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篇故事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采用文学创作手法,融合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元素。
声明:本篇故事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采用文学创作手法,融合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元素。
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发展均为虚构创作,不代表真实历史事件。
乾清宫内,烛火摇曳,将朱元璋消瘦的身影拉得颀长而扭曲,映在金漆雕龙的柱子上,仿佛一条即将盘龙归天的影子。
这位开创了大明王朝的帝王,此刻正躺在龙榻上,面色苍白如纸,呼吸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
然而,那双历经风霜、洞察人世的眼眸,却依旧锐利如鹰,此刻正紧紧盯着跪在榻前的四个人。
“耿炳文,盛庸,平安,丁普郎……”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嘶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肺腑中挤压出来,带着一股沉重的力量:“朕大明江山,是朕和兄弟们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如今,朕要走了,这千斤重担,就落在你们肩上了。”
01
耿炳文,须发皆白,身形已显佝偻,是四人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他颤抖着声音,磕头道:“陛下放心,臣等肝脑涂地,也必将誓死效忠皇孙殿下,辅佐新君!”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效忠?效忠二字,说来容易。允炆这孩子,性子太仁厚,是块好玉,可也正是因为太仁厚,不懂得权谋,不识得人心。他看人,只看表面,不知人心如渊,深不可测。朕最担心的,就是他轻信文臣,疏远武将。这江山,是马背上打下来的,不是笔杆子写出来的!”
他挣扎着抬起一只手,指向耿炳文:“耿炳文,你跟随朕南征北战,是朕的老兄弟,老伙计了。你的军事才能,朕信得过。只要有你在,北方的燕王朱棣,他就不敢轻举妄动。记住,他不是你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他韬光养晦多年,早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你务必牢牢盯紧他,切不可掉以轻心。”
耿炳文重重叩首:“臣谨记陛下教诲!”
朱元璋的目光又转向盛庸和平安。这二人都是三十出头的年纪,正值壮年,一个沉稳内敛,一个英武不凡。
他们是朱元璋亲自提拔起来的新一代将领,是朱元璋为朱允炆准备的左膀右臂。
“盛庸,平安,”朱元璋的声音缓和了一些,但语气中的凝重却丝毫未减,“你们二人,是朕大明军中年轻一代的翘楚。你们的配合,是朕亲手磨砺出来的。记住,战场之上,你们二人要相互扶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你们二人的默契,是朝廷未来对付强敌,最锋利的刀刃!”
盛庸和平安对视一眼,齐声应道:“臣等誓死追随新君,为陛下分忧!”
最后,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了丁普郎身上。
丁普郎三十岁上下,长着一张略显憨厚朴实的脸,不苟言笑。
他是四人中,资历最浅的,也是最不起眼的一个。然而,朱元璋对他的看重,却不亚于其他三人。
“丁普郎,你跟随朕的时间最短,但你的忠诚,朕看在眼里。你心思缜密,做事沉稳,将来必能大用。”
朱元璋的语气中,带着一股语重心长的意味:“你们四人,是朕留给允炆的四把刀,四面盾。记住,这四面盾,必须同心同德,才能护住大明江山。若有一人离心,便会有四面楚歌的危险。”
“你们,是朕为大明江山,留下的最后一道防线!”
朱元璋的声音猛然拔高,然后又迅速衰弱下去,他喘息着,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允炆……他太容易相信人……你们……是朕留给他的遗训……切莫……辜负了朕的……良苦用心……”
说完这些,朱元璋像是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他闭上眼睛,眼角流下两行清泪。
四位大将默默地跪在地上,眼泪早已止不住地流淌。他们知道,这位开国帝王,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就在朱元璋即将驾崩之际,朱允炆从屏风后走出,跪在龙榻前。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不谙世事的纯真,以及对祖父病重的担忧。
“皇爷爷……”他轻声唤道。
