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VS西贝全流程梳理,一夜红公关专家危机公关评估与建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16:32 1

摘要:舆论引爆(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公开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昂贵,体验差”,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该言论迅速引发公众对预制菜透明度的讨论,相关话题登上热搜。企业回应升级(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表态,称“西贝没有预制菜

一、事件核心脉络

舆论引爆(9月10日)
罗永浩在微博公开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昂贵,体验差”,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该言论迅速引发公众对预制菜透明度的讨论,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企业回应升级(9月11日)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表态,称“西贝没有预制菜”,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损害商誉”。

罗永浩回应“欢迎起诉”,并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进一步激化矛盾。

舆论战白热化(9月12日)

西贝发布42页公开信,公布13道菜品制作流程,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参观,试图以透明化自证清白。

罗永浩在直播中展示《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指出西贝预制菜占比超80%,并呼吁行业透明化。

西贝上线“罗永浩菜单”供顾客参观后厨,但被质疑为“作秀”。

事件平息(9月13日)

罗永浩宣布“停战”,称“期待预制菜国标出台”,事件热度逐渐下降。

西贝因风波损失惨重,据董事长贾国龙透露,9月10-12日日营业额骤降200万-300万元。

二、西贝危机公关的四大败笔

策略失误:陷入“定义之争”的泥潭

问题:西贝执着于用国家标准辩解“预制菜”定义,强调“中央厨房预处理≠预制菜”,但公众认知中“非现做即预制”的朴素逻辑难以被专业术语说服。

后果:消费者认为西贝“避重就轻”,反而加剧对“隐瞒使用预制菜”的质疑。

情绪管理:创始人强硬表态激化矛盾

问题:贾国龙以个人身份多次发声,使用“一定起诉”“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辩”等情绪化语言,将企业行为与个人恩怨捆绑。

后果:罗永浩的“维权斗士”人设与西贝的“傲慢”形象形成对比,公众同情心倒向罗永浩。

议题失控:错失主动权,被对手牵制

问题:罗永浩通过连续爆料、直播举证、悬赏征集证据等方式掌控舆论节奏,而西贝始终处于被动应答状态。

后果:西贝被迫公开后厨流程、上线“罗永浩菜单”,反而暴露更多运营细节,陷入“自证陷阱”。

认知错位:忽视消费者核心诉求

问题:西贝反复强调“工艺”“新鲜”,但消费者真正关切的是“知情权”和“定价合理性”。

后果:公众认为西贝“不尊重消费者体验”,品牌信任度大幅下滑。

三、专业危机公关建议

共情优先:承认消费者关切合理性

话术示例
“我们理解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的期待,也尊重大家对‘预制菜’的讨论。西贝始终致力于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餐食,并将进一步优化菜单标识,让顾客更清晰了解菜品制作方式。”

目的:软化对抗姿态,重建情感连接。

透明化行动:用数据与体验替代辩解

在菜单上标注菜品制作方式(如“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现炒”);

邀请第三方机构检测菜品新鲜度,并公示报告;

开放后厨参观时,设计互动环节(如厨师演示预处理与现炒的分工)。

具体措施

目的:以可视化证据替代术语争论,增强说服力。

议题重构:引领行业讨论,转移焦点

联合行业协会发起“餐饮透明化倡议”,承诺主动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

推出“现做专区”菜单,明确标注“无中央厨房预处理”,满足差异化需求;

强调供应链优势(如有机食材、冷链技术),将争议转化为品质背书。

策略方向

目的: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定义行业标准”,重塑品牌领导力。

渠道分工:区分企业与创始人话语权

企业官方账号发布理性声明,聚焦解决方案;

创始人账号仅转发声明或表达“重视消费者反馈”的态度,避免情绪化发言;

门店员工统一培训话术,强调“欢迎监督,持续改进”。

操作规范

目的:防止个人言论放大危机,维护品牌专业形象。

四、事件启示:危机公关的底层逻辑

公众情绪>事实本身: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消费者更依赖感性认知而非专业定义。企业需优先安抚情绪,再解决具体问题。

透明化是最佳防御:与其被动解释,不如主动公开信息。西贝若能在初期承诺“优化菜单标识”,或许可避免舆论升级。

对手不是敌人,议题才是战场:罗永浩的诉求是“行业透明化”,西贝本可借此机会推动标准制定,却选择对抗,错失转危为机的契机。

此次事件为餐饮行业敲响警钟: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品牌生存的基石不仅是产品,更是对公众情绪的敏锐洞察与真诚回应。(文章来源:一夜红传媒)


来源:城事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