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杨靖宇年轻时照片,我们在今天有幸看到抗日英雄往昔的身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22:01 1

摘要:2023年9月,吉林磐石红石砬子山区,考古队员小李拨开层层灌木,突然停下脚步。一棵挺拔的白桦树上,依稀可见几行刻字——“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他用颤抖的手轻抚那些深深的刻痕,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杨靖宇树上刻字背后的震撼真相,令人热泪盈眶!

白桦树干上深深的刻痕,历经85年风雨依然清晰。这些印记不仅留在树木之上,更烙印在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见证着一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2023年9月,吉林磐石红石砬子山区,考古队员小李拨开层层灌木,突然停下脚步。一棵挺拔的白桦树上,依稀可见几行刻字——“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他用颤抖的手轻抚那些深深的刻痕,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队长,快来看!”他的呼喊声在山谷间回荡。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那个英雄辈出的岁月。

红石砬子山区,这个位于吉林省磐石市的神秘地带,近年来成为东北抗联遗址考古的重要地点。2023年秋季,吉林省考古研究所的队员们在这里有了重大发现。

“最开始我们只找到了一些简单的标记,以为是普通的山路指示。”考古队长张教授回忆道,“直到那天下午,小李发现了那棵刻有完整语句的白桦树。”

这些树上刻字不仅是一般路标,更是抗联将士们的精神宣言。经过专家鉴定,这些刻痕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但依然清晰可辨。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正是那句“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与此同时,通化市档案馆首次公布了尘封八十五载的杨靖宇笔记本档案。这批珍贵史料出自“伪通化省伪满洲国政权时期档案”全宗,是杨靖宇牺牲时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的日文译文档案。

1905年2月13日,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的他勤奋好学,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杨靖宇年轻时的照片

在校期间,他接触进步思想,1929年他前往东北开展工作,从此,他的命运与这片黑土地紧紧相连。

“我记得杨司令刚到我们这儿的时候,穿着一件旧棉袄,但眼睛特别有神。”曾与杨靖宇有过接触的老抗联战士赵明山回忆道,“他说话不急不躁,但每句话都能说到人心坎里去。”

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出任领导,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更难得的是能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深得各支抗日队伍的拥戴。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环境之艰苦,远超常人想象。据气象资料记载,1940年全球气温普遍低于同期平均水平,白山黑水间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2摄氏度。

“那时候冬天真的难熬啊。”根据当地村民听老人讲“出门走路,积雪经常没到膝盖,走不多远棉裤就湿透了,寒风一吹,顿时结成冰渣。”

在吉林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抗联战士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称为“地窨子”)、战斗工事、被服厂、枪械所等遗迹。这些设施虽然简陋,却是抗联战士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坚持抗战的重要保障。

杨靖宇的部队军纪严明,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当地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咱们的队伍”,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送粮食、传递情报。

1939年后,日军改变了策略,一方面强制百姓“集家并屯”,切断百姓与抗联的联系;另一方面加大诱降力度。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参谋丁守龙等变节投敌,带着日本人悉数捣毁了抗联储藏粮食弹剂的几十座密营。

这使得杨靖宇部队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1940年2月,杨靖宇被迫率部向密林深处转移。到2月中旬,他身边只剩下两名战士。2月18日,身边最后两名战士牺牲,此时只剩他一人在莽莽雪原中与敌周旋。

2月22日,杨靖宇来到濛江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三道崴子,此时他已断粮4日,身上枪伤未愈。2月23日,他发现了4个上山打柴的农民,便告知自己的身份,希望老乡能帮他买点吃的和一双棉鞋。

一位老乡劝他投降,说告示上讲了,抗联如果投降了小日本,不但不会被杀头,还会升官发财。眼前这位虚弱不堪的汉子说:如果中国人都降了,还有中国吗?

不幸的是,一位老乡报告了日本人。日军大喜过望,迅速出动大股部队将杨靖宇团团包围。看着这个靠在树上手握双枪威风凛凛的大个子,日本人谁也不敢上前。他们又是一番劝降,但杨靖宇以子弹回应。

伪通化省警务厅警尉补益子理雄事后回忆,当他们小心翼翼靠过去时,看到一个大汉仰面躺在地上,身中数弹,血渗过破烂的棉衣将周围的雪地染得殷红一片,双手仍死死攥着手枪。

更令日本人震惊的是,他们对杨靖宇的遗体进行解剖时发现:胃肠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难以消化的棉絮、草根、树皮。杨靖宇的事迹深深震慑了日军。

负责围剿杨靖宇的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深受刺激,此后惶惶不可终日,最终不堪内心折磨,毒死妻子和儿女,剖腹自杀。在遗嘱中他写道:“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新公布的档案和考古发现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更多视角。

吉林省档案馆精心编纂的《初心如磐——档案中的东北抗联英雄》一书,以原始敌伪档案为依据,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34位高级将领的英雄事迹与坚定信仰。

这些来自敌人的“证词”,恰恰成为抗联英雄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有力证据。档案中凝聚的不屈气节与热血担当,正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体现。

杨靖宇牺牲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改编为“杨靖宇支队”。

他们参加过长江抗洪、汶川抗震、海外维和等重大任务,每次出发前还会唱杨靖宇将军写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在黑龙江,很多地方都有靖宇街、靖宇镇、靖宇村,哈尔滨有靖宇公园,不少县市的中心广场都立着杨靖宇将军的雕像。这些名字把英雄的精神融进了日常生活,代代相传。

驻守在长白山西麓的维东哨所官兵看完阅兵直播后,马上整理着装执行巡逻任务。一级上士邹越说:“今天我们守卫在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就要以他为榜样。”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红石砬子山区那棵刻字的白桦树上。考古队员小李静静站立,仿佛听到穿越时空的回声——那是抗联将士坚定的脚步声,是杨靖宇将军铿锵的誓言。

八十五载光阴流转,英雄的忠魂早已化作白山黑水间的精神火炬。树干上的刻痕或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模糊,但“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誓言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永不断绝。

来源:豫桥私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