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交媒体上关于“哪家饭馆不行”的信息成千上万,都没有引起什么水花,这次为啥不一样呢?因为西贝的老板贾国龙选择硬刚:不仅在公开回应中寸步不让,还宣布“全国门店后厨对外开放,欢迎大家随时参观”。
一
老罗饭后的几句随口的吐槽,竟然可能搞垮一家庞大的餐饮连锁公司!?
社交媒体上关于“哪家饭馆不行”的信息成千上万,都没有引起什么水花,这次为啥不一样呢?因为西贝的老板贾国龙选择硬刚:不仅在公开回应中寸步不让,还宣布“全国门店后厨对外开放,欢迎大家随时参观”。
这就是像在烈火上又浇了一桶油,媒体蜂拥而上,网友们的好奇心也被点燃了,讨论迅速升级。接下来就是老罗在直播间“二次开火”,彻底把这场风波推向舆论顶点。
这场“预制菜事件”,看似是西贝和老罗之间的争执,其实时反映了一个深层的问题——在餐桌这件事上,消费者到底有没有足够的知情权?
二
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者杜子建就发微博称:”老实说,罗永浩并没有准备网暴西贝,他甚至连攻击西贝的动机都没有。他只是饭后这微博上吐了个槽,这事,只要西贝没人接招当天就会翻篇经常玩微博的人都知道,老罗这微博吐槽是常有的事,他只是即兴发挥一下就过去了。“
那西贝为何选择硬刚,难到真是杜子建说的不懂网络吗?要搞清楚这件事我们必须搞清楚:西贝的客户是谁。
西贝的人均消费往往在 120 元左右,分量也不算大,装修风格是快餐式,却收着接近中餐正餐的价钱。
那问题来了:是谁在为这张账单买单?答案是:城市中产。
一线城市月收入 2 万以上,二线 1.5 万以上,三线 1 万以上的都市白领,平时没空做饭,或者不愿做饭。周末带孩子出门,图个省事或者相信品牌背书,愿意为“健康、安全、绝无预制”的标签付费。
西贝卖的并不只是菜,而是一种“品牌信任感”。
正因如此,老罗那句“有预制菜”的质疑,就像是捅破了西贝精心糊的”窗户纸“。对西贝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负面舆情,而是直击命门的挑战。
天眼查App显示,西贝餐饮集团关联公司内蒙古西贝餐饮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法定代表人为贾国龙,注册资本约 8990万人民币。对外投资信息显示,该公司直接持股近190家企业,其中150余家企业为存续状态。
2021年,西贝营收约 55 亿元;2022 年跌至 52 亿;2023 年迎来高点 62 亿;2024 年又回落到 55.73 亿。数字看似稳定,但对一家曾经喊出“十年千店”的企业来说,这几乎就是停滞。
同时,大环境里的中产正在“消费降级”。裁员、降薪、加班,钱包变薄,餐桌自然缩水。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外卖平台之所以补贴打得火热,就是因为大家都在算计这几块钱差价。
对西贝而言,老罗的“吐槽”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
悬在头顶,若不回击,西贝可能被解读为心虚,品牌调性就有可能坍塌。与其任人拿捏,不如把后厨亮出来,哪怕冒着“自揭伤疤”的风险。
所以,西贝的“硬刚”,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危机中的本能。
三
但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西贝到底用没用预制菜”,而在于——消费者知情权。
预制菜这三个字,本身就有很强的理解上的错位。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在老百姓心里,“预制菜”往往被等同于“料理包”,工厂流水线生产完成后拿到餐厅,热一下、剪开倒盘端上来。
于是问题就来了:当消费者花 119元点了一份“草原嫩烤羊排”,端上来的却是中央厨房做好的半成品再加热,那么消费者是否有知情权?
这就是知情权的核心:不是预制菜该不该存在,而是你卖给我时,得让我钱花的明明白白。
四
要讲清楚这一点,不妨先厘清几种不同的“预制层级”:
消费者最反感的是料理包,就是热一下、剪开、倒盘,因为人人都能在家完成没有必要去餐厅消费。
成品预制级主要是指浓缩汤包、调味料,倒锅里加水搅拌,消费者勉强接受,但价格不能虚高。
半成品预制级,主要指鱼肉蔬菜等提前腌制,店里二次加工,大多数中餐连锁、快餐都在用。
现炒级是指消费者能亲眼见到食材,现场烹饪,但是效率低,只能在小店、农家乐存活。
绝大多数连锁餐饮,其实都卡在 成品预制菜和半成品预制菜。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商业效率问题:要保证供应链稳定、门店出餐快速,预制是绕不开的。
但问题在于,商家卖的是“第三层”,收费却按“第四层”的标准,消费者当然会觉得受到了欺骗。
这就是知情权的意义。如果餐厅在菜单上清清楚楚写着:此菜品采用中央厨房腌制半成品,再经现场翻炒,此汤底为门店统一配送浓缩料熬制。
消费者可能会犹豫要不要点菜,但至少,不会觉得被愚弄。
事实上,餐饮界也曾有过类似案例:麦当劳和肯德基早就公开承认自己大量使用中央厨房产品,但消费者依然买单。因为大家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菜。
反观国内不少中餐品牌,嘴上喊着“绝无预制菜”,背地里悄悄用着料理包,等消费者发现,就成了品牌雷区。
为什么很多餐厅不愿意主动公开是不是预制菜?
原因就是怕顾客流失。在公众认知里,“预制”几乎等同于“低端”。一旦公开,品牌调性就会受损。但这其实是短视的。一个成熟的餐饮市场,应该允许存在不同层级的预制菜,只要信息透明,消费者会自然分层选择。想要现炒的,可以去小馆子;追求效率的,就去连锁。
关键是:别让消费者花现炒的钱,吃预制的菜。
西贝的这场舆论风暴,逼着整个行业直面一个老问题:餐饮消费,到底是不是“信息对称”的?消费者花钱,却不清楚自己吃的是什么菜。久而久之,信任就会消耗殆尽。
如果餐饮企业能把“透明”当成卖点,让消费者真正“吃得明白”,反而可能重建信任,获得长期的品牌红利。
结语
回到老罗开头时的吐槽。他既没有把预制菜说成毒药,也没有否认其在现代餐饮中的合理性,而是求一个“明白账”。在消费越来越谨慎的当下,这比任何广告都重要。
这场也许很快就会过去,但它遗留下的绝对不仅仅是西贝品牌受损的结果:
未来的餐饮行业,是继续模糊概念、靠营销过日子?还是敢于公开,让消费者在不同层级之间自由选择呢?
只有当老百姓的钱花得明白,才会愿意花;只有当餐桌上的信任重新建立,中国的服务消费才能真正提质增量。
来源:燃点商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