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拂晓报》也迎来了它创刊87周年生日。今天,当我们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眸,那些在烽火中坚守信念、以笔为枪的身影依然清晰。在豫皖苏边区,这一份油印小报曾以微光刺破长夜, 用文字凝聚人心——它就是新四军第四师创
穿透硝烟的精神火炬
——《拂晓报》在抗战时期的使命与作用
撰文 单晓樱
推荐 袁亚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拂晓报》也迎来了它创刊87周年生日。今天,当我们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眸,那些在烽火中坚守信念、以笔为枪的身影依然清晰。在豫皖苏边区,这一份油印小报曾以微光刺破长夜, 用文字凝聚人心——它就是新四军第四师创办的《拂晓报》。这份诞生于1938年深秋的报纸,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在中华民族至暗时刻点燃了破晓的曙光。
当年的《拂晓报》总编辑 单斐
提起《拂晓报》,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的创始人、精通文韬武略、才华出众、令人敬重的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1938年,在日寇长驱直入、大好河山沦陷、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彭雪枫受中央军委之命,率部向豫东皖北敌后挺进。出征前夕,彭雪枫司令员倡议创办一张支队机关报,得到一致赞成。党报委员会主任彭雪枫亲自为创刊号撰写一篇饱含革命热情的《发刊词》,题写报头《拂晓报》并指出:“《拂晓报》有三大使命:第一,要和支队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建立血肉相连的关系;第二,要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 意识、行为作无情的斗争;第三,要和广大群众、各个友军亲密团结起来,坚决执行统一战线。”这份以“拂晓”命名的报纸, 从诞生之日起,就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传播党的抗日主张、澄清抗战迷雾的重要使命。
1938年9月29日,《拂晓报》在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竹沟东征出发的前夜创刊。刚入伍的父亲单斐与战友乐于泓、易河在彭司令员的直接领导和王子光带领下参加了创刊工作,他们被誉为《拂晓报》创刊的“三元老”。
在父亲的回忆中,初创时条件极为简陋,两支秃铁笔、两块锈钢板、半筒蜡纸、 一盒油墨、一块木垫板、一把凹凸不平的胶滚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连油印机、调墨板都没有。印报时在一块白铁片上调油墨,用图钉订紧蜡纸上边一头,在木垫板上印刷。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印了不满40份蜡纸就破裂了,他们只好在部队行军宿营时,再重铺蜡纸,补刻印出30多份。尽管创刊号油印报油渍斑斑,字迹模糊,可指战员们仍亲切地称它为“我们的报纸”,这张新创刊的油印小报,极大地鼓舞着游击支队373名出征战士,在雄壮的军号声中,他们一同越过平汉路,飞渡黄泛区,击毙日寇林津少尉,会师杜岗镇,进击睢杞太…… 部队深入敌后,打击日寇,铲除汉奸,名传遐迩。
10月27日清晨,在淮阳县的窦楼遇日寇骑兵来袭,我军迎头痛击,激战两小时将敌击溃,三大队七中队队长吴守训一枪击毙日本陆军少尉林津。《拂晓报》首次发表战斗通讯《神枪手吴守训》,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斗志。他们积极作战,摧毁伪政权,打了许多胜仗。
1940年2月,部队由出征时的373人很快地发展壮大到17800多人。这期间,《拂晓报》新闻战士在彭司令员的关心教诲、严格要求下,经过刻写训练与印刷技术的两次改革,在与部队同步发展中成长, 报纸由原来油渍斑斑、印数稀少、内容单调而一改面貌,办成了一张张形式精美、内容丰富、编排新颖的有战斗力、国内外极具影响的精美油印党报。
一张4开小型版面的油印《拂晓报》, 每期16000多字,通过精美的刻印艺术,图文并茂,真实地反映了敌后军民威武雄壮的动人故事,歌唱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翻身解放,表彰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开导无所作为的思想,特别是痛击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 这深深吸引了国内外的有志之士, 使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更加深入人心。 经历过清朝到北洋军阀时期、官宦之家 出身、年逾古稀的田丰先生对卖国残民的国民党感到无望,在彷徨中阅读《拂晓报》认识了共产党,毅然投奔革命并在斗争中入了党。他在大会上发出誓言:“我是《拂晓报》的忠实读者,她指引我向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愿普天之下的星星,都跟着月亮走!”
