在于是否高薪、是否有编制、是否有前景。自洽赢过一切体面!

这份“离经叛道”的坚持,到底是一时冲动的任性糊涂,还是勇于挑战传统职业观的人间清醒?

一个人只按自己心意,

到底可以怎么活?

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在演讲中提到这么一个观点——“一个人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在场’。”

什么是“在场”?

如果你的身体在那儿,但你的兴趣、你的心、你想要的生活却不在那儿,那么你并不在场。只是在“讨好生活”,却丢失了“悦纳自己”。

很多人努力了一辈子,但只是活在了别人的眼中而已。

而所谓“在场”,就是认真活在当下,去感受你想感受的,去经历你想经历的。

“认真在场,也可以随时离场。”

70后、80后眼中的理想工作是“钱多,事少,离家近”,新一代年轻人面对职业选择时,似乎更信奉“我喜欢,我在场”这个观点。

他们也在用行动告诉世界:“一个人只按自己心意,可以这样活。”

前不久,我看到一则新闻。在上海动物园,有一位高学历的动物“铲屎官”——00后女孩马雅。

本科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兽医科学专业,拿着“高含金量”的学历,她却放弃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工作,入职上海动物园成为一名饲养员。

每天和动物打交道,要接受笼舍的各种气味,要做许多冲刷粪便、搬运草料等脏活累活体力活,在给动物训练、称重、采血、梳毛的过程中,偶尔也会遭遇袭击,更别提多年学习的兽医理论,不时还会遭遇实践的挑战。

面对这些,从小就喜欢动物的马雅坦言:“不介意,还有点高兴。”

因为“过往的学习偏科研理论,不太会跟动物有实际接触。我还是想来动物园做一些可以跟动物直接接触的工作,或者做一些能够亲眼看到效果的工作。”

选择“向下扎根”而非“向上攀爬”,在具体而微小的工作中,找到与世界的连接点,这是许多新一代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中“接地气”的理念。

“来上海动物园,第一个饲养的动物是大象。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当饲养员的每一天,很符合我当初的预期,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有新的期待。”在她看来,与动物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对生命科学的鲜活注解。

她加深对动物园运作等行业现状的了解,过往学习理论知识也有用武之地,动物种群管理的数据分析方法在科研中会用到,兽医药理学的知识在动物生病治疗时也能发挥作用。

她最近正准备开展一个针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看看能不能通过对饲料进行改善,减少动物所产生的腹泻问题。

学以致用,是她心中所求的发光发热。

马雅的选择并非孤例。

上海动物园新晋员工不乏名校毕业,有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也有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还有更多是国内知名高校、重点专业的毕业生。

他们职责不仅仅是负责动物的吃喝拉撒,还要参与动物保护研究、做科研课题,比如动物营养学、动物行为学、动物谱系、动物繁殖等,参与对公众的科普教育等。

在这场职业选择的 “逆潮”背后,他们既用行动解构“高学历=好职业”的传统等式,彰显了“劳动价值平等”的现代理念。也用“一线实践 + 科研转型” 双通道,打破了“直线晋升”的传统模式,让职业发展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可能性。

这一代早已不信奉“好工作才有好人生”,正如马雅所说——“剑桥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找工作,而是如何思考问题。”

马雅当初剑桥的同学中,有人选择去非洲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有人成为独立游戏开发者,有人做了科普UP主,而我们身边亦有千千万万个“马雅”选择在果园、养老院、乡村振兴一线等“非典型”岗位绽放光彩。

这种职业选择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当他们职业价值的衡量标准正在从“社会地位”转向“自我实现”,开始思考“人该怎样活”后,会惊讶地发现,只要“乐在其中”,原来人生的活法多彩多样。

抛弃“成功学”的保准答案后,他们更愿意选择按照自己的心意,“认真在场”。

“牛马”拥有广阔的草原

或许有人会说,不是人人都有资格不计得失,“为爱发电”。能够任性洒脱的前提,是因为背后有人托底。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应届毕业生为解决现实生存问题,不得不降低就业标准,将就接受低于预期的工作。“反正都是当牛马,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成了许多年轻人的自我调侃。

但同样是在草地上吃草的牛马,亦有别具一格的“千里马”和“孺子牛”。与寻常职场牛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够“拼”,一个够“勤”。

杭州95后女孩李仪就因为做包子好吃,获杭州政府150万补贴。

你没看错,就是做小笼包这么一件小事,但这个小姑娘却把一件寻常人瞧不上的手艺活做到了极致。

标志的18道褶子,鲫鱼嘴的收口,多汁浓郁的肉馅,经她出手包子,每天都销售一空,深受杭州市民的喜爱。

当初因为中考失利哭哭啼啼的李仪,在深耕中式面点这条路上,可谓是毅力超人。跟着不同的师傅学习不同的手艺,从面条到馄饨到小笼包,每一项手艺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别小瞧小笼包,单纯捏出十八道褶,就需要一番长时间苦练,力求道道一致,最后再以以鲫鱼嘴收口,才能支撑住丰富的肉馅和汁水,确保口感最佳。

