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由南京大学发起的首届全球文明数智研究暨“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成立大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英国、比利时、韩国等地的近百位顶尖学者、机构代表齐聚一堂,既为探讨文明研究的数智化前沿议题而来,也共同见证了“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这一跨国界、跨学科文
9月13日,由南京大学发起的首届全球文明数智研究暨“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成立大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英国、比利时、韩国等地的近百位顶尖学者、机构代表齐聚一堂,既为探讨文明研究的数智化前沿议题而来,也共同见证了“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这一跨国界、跨学科文明研究平台的诞生。
现场,“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正式成立。该联合体由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发起,联合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全球2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共同组建,来自全球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面对日益交叉和富有全球性的问题情境,我们亟须打造一个具备共同价值基础、能够共享技术平台与协同研究能力的学术共同体。”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说,这正是‘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成立的初衷与目标。唯有建立跨国界、跨学科的协作机制,才能打破“数据孤岛”和“学术壁垒”。他表示,加强联合体建设,更好推动文明对话,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数智文明研究的“知识创新”;立足全球实践,推动数智文明研究的“理论创新”;拥抱人工智能,推动数智文明研究的“方法创新”。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大学教授梅丽莎·特拉斯亦感同身受。她认为不仅AI可以助力文明研究,破解“数据孤岛”问题,替代数据清理等单调重复工作,将“文献解析决策权”保留给人类,而文明研究亦可反哺AI,人文学者具备的文化理解、创造力、跨学科经验,能帮助纯AI研究者掌握人类及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律,二者双向赋能。同时,AI应是“可控工具”,人类无需恐惧,可以将其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借助技术传递过去文明的故事,延续文明记忆。
“文明传承的前提是对主体性的自信,互鉴的前提是对多样性的尊重。”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主任陈云松教授带领南大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团队,围绕文明研究“主轴”,重点进行文明远读、文明探源、文明传承、文明熔铸、文明互鉴研究。
其中,文明传承项目重点聚焦中华古城保护数字图谱集成、边疆地域中华古城图谱、伊儒会通的中华清真寺图谱等重大工程,为近3000个中华古城进行数字复原和保护区划定等工作,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方法、探索标准,以数智创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文明远读项目聚焦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精神谱系进行系统挖掘、结构分析、测量比较的“文化远读”,从中华及海外原典中提取并挖掘文明的标志性符号与思想流变时空轨迹,构建跨文明的宏观文化测量指标体系与知识图谱。
仪式现场,南京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韩国翰林大学等多项国内外合作项目同步签约、发布,涵盖文明研究、数字素养教育、数字遗产交互等多个领域的联合项目。
其中,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Seshat全球历史数据库联合研究项目中,双方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数据库建构,探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长期动态规律,为数据库注入中国视角与中国声音,补充中华文明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全球史研究的多元维度;南京大学与韩国翰林大学翰林科学院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中,未来将依托双方数据资源,通过语义向量等数字方法破解“概念不可干预性”难题,减少跨文化认知偏差;南京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通识教育研究计划”中,双方将打造“大中小贯通、终身化”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体系,面向未来公民提升数字素养,并助力偏远地区青少年提升AI素养。
“文明研究需突破地域与文化边界,组织全球范围内的学科力量、科技力量、文化力量。全球尺度下不同文化的共鸣与交流实践,对人类文明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副主任、教授鲁安东对联合体的未来信心满满。他以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上海临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数字遗产具身交互实验舱研发计划”举例,各方将针对“远程遗产体验仅靠影像、三维形态不足”的问题,探索通过“具身交互”传递文化遗产价值,呼应“高校与产业界技术合作”的需求,推动跨文明遗产交流。
“让我们齐心协力、同向同行,以‘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为依托,努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凝聚全球文明研究力量,共同创造面向全人类共同命运的知识成果和前瞻思考,共同展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图景和美好境界,守正创新、久久为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文明共生共荣贡献智慧与力量!”谭铁牛表示。
来源:学术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