《拂晓报》原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内部报纸,只在部队发行。有时行军沿途张贴,有时作为抗日读物,送给驻地知识界阅读,受到广大爱国人士的欢迎,因而它不胫而走,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那时淮北根据地与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一战区相联,那里的进步人士看到《拂晓报》, 像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争相传阅。一份报纸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直到破了, 还有人将它贴好,或把重要文章抄录下来, 仔细收藏。
在地处偏僻农村的敌人后方,《拂晓报》紧紧依靠地方党委,通过交通线,把报纸发行到延安和华中、华北一些根据地。 报社同志冲破封锁,宣传新四军在敌后的艰苦奋战,又把《拂晓报》传播到国民党大后方西安、重庆的成都、贵阳、昆明、桂林等地。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到处造谣,说八路军、新四军“空喊抗日,游而不击”, 很多人对事实真相一时无从了解。看到《拂晓报》后,了解了敌后军民如火如荼的抗战情景,他们手捧报纸,热泪盈眶,顽固分子的谣言不攻自破。
周恩来副主席当时正在重庆,他要中共重庆办事处把《拂晓报》寄到香港,经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和“国际新闻社”寄发到世界各地:
在东南亚:寄发到新加坡、印尼、越南、缅甸;
在印度:寄发到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
在欧洲:寄发到法国的巴黎、里昂,英国的伦敦。
1939年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军淮上,淮河对岸未失守的寿县城里,有一位同情中国抗日的美国牧师,他开设的教会医院接受新四军伤病员,拂晓报同志请他通过红十字会,把报纸寄发到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旧金山和加拿大的一些城市。
同时,淮北根据地还设法把《拂晓报》带到上海的苏联领事馆办事机构,经他们帮助,将《拂晓报》寄发到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海参崴和蒙古的库伦。
带着战火的硝烟,《拂晓报》这份油印党报飞越万里,寄发到世界各地,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敌后的艰苦抗战,引起国际正义人士的同情和声援。
一位因反对希特勒而流亡在加拿大的德国人笛尔坎纳,看了《拂晓报》后,在给彭雪枫司令员的信中热情赞扬了将军率部与日寇英勇作战之举,并说他已经在加拿大替中国募集了大批金钱,“希望这中间的一部分能够到达你们……艰苦奋斗的同志手里。”
苏联基洛夫铁路克玛站第十八学校的学生写信给新四军游击支队所在地——安徽的学生们,对他们勇敢地拿起大刀、古老的枪(指红缨枪),搜查奸细,配合军队打击法西斯侵略者表示无限钦佩和热情支持, “品学兼优,富有才华”的级代表20人在信封上签名。这封信译出后,在《拂晓报》第七十五期上发表。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看到辗转寄来的国际友人的来信与遥远的问候,无不倍感鼓舞而奋勇杀敌。
那时候,在法国巴黎举行过一次万国报刊博览会,被誉为“华中油印之冠”的《拂晓报》,作为一份难得的中国敌后报纸参加展出。欧美各地报人和期刊编辑云集巴黎,前来参观。一位先生拿起《拂晓报》,不知道这样精美的报纸是什么机器印刷的,看了又看后便猜测说:“唔,可能是世界上最新式的一部印刷机,用珂罗版印成的!”展后的《拂晓报》被视为政治与艺术的珍品收藏。
1942年冬,当德国记者希伯手持第500 期《拂晓报》,感叹“这是中国敌后抗战最真实的史诗”时,这份报纸早已超越地域界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精神旗帜。
《拂晓报》自1938年创刊至1945年抗战胜利,始终以“传播真理、唤醒民众、团结抗战”为使命,在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反映和指导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干部和军民喜爱的精神食粮。
一、舆论阵地上的“政治号角”;以真理之声凝聚抗战共识。
报纸辟有“抗战论坛”“战地通讯”等专栏,及时报道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游击战的战略成果。1939年2月,报纸全文刊载彭雪枫《目前在豫皖苏边区应该做些什么》 的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发展民众抗日组织”等纲领,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拂晓报》发表《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等社论,揭露“皖南事变”真相,驳斥“溶共”“限共”谬论,成为维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舆论纽带。
