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布达佩斯到伦敦,从餐厅服务生到华尔街新星,看索罗斯如何抓住人生转折点
❝
从布达佩斯到伦敦,从餐厅服务生到华尔街新星,看索罗斯如何抓住人生转折点
伦敦经济学院
20世纪50年代的伦敦经济学院,索罗斯在此毕业,但文凭并未为他打开伦敦金融界的大门。
二战结束后,东欧很快成为苏联与西方国家明争暗斗的前沿阵地。
当德军士兵撤退后,布达佩斯街道上并未恢复安宁,只是占领者换成了苏联红军。
苏联为控制这里进驻了大量军队,而西方国家也不示弱,英国人利用无线电广播在东欧占领舆论阵地,一边宣传西方自由世界的美好,一边极力贬低和丑化苏维埃制度——这都是老传统艺能了。
幸存下来的犹太家庭经历了太多磨难,许多人变卖家产,申请护照,随时准备离开这个被噩梦环绕的地方。
由于蒂瓦达有过在西伯利亚挖土豆的经历,他主观上非常排斥苏联人。
父亲的政治观点开始影响索罗斯,让他逐渐对苏联制度产生畏惧,同时对西方所谓自由世界充满期待与幻想。
当匈牙利被苏联完全控制后,人们不能再随意出入东西方世界。
想前往西欧或美国,必须有正当理由。
对未成年的索罗斯来说,出国学习是最佳借口。
于是,17岁的索罗斯独自离开匈牙利,来到英国开启求学生涯。
然而到达英国后,索罗斯却发现这里并没有什么自由气息和幸福味道,因为这个城市能提供的一切乐趣都与他无关。
因必须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他在一家上流社会经常光顾的高级餐厅当服务生。
每晚这里觥筹交错,歌舞升平,但当他身无分文时,却只能吃些残羹剩饭。
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他还清晰记得自己曾嫉妒一只猫,因为那只猫吃的是沙丁鱼罐头。
1950年伦敦塔桥
20世纪50年代伦敦,索罗斯曾在此处的一家高级餐厅打工,体验了世态炎凉。
1953年,索罗斯从伦敦经济学院毕业。
和众多毕业生一样,摆在他面前的依旧是如何谋生的老问题。
起初他天真地以为自己的毕业证书会很管用,但在找了许多家金融机构后,却发现连一个愿意见他的老板都没有。
迫于无奈,为养活自己,他成为一名批发公司的推销员。
索罗斯起初很卖力工作,但他哪里知道,英国商业布局已几近固化,各家供应商早已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次尝试很快失败告终。之后他又选择推销塑料袋,同样难以胜任。
工作中索罗斯有种心理包袱,总觉得自己是经济学院毕业生,不该干这种看人脸色的推销工作。
任何人只要不喜欢某项工作,就绝对不可能干得出色;或者说因为干得不出色,就会越来越不喜欢这份工作,无法形成正循环激励自己。
最终,他回到原点,继续在各金融机构挨家挨户递自荐信。
伦敦金融业发展成熟,历史悠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内卷严重。
想在这行业吃得开,不仅需要学历,更需要资源和人情。
所以索罗斯这样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真的很正常。
某天,一封自荐信发出去后不久,一位叫瓦尔特的经理打电话约见索罗斯面谈。
这让他兴奋又意外,似乎梦想真要实现了。
然而见到瓦尔特后,对方只对他说了一件事:"年轻人,你把我的名字拼错了。"
再往下就没话说了。
面对索罗斯的疑惑,对方告诉他:没错,这就是这次约见的全部内容。
索罗斯听后很失望,又觉得好笑——这真是典型的英式幽默。
看到索罗斯失望的样子,瓦尔特出于好心说了些真心话:
在伦敦各大金融机构中,雇佣的新人基本都来自金融圈内部。
比如你是哪位大佬的亲戚或关系,或者你自己拥有或能找到巨额存款,只有这样,你的毕业证才会有效。
"要想在金融机构谋职,以你的条件,就不要在伦敦浪费时间了"
作为过来人,我觉得瓦尔特先生的劝说真是掏心窝的大实话,只不过真相往往过于残酷。
接下来的日子里,索罗斯极度消沉,在多次碰壁后再次思考是否要继续坚持。
但天无绝人之路,另一封自荐信收到了回应——一家名叫辛哥尔·弗雷德兰德的银行聘他做见习生,他的金融生涯总算从此揭开序幕。
对索罗斯这样最终从事投资的人来说,伦敦经济学院确实是个很好培训基地。
但对金融从业者来说,除了充沛资源外,市场中的阅历和经验才是最宝贵的。
