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预制菜因进入校园遭遇全民声讨,最终在监管介入下暂缓步伐。两年后的今天,它却因一场名人与餐饮巨头的隔空对战,再度回到风暴中心。
2023年9月,预制菜因进入校园遭遇全民声讨,最终在监管介入下暂缓步伐。两年后的今天,它却因一场名人与餐饮巨头的隔空对战,再度回到风暴中心。
罗永浩一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贾国龙坚决否认并扬言起诉,双方针锋相对,悬赏、直播、后厨揭秘轮番上演。
而这背后真正关乎的,是每一个普通消费者被长期忽视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01一场注定“双输”的争论,暴露行业集体失语。
罗永浩的质疑,并非针对预制菜本身,而是指向高价与价值之间的错位:“人均166元,吃的却是复热菜?”
西贝的回应,则紧紧抱住国家标准的“窄定义”:凡需门店二次加工,就不算预制菜。
消费者并不关心学术定义,而是:我花现炒菜的钱,是否吃到了工厂预制的、冷冻保存的、加热即食的菜品?西贝后厨被曝光的“速冻羊排”、“18个月保质冷冻鱼”、“复热酱料包”……
每一项都在加深这种被欺骗的消费体验。
02西贝真正的问题不是预制,而是不诚实。
西贝厨师长那句“家里一顿没吃完也不会扔”,本想类比节俭,却彻底暴露了认知偏差:家庭自我风险承担≠商业标准化操作;民间习惯≠餐饮安全标准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后厨真相:
员工按“作业指导书”操作,被戏称为“电磁炉操作工”;厨师无证上岗,“更看重态度”;食材冷冻长达18个月,却仍以“新鲜现制”为宣传卖点。消费者的愤怒,从不是针对技术。没有人反对预制菜作为一种食品工业化的进步。
它节约成本、稳定口味、提高效率,是很多快餐与外卖的最优解。大众反对的是:
未被告知:在买单前,我是否有权知道吃的是否现做?价值背离:为何要我为“工业复热”支付“现烹现炒”的价格?标准双标:为何企业用“国标”自辩,却用“锅气”收费?一句“合规”无法平息质疑,因为合规只是底线,而非体验的天花板。
04食品安全大事,不能总靠名人“开团”。
从去年校园预制菜到今日西贝之争,舆论的每一次推进,几乎都依赖名人发声、媒体跟进、舆论发酵。
这虽是民意胜利,却更是的失败。
如果每次都要等一个罗永浩出来“砸场子”,行业才能收敛一点、透明一点,那么我们的食品安全与消费信任体系,依然脆弱不堪。
我们需要的是:
强制标识制度:是否预制、预制环节占比多少,应成为菜单必选项;定价合理指引:明确区分现制菜与预制菜价格区间;企业诚信清单:鼓励如老乡鸡、胖东来等企业主动公开加工方式,接受公众监督。说到底,吃是一件充满烟火气、尊重与温度的事。我们拒绝被当作“傻瓜消费者”,更拒绝被一句“合规”打发所有质疑。
回归常识,尊重吃饭的人——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或许会平息,但预制菜的透明化战争,才刚刚开始。
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从来不是标准怎么写,而是消费者怎么选。
来源:杂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