在日伪实施“新闻封锁”的恶劣环境中,《拂晓报》依靠“武装办报”“游击办报”的特殊方式坚持出版。编辑部随部队转战,用毛驴驮运印刷器材,在农家土炕上编稿,在树林中架起铅字版印刷……在这样艰苦条件下,每期《拂晓报》的发行量还是从初创时的数百份增至1944年的5000 余份,读者复盖豫皖苏、淮北根据地及周边敌占区,甚至通过秘密交通线传入南京、 上海等地,成为沦陷区民众了解抗战真相 的“窗口”。
二、动员群众的“战斗引擎”:以鲜活实践激发抗战伟力。
报纸辟有“民众动员”“生产支前”等专题,用通俗、本土的语言报道根据地减租减息、民主选举、拥军优属等实践,使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军事动员中,《拂晓报》通过“火线通讯”“战斗英雄”等栏目,生动报道新四军反“扫荡”、反“清乡”的英勇事迹。1942 年11月,日军集中一万五千兵力对淮北根据地进行“拉网式扫荡”,报纸及时刊发《三十三天反扫荡大捷》《朱家岗保卫战纪实》等报道,详细记录新四军第四师26 团82名指战员与敌血战18小时、毙伤日军 280余人的壮举,极大提振了军民士气。许多青年读报后主动参军,仅1943年淮北军区就扩军1.2万人,形成“母亲送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景象。
三、文化抗战的“精神灯塔”:以先进文化筑牢抗战根基。
报纸开设“拂晓副刊”“大众文艺”等栏目,刊登田间、艾青等诗人的抗战诗篇, 连载《岳飞传》《文天祥》等历史故事,以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基因激发民族气节。
1940年,报社转载文章,由四师拂晓剧团改编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雷雨》,深入乡村巡演,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
针对根据地文盲率高达90%的现状, 《拂晓报》创造性推出“识字读报小组”, 将报纸作为教材,开展“每日一字”“抗战常识问答”等活动。这种“文化启蒙十抗战动员”的模式,不仅培养了10万余名识 字群众,更在基层构建起抵御奴化思想的精神防线。
四、统战工作的“柔性桥梁”:以包容姿态凝聚抗战合力。
报纸辟有“友军动态”“地方贤达”等专栏,客观报道国民党爱国将领冯治安、邓锡侯部的抗日事迹,刊登士绅、工商业者支持抗日的言论,甚至转载重庆《新华日报》《大公报》的进步文章,营造“不分党派、共赴国难”的舆论氛围。1942年,淮北根据地召开士绅座谈会,报纸全文刊发开明绅士吴觉农《团结抗战必胜》的演讲,推动全区800余名士绅成立“抗战后援会”, 募捐粮食20万公斤、小银元5万元。
在争取伪军工作中,《拂晓报》通过“伪军弟兄看过来”等特别栏目,揭露日伪“以华制华”的阴谋,宣传“反正抗日有功”的政策,附上联络方式和安全路线图。1943年,伪军某部连长读报后率部120 人起义,改编为“淮北抗日义勇队”,报纸专门发表《欢迎反正弟兄加入抗战行列》的社论,在伪军内部引起强烈震动,当年即有3000余名伪军官兵弃暗投明。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以35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0年后重读泛黄的《拂晓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其蕴含的“坚守真理、贴近群众、敢于斗争、善于团结”的破晓精神,至今仍闪耀着时代光芒。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拂晓报》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红色文物,更是关于信仰的答卷。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精神灯塔, 从来不是诞生于书斋里宏大叙事,而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由无数普通人用生命点亮的星火。
在全媒体时代,当我们纪念抗战胜利、 缅怀先烈壮举时,更应铭记:舆论阵地从来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唯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报方向,传承“拂晓精神”中蕴含的初心使命,才能让新时代的“精神号角”继续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让历史的破晓之光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
作者单晓樱
来源:拂晓哨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