市场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再优秀的学校也无法相比。
很显然,在真正的市场面前,当时的索罗斯还不是优秀学生。
索罗斯能被留在这里的原因很简单——这里的老板也是匈牙利人。
他担任交易员助理职务。
不过在当年,因技术不够发达,交易员职务其实是由多人分工完成的。
他们就像一艘船上的船员:
船长是分析师,是核心人物,只负责判断和指挥;
还需要操盘手掌舵,执行船长命令;
行情信息需要瞭望手接收和报送;
而索罗斯的工作是登录每天进出款项,保证每天贷方和借方数字相等。
这就像驰骋一天的大船靠岸后,需要索罗斯这样的水手留在船上擦甲板。
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
20世纪中期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当时交易需要多人分工协作,与今日大不相同。
尽管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也算得偿所愿,但枯燥的工作内容最终让他感觉很烦躁。
索罗斯认为自己的大脑更适合思考,而不是做这种机械工作。
不过,他只认识到自己对工作内容的不满,却很少意识到公司也同样对自己很不满。
尤其他的上司很不喜欢索罗斯,在他眼里,索罗斯就是个眼高手低、不懂事的家伙
因为经他处理过的账目,几乎没有一天最后结果是正确的。
为此上司不得不花更多时间核对。
之后因许多工作都无法胜任,他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调岗,成了到哪都被嫌弃的人。
索罗斯在伦敦的这段经历是失败的,这一点连他自己也不否认。
最终,总经理约谈了他。
索罗斯当时很失落——一个自命不凡的年轻人,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他理想中的金融世界与现实每天木讷、死板、无聊至极的工作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
索罗斯把自己的遭遇向罗伯特·梅尔吐了个痛快,没想到对方来找他也是有目的的。
他对索罗斯说:
"我父亲在纽约开了家小经纪公司,让我在伦敦帮他寻找熟悉英国和欧洲金融市场的人选。但你是本公司的人,怕领导认为我挖人,就一直没敢对你说这事。"
索罗斯认为自己还年轻,26岁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不应在失败中沉溺过久,而应尽快采取行动。
于是经过一番思考,他答应了罗伯特·梅尔的请求,决定去美国追逐梦想,就像当初的淘金者一样。
但美国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必须经过严格资质审查。
索罗斯太年轻,既不可能是美国社会所需任何领域的专家,也不是腰缠万贯的企业家或投资者,因此签证申请屡次遭拒。
最终,罗伯特·梅尔的父亲帮助了他,写了推荐信,还写了个十分荒唐却有理有据的理由:
"由于经纪公司的套利交易员一般很年轻就死了,因此新推荐的人选必须年轻,年龄大的人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这个理由看起来离谱,但移民局看了之后,还真就批准了索罗斯的入境申请。
后来索罗斯对表中内容依旧记忆犹新,还想过以后是不是要设法离开套利交易部门,这样自己就能活得更长一些。
曼哈顿区,从百老汇大街望向华尔街
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华尔街,索罗斯在这里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开启了传奇的金融生涯。
未完待续...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见证索罗斯如何在美国华尔街初露锋芒,从欧洲套利交易中挖掘第一桶金,又如何因肯尼迪政策而遭遇重大挫折,最终在哲学思考与金融实践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
机会总在绝境处出现,关键在于是否做好了准备
来源:柳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