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衢州三怪”文化IP频频亮相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浙BA城市争霸赛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当县学塘的水幕秀映出“白布怪”的灵动身姿,当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惊喜盒子”里躺着“独角怪”主题文创,当外地游客举着“鸭怪”玩偶打卡——曾经流传于衢州民间的“衢州三怪”
转自:衢州日报
阿恪
近日,“衢州三怪”文化IP频频亮相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浙BA城市争霸赛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当县学塘的水幕秀映出“白布怪”的灵动身姿,当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惊喜盒子”里躺着“独角怪”主题文创,当外地游客举着“鸭怪”玩偶打卡——曾经流传于衢州民间的“衢州三怪”传说,已不再是旧书卷里的猎奇故事,而是蜕变为贯穿古城文旅、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新IP。这一转变,既是对衢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更以年轻化表达打通了与当代受众的情感联结,为地域文化IP打造提供了可复制的“衢州样本”。
“衢州三怪”IP化成功,首先源于其深植于衢州古城的地域文化基因。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记载的“独角怪”“白布怪”“鸭怪”,与衢州古城的地理坐标、生活记忆深度绑定:“独角怪”栖居钟楼,“白布怪”藏身县学塘,“鸭怪”依附蛟池塘,这些地点至今仍是衢州古城的文化地标。这种“传说+地标”的绑定,让“衢州三怪”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IP的独特性。
“衢州三怪”成功破圈,关键在于跳出“复刻传说”的传统思路,以创新手法重构其文化IP价值。在衢州本地传说中,“三怪”多以“警示者”形象出现,带有一定的神秘与严肃感,而在“衢州三怪”IP开发中,运营者既保留传说的文化内核,又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的新表达。
在内容创新上,“去恐怖化”改造让“三怪”形象更具情感张力,运营者也并未将“三怪”视为孤立的文创元素,而是将其作为激活古城记忆的钥匙。这种改编并非对传统的消解,而是通过细腻的角色塑造,让“三怪”传说中“劝善惩恶”的内核以更温和、更易接受的方式传递,让游客在游览中既能触摸青石板路的历史温度,也能通过“三怪”传说读懂衢州的市井智慧与人文精神。
在场景创新上,“三怪入职”的设定让“衢州三怪”IP完美融入衢州古城运营。改造后的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白布怪”“任职”心愿部,负责收集游客心愿;“独角怪”“主管”文运部,传递考试祝福;“鸭怪”“负责”享乐部,引导游客体验衢州美食——这种拟人化、场景化的设计,让“三怪”从“静态符号”变为“动态参与者”。游客不再是被动听传说,而是能与“三怪”IP互动,这种“体验式传承”让文化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场景。
在形象设计上,“萌系改造”贴合年轻人审美。无论是街区里的“三怪”玩偶,还是“惊喜盒子”里的联名水杯、挂件,都摒弃了“三怪”传说中“狰狞”的鬼怪形象:“白布怪”化身抱鸭头的“温柔小幽灵”,“鸭怪”手持烤饼、系着围裙尽显烟火气,“独角怪”融入钟楼元素却自带“呆萌感”。这种改造精准击中年轻人“颜值消费”“情绪价值”的需求,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打卡热点。
在传播与互动上,“潮流玩法”提升参与感。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惊喜盒子”借鉴盲盒经济模式,让年轻人在淘文创中获得惊喜感;“古城限时主题打卡”活动设置金属冰箱贴、帆布包等小礼品,以轻量化互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三怪水幕秀”“钟楼劝学演出”的打卡内容持续发酵,形成“线下体验—线上分享—反向引流”的传播闭环。更关键的是,运营者没有将“三怪”IP局限于“怀旧”,而是融入Citywalk(城市漫步)、慢闪市集等年轻潮流生活方式,让县学街的青石板路成为年轻人“逛古城、拍大片”的新场景,让“三怪”传说成为他们社交分享的“文化谈资”。
当传说与古城共生,当传统与潮流对话,当文化能被看见、被触摸、被分享,地域文化IP便能真正“活”在当下,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与情感符号。“衢州三怪”IP的成功出圈,正是证明了这一点。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