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群之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似乎总能逢凶化吉,逆风翻盘,不论何种困局,总能走出自己的路。表面看,他们是所谓的“命好的人”。但若你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永远在“动”。
在人群之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似乎总能逢凶化吉,逆风翻盘,不论何种困局,总能走出自己的路。表面看,他们是所谓的“命好的人”。但若你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永远在“动”。
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变化、不断行动。他们不等待机会,而是在行动中创造机遇;他们不沉溺情绪,而是在行动中排解焦虑。他们的“命好”,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动起来”中打磨出来的结果。
很多人失败,不是因为不聪明,也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太容易“定型”。
上班就一成不变,遇事只会原地抱怨,生活中习惯性按部就班,年复一年,如水流入洼地,时间久了,连自己都忘了自己还能改变。
而命好的人,一旦感觉不对,就开始调整,哪怕只是小范围地试水。
李叔是一位退休电工,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他总觉得日子空虚,于是主动报名社区老年大学,学画画、学电脑,还在儿子创业初期跑腿送货。他说:“不能老坐着,人一坐,心就懒了;心一懒,人就废了。”
不动的人,一生困于自己设下的边界;动起来的人,才有机会跳出原本的命运轨迹。
我们这一代人,焦虑像空气一样弥漫:焦虑年龄、焦虑收入、焦虑关系、焦虑未来。
可你有没有发现,真正“命好”的人,他们从不陷在焦虑里自怨自艾,而是迅速行动,用“动”来转移注意力、找到突破口。
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情绪疗法。
张姐40岁被公司裁员,房贷、孩子、年迈的父母让她陷入恐慌。她没有花时间怨天尤人,而是第二天就整理简历、主动联系猎头、报了一个线上财务课程。三个月后,她进了更好的公司,职位反而提升。
她说:“只要你开始动了,焦虑就被你甩在后头了。你还没解决问题,但你已经不是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
有些人总抱怨圈子小、人脉差、信息闭塞,但从不反思:你有没有主动跨出熟悉的环境,接触更广阔的天地?
命好的人,之所以有机会,是因为他们从不封闭自己。他们愿意“动出去”——去参加一场陌生的活动,去尝试一种不熟悉的工作,去结交一群不同领域的朋友。
世界的回馈,永远只给那些向它伸手的人。
老林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每次有乘客是企业老板或外地来考察的人,他就特别主动交流,了解行业信息、城市规划、消费趋势。后来他用这些积累的信息投资商铺,提前两年抄底某新开发区,如今早已实现财务自由。
你不动,你的世界就像井口大;你动起来,你会发现天比你想的辽阔。
生活从来不是直线前行的,多的是突如其来的坎坷与不测。
命不好的人,一遇挫折就瘫在原地,甚至破罐子破摔;命好的人,则是在打击来临时迅速转舵,甚至借势而起。
“动”不只是行为,更是一种内在机制,是面对风浪时本能的调整力。
林哥曾在疫情期间失去了餐饮店,当身边同行大都哀叹不已、等待援助时,他立刻清空库存、改成外卖、连夜上线平台,一边卖饭一边直播。别人三个月亏几十万,他两个月扭亏为盈。
他说:“不是我比别人聪明,是我不甘心坐等天亮。只要我还能动,就不算输。”
命好的人,其实在做一件事:形成正向的“动—反馈—提升”循环。
你每天学一点技能,就会积累一个小优势;你每周认识一个新朋友,就可能多一个资源;你每月做一次复盘,就会更了解自己。这些微小的“动”,构建起的是长久的幸运体质。
命好,从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由无数个“我再试试”组成的复利过程。
许多外人眼中的“命好”背后,藏着他们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的习惯,每周坚持一场讲座的自律,每次失败后快速站起来再尝试的勇气。你看到的是他们的“站在风口”,却没看到他们早已练好了顺风飞翔的翅膀。
很多人表面上也在“动”,但实质是忙而无序、累而无果。那不是“动”,那是“乱”。
真正的“动”,一定是心先觉察,意先决定,方向明确,脚步跟上。
命好的人,动得有章法。他们动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此刻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我能调动哪些资源?我下一个可执行的动作是什么?他们不会被动等待,也不会盲目跟风。他们是那种能在混沌中理清自己节奏的人,能在风口之前就开始奔跑的人。
在这个变化剧烈、节奏迅疾的时代,静止就是退步,观望就是放弃。
无论你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无论你是普通职员,还是创业者,只有不停地动起来,调整、修正、前行,你才有可能一步步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真正的命好,从来都不是等来的,而是动出来的。
动起来,不是一天的冲动,而是一生的态度;动起来,不是为了盲目奔忙,而是为了一次又一次靠近命运的红利。
每一次主动,都是向好运发出的邀请;每一次改变,都是在为未来种下伏笔。
与其羡慕别人的命,不如从此刻起,动起来,走自己的路。
来源:狼窝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