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沔沽州耸批县的暮春总带着股子潮气,毕碧老师新烫的卷发沾着粉笔灰,像沾了星子的乌云。她攥着粉笔站在黑板前,头回上课的手劲太大,把“ABC”的“B”描得格外粗重,倒像根歪歪扭扭的小拐杖。
沔沽州耸批县裤裆村日白讲故事之六:
故事一:初上讲台的“B”风波
沔沽州耸批县的暮春总带着股子潮气,毕碧老师新烫的卷发沾着粉笔灰,像沾了星子的乌云。她攥着粉笔站在黑板前,头回上课的手劲太大,把“ABC”的“B”描得格外粗重,倒像根歪歪扭扭的小拐杖。
“毕碧老师!”瘦猴的破嗓门突然炸开,他像只得了机灵的小瘦猴,屁股刚离开木椅就举高了手,“我奶奶说,‘B’是骂人的话,不能学!”
教室里顿时响起铅笔盒落地的响动,后排男生的肩膀抖得像筛糠,小芳的羊角辫都笑歪了。
毕碧老师的粉笔“啪嗒”断在讲台上,后颈的冷汗顺着新做的蓝布衫往下滑。她盯着瘦猴镜片后亮晶晶的眼睛,突然想起师范实习时老教师说的话:“小孩子的问题,别慌着躲。”于是清了清嗓子,故意把“B”字描得更粗:
“你奶奶说的‘B’,是不是‘你个B’那种呀?”
“这个同学,老师说的B与你奶奶说的B不同,你奶奶说的B是骂人的 ! 老师说的B是外国人用….”
此时的瘦猴就吐舌头做鬼相,引得全班同学大笑,瘦猴的耳朵“腾”地红透,吐着舌头做了个鬼脸,活像戏台子上的小丑。
全班哄笑如潮,吊扇的影子在毕碧老师僵硬的背影上晃啊晃。
她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结结巴巴的解释,倒像给笑话添了把柴。喉头像塞了团棉花,粉笔灰在阳光里乱飞,呛得她眼眶发热——头回当老师的威风,就这么被个“B”字吹散了。
故事二:考卷上的“13”
话说当年某劳改单位,根据上级政策将一批农工转为正式职工。转工的条件是靠政治,其中一个选择题,如下 :
一抓三促
A:“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B:“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保障”
C: “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供给"
严淑芳捏着铅笔,盯着第二题的选项直发愣——那道“一抓三促”的选择题,选项“B”怎么看都像“13”。
“监考老师!”她突然举起手,粗布衫袖口带起一阵风,“这卷子印错啦!咋没11、12,直接蹦出个13?”
满屋子转工的农工都抬头,见她用铅笔尖戳着卷子,像发现了天大的秘密。
监考老师凑近一瞧,差点笑出声——蜡纸刻板的师傅手一抖,把“B”中间的竖线刻偏了,两道杠分了家,可不就成了“13”?
“大姐,这是‘B’!”老师忍着笑解释,“刻卷子的老张眼神不好,把字母刻分家了。”
严淑芳眯起眼,把卷子举到鼻尖前:“你看这竖杠,左边1右边3,明明白白13嘛!”
满场的人憋笑憋得直咳嗽,有人用铅笔敲着搪瓷缸子打拍子,倒像在给这场误会伴奏。
最后交卷时,严淑芳还是在“13”上画了圈,嘴里嘟囔着:
“反正这题该选B,管它是13还是31呢!”
多年后再提这事,她总拍着大腿笑:“那会儿啊,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就知道‘B’像13,闹了个天大的笑话!”每当这时,阳光就会穿过窗棂,在她鬓角的白发上跳成当年蜡纸考卷的模样——那些被岁月揉皱的字母,终究成了时光里最鲜活的注脚。
两个关于“B”的误会,一个在三尺讲台,一个在泛黄考卷,却都像老式自行车的链条,在生活的齿轮上,咔嗒咔嗒转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笑与泪。
来源:新特色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