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张桂梅式好民警丨群众的认可最珍贵——“瓦扎警官”的彝乡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08:46 1

摘要:清晨六点半,薄雾还未散去,宁蒗县公安局红桥派出所户籍室早已亮起一盏灯。一个身影正弯腰擦拭柜台、整理表格,动作熟练得像在自家里忙碌——他是张强,群众口中的“光头强警察”,彝乡父老熟悉的“瓦扎警官”,他用九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人民警察的初心与担当。

清晨六点半,薄雾还未散去,宁蒗县公安局红桥派出所户籍室早已亮起一盏灯。一个身影正弯腰擦拭柜台、整理表格,动作熟练得像在自家里忙碌——他是张强,群众口中的“光头强警察”,彝乡父老熟悉的“瓦扎警官”,他用九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人民警察的初心与担当。

“光头强警察”:脚下有泥土,心中有担当

红桥镇坐落于川滇交界处,常住人口2.2万,这里户籍情况复杂、重点项目多、外来务工多,治安管理难度不小。来到红桥后,张强走遍每一条山间小路,熟悉每一个村组、每一户人家:各家各户有什么特殊情况、哪块地垦得最勤、甚至群众家门口开什么花,他都了如指掌。“认路、认邻、认特点”是他总结的工作方法,也是他融入彝乡的秘诀。

日复一日,他在户籍窗口耐心重复着“您好,请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面对听力不好的老人,他凑近耳边慢慢解释;遇到材料不全的群众,他细致提示补办流程;见到怀抱婴儿前来登记户口的父母,他总会贴心加快办理速度。尽管红桥镇户籍管理因省界交错、群众文化水平有限而困难重重,张强却始终以微笑和耐心化解一个个难题,他利用周末及节假日错峰办理户籍业务1000余件,真正做到“民呼我应”。

今年以来,他已接到群众咨询电话260多个。很多电话一接通,对方就会笑着问:“是咱们红桥派出所那个‘光头强警察’吗?”——这句话,成了他最珍视的认可。

“瓦扎警官”:从"外来民警"到"自家人"

一张薄薄的户口页,承载着一个家庭沉甸甸的期盼,更系着一个6岁孩子能否如期迈进校门的求学梦。

2023年3月,张强在辖区排查时,揪出了一件揪心事——一名6岁的彝族小女孩至今未落户,上学成了难题。上门走访后,他才摸清这家人的困境:女孩出生后,父母一直在外务工,把她托付给年迈且不识字的奶奶,一来二去竟错过了落户时机。为弄清情况,张强一次次上门,耐心做了7份笔录;为补全材料,他主动对接县妇幼保健院,带着厚厚的证明材料反复沟通,终于为女孩办好了出生医学证明。随后,他又专程陪着老人和孩子来到派出所户政室,手把手帮他们完成所有落户手续。

“感谢你们派出所,感谢共产党了!”手续办好时,老人拉着张强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道谢。张强微笑着安抚老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派出所就是为你们办事的!”经过这件事,红桥派出所有个“瓦扎警官”(瓦扎,彝族姓氏)的事就传开了。他不会说彝语,却听得懂;他不是彝族,却被当作“自家人”——一句“瓦扎警官”,成了彝乡群众对他最亲切的认可。

上门服务:一件小事就是一件大事

红桥镇的很多老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出门办证极其困难。今年冬天,张强得知大水沟村一位姓熊的村民因瘫痪在床多年,身份证丢失导致补贴一直无法领取。他二话不说,带上设备,驱车四十多分钟,又徒步爬了一段陡坡赶到。昏暗的房间里,他蹲在床沿,细心为熊某整理衣衫,反复调整拍摄角度。离开之前,他还悄悄自掏腰包垫付了办证费用。一周后,当他把新办好的身份证送到熊某手中时,这位说不出话的汉子紧紧攥住他的手,眼泪顺着眼角无声地滑落。

如今在红桥,也许很多人叫不上他的名字,但他们都知道:“派出所有个光头警察,心肠热,办事妥。”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群众身边最踏实的那盏灯——照得见苦难,更点得亮希望。

清正廉洁:有所拒,更有所为

警徽在上,责任在肩。作为一名党员民警,张强始终牢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把手中权力视为为民服务的责任。

一次,一位老人替远在江苏的儿子办理户籍恢复业务。因文化有限,老人误以为“办事需打点”,悄悄塞给张强一个红包,恳求他“行个方便”。张强当即严词拒绝:“违反政策的事,我们一件都不办!”他仔细将所需材料逐条写下,逐条解释;为确保业务顺利办结,更主动联系江苏公安协查取证。

老人拿到恢复户口凭证时,紧紧握住张强的手哽咽道谢。张强却只是微笑回应:“人民警察为人民,这是我们该做的。党的政策好,办事走程序,不花群众一分钱。”他用最朴实的行动,擦亮了党员的身份,诠释了警徽的尊严。他把原则守在心里,把服务做在实处,让群众在每一次接触中,都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正义的力量。

情融彝乡:播安全种,点平安灯

他不仅是一名户籍民警,更是穿梭于乡间巷陌的“解忧人”。在办理好日常业务的同时,今年以来,他深入辖区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把一桩桩“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作群众心头的大事来处理。他说,要像张桂梅老师那样,“把脚印留在群众家里,把口碑树在群众心里。

他建立多个便民联络群,持续转发法治宣传、反诈提醒等各类信息60余条;他走进村社、学校,开展法治宣讲30余场,用最朴实的语言,把安全的种子播进百姓心里。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次次耐心的解释、一件件实在的小事,把“警察”二字,写成了一份信任、一盏暖灯、一种安心。他用自己的微笑与奉献,把“无我”的初心,写进了群众沉甸甸的肯定里。

签发丨许建珞

审校丨宁 琳

编校丨 杨 璀

来源丨丽江宁蒗警方

来源:云南丽江警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