一个普通的面点师,没有十几年的功夫,难以做到炉火纯青。凭着对做面点的一腔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拼劲,每天做上百个油酥和包子。李仪靠着扎实的功夫,精湛的手艺,在众多老师傅中脱颖而出,评上了“全国技术能手”,拿到杭州市C类人才荣誉,可获150万补贴。

人民日报、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将李仪称为“技能型人才典范”。社会舆论的转向,也折射出当下社会,人才评价体系已经从“学历导向”向“能力导向”的转型趋势。

“杭州95后快递小哥获百万房补!”的新闻,也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这位名叫李庆恒的年轻小伙,没有别的特长,但就是勤快,愿意吃苦。

作为快递分拣员,每天晚上要把收来的快递赶在清晨前分好,公司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送出去。为了提高速度,他选择了最“笨”又最实在的方法,就是“背”。无论快件上标的是城市、区号、邮编还是航空代码,他都烂熟于心,只要看一眼就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分拣。

他为了背熟这些数据,可是下足了苦功夫——“有时在马路上看到汽车车牌,都会把相关城市的所有信息在脑子里面过一遍。”

正是凭着这份勤能补拙的坚持,在日积月累的熟能生巧中,李庆恒最终以“12分钟设计19件快递最优派送路线”、“航空禁寄物识别准确率100%”的成绩,夺得“浙江省第三届快递职业技能竞赛”快递员项目第一名,获得了浙江省人社厅给他颁发了省级“技术能手”的奖状。

按照杭州市高层次人才政策,评上D类高层次人才,不仅可以优先摇号选房,还可以领取100万的购房补贴、3万元车牌补贴,并享受“杭州人才码”5大类、27小类百余项服务。

李庆恒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人们觉得快递员是‘送包裹的’,现在我们要成为‘物流工程师’。”

每一份成绩都有一个拼搏的灵魂,每一份荣耀都有你无法想象的努力。网友们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认为——“职业高手理应得到城市礼遇。”

社会“重能力轻学历”的导向,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才生态的优化。当越来越多的“李庆恒”涌现,中国制造业的“工匠红利”将加速释放,“行行出状元”,并非一句空话。

学历是起点,不是终点;技术是武器,更是底气。

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我们都应该摘下学历的滤镜,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当热爱化作持续行动,当专注成为生活常态,每个平凡的岗位都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因势而变,向光而行,

构建职业新范式

有人说,90后、00后是来整顿职场的。倒不如说,他们是来变革职场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新一代年轻人不再固守成规,而是用多元选择对抗着人生的标准化模板。

高学历者放下身段,选择“低微”职业,是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低学历者突破桎梏,实现人生逆袭,证明了只要肯拼搏,就有无限可能。殊途同归的是,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上,他们都脚步坚定,目光如炬。

智联招聘董事长、CEO郭盛就曾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就业创业主题论坛”上,对新一代“因势而变”的心态表示出了极大的赞赏——

“大学毕业后到大企业工作不再是唯一选择。很多人追求自己的兴趣,去寻找自己的未来。有的是自由就业,有的是再深造,有的是到自己感兴趣的中小企业工作,他们的观念有了巨大的转变,就业方式日趋多元。”

《2023年新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显示:“有17.5%的年轻人在尝试传统行业以外的新职业,58.5%的年轻人对新职业抱有强烈兴趣。”

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人在面对社会层出不穷的新需求时,敏锐地抓住机遇,积极将曾经“不务正业”的职业“转正”,如视频UP主、电商博主、电竞教练、测评师、菜品体验官、萌宠训练师等新职业应运而生。

一位叫程弈人的博主在对谈了超过100位从事新职业的年轻人后,说道——“基于新人群的新需求,在未来寻找新发展趋势,在传统轨道之外,或许有更加丰盛的人生。”

当 985 毕业生王梓在成都猫咖实践“斜杠人生”、当复旦博士扎西在拉萨调配藏香配方、当清华毕业生李雨晗投身动物保护、当 00 后电竞选手余峻嘉在杭州亚运会夺冠……

从实验室到动物园,从写字楼到菜市场,从编制岗到自由岗,这场“以兴趣为驱动,以技能来赋能”的变革,不是简单的学历与职业的二元对立,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价值觉醒共同作用下的系统性重构。

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职业等级观念,重塑了人才评价标准,催生了更加开放包容的职业生态,也让越来越多人觉醒“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让我们打破学历的枷锁,奔赴心之所向,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职业选择的多样性。

相信只有“认真在场”,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人生不是被定义的单选题,而是需要用心书写的长篇小说。

正如作家吉井忍所说——“人生还是挺美的。你呀,还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来源:墨问大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