朱元璋闻声,微微睁开眼睛,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指了指耿炳文四人,断断续续地对朱允炆说道:“允炆……这四人……是朕为你留下的……他们……是朕大明江山……的根基……用好他们……江山……便稳如泰山……切记……切记……”
“皇爷爷放心,孙儿定会重用他们。”朱允炆以为祖父只是在叮嘱他善待功臣,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番话背后,那深沉的忧患与预见。
他看着四位大将,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各位将军,请起。皇爷爷的话,孙儿都记下了。”
然而,他那句“都记下了”,在朱元璋听来,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朱元璋望着他那张年轻而天真的脸,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欣慰,有不舍,更有深深的忧虑。
他最终闭上双眼,一代帝王,驾崩了。
02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正式登基。
年轻的新皇穿着明黄的龙袍,站在金銮殿上,面对着文武百官的朝拜,心中激荡着一股前所未有的雄心壮志。
他不再是那个躲在祖父身后,温和仁厚的皇孙,而是大明江山的真正主宰。
朱元璋驾崩前留下的话,他记下了,但只停留在表面。在他看来,祖父留下的四位大将固然是肱骨之臣,但大明朝的未来,不该仅仅依靠武力维系。
他相信,一个强大而稳定的王朝,必须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而那些手握重兵、拥兵自重的藩王,无疑是皇权的巨大威胁。
乾清宫内,朱允炆召见了他的心腹文臣——太常寺卿黄子澄和翰林学士齐泰。
这两人皆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辈,在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便常伴其左右,深得信任。
“黄先生,齐先生,”朱允炆屏退左右,语气恳切,“朕今日召见二位,是想听听你们对眼下朝局的看法。”
黄子澄捻须沉吟,他看了看齐泰,然后躬身道:“陛下,天下承平,人心思定。然而,诸藩王坐拥封地,兵马强盛,名为藩篱,实为祸患。若不早日削藩,只怕将来,会成为大明的隐患。”
“黄先生所言,正是朕日夜忧虑之事。”朱允炆的目光闪烁着,显然是早已有了决断。
齐泰接过话茬,他身形清瘦,眼神却锐利如刀:“陛下,削藩之议,迫在眉睫。然而,削藩当有先后。周王、代王等人,性情暴烈,皆非善类,可先动之。至于燕王朱棣……”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小心翼翼地看向朱允炆。
朱元璋在世时,对朱棣的宠爱和忌惮同样深重。朱允炆的心一沉,他当然知道燕王朱棣的厉害。
朱棣不仅是朱元璋最骁勇善战的儿子,更是拥有整个北方边军的精锐力量。
一旦动他,必将引起轩然大波。
“燕王朱棣,”
朱允炆沉吟片刻,然后断然说道:“朕的几位叔父中,燕王最为能征善战。若是动他,只怕会引起动荡。朕想先从其他藩王入手,待时机成熟,再图燕王。”
黄子澄闻言,急忙跪下,声色俱厉:“陛下,万万不可!燕王乃是诸藩之首,他若不除,其他藩王便会心存侥幸。他日燕王振臂一呼,其他藩王必将响应,届时,天下动荡,悔之晚矣!”
“黄先生说得对,”齐泰也跟着跪下,“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燕王朱棣,是陛下的心腹大患。当今之计,只有先发制人,趁其不备,将其一举拿下!若能擒住燕王,其他藩王自会望风而降。”
这番话,正中朱允炆的下怀。
他并非不知道燕王朱棣的厉害,但他更相信,只要占据大义的名分,又有朝廷百万大军为后盾,燕王朱棣再厉害,也不过是孤军奋战。
“二位先生所言极是,”朱允炆扶起二人,脸上露出坚毅的神色,“那便……先动燕王!”
然而,做出这个决定后,朱允炆却犯了难。他知道,要对付燕王,必须有一位大将。
朱允炆想到了祖父临终前叮嘱的四位老将。他召见了四人,将削藩之事,尤其是要对燕王朱棣动手的事情,告诉了他们。
耿炳文听完,老迈的身躯猛然一震,他立刻躬身道:“陛下,燕王兵精粮足,又是久经沙场的宿将。此时削藩,时机未到。臣以为,当徐徐图之,先稳固朝廷军力,再寻机而动。”
“耿老将军,”齐泰在一旁冷冷地插话,“陛下新登基,正是威望鼎盛之时。此时不动,更待何时?难道要等燕王造反,再来被动应战吗?”
平安也跟着进言:“陛下,耿老将军所言有理。燕王朱棣,非一般藩王可比。他有虎狼之师,又有燕王府的高手。若是贸然动手,只怕会出差错。”
丁普郎一直沉默不语,此刻也开口道:“陛下,臣等皆愿为陛下效力。但燕王实力,不可小觑,当从长计议。”
朱允炆听着这几位老将的话,心中有些不快。他觉得,这几位老臣虽然忠心,但思想守旧,缺乏魄力。自己想立刻着手削藩,巩固自己的皇权,却被他们一再劝阻。
他想起了黄子澄和齐泰的话,他们鼓励自己大胆进取,这才是帝王之道。
“诸位将军,”朱允炆的语气冷淡了几分,“朕心意已决。朕相信,只要占据大义,便可无往不胜。”
他看着这几位昔日祖父最信任的大将,心中那份对他们的依赖,不知不觉间,被黄子澄和齐泰的劝说,以及自己的雄心壮志,一点点稀释。
他没有听从祖父“用好他们”的遗训,而是选择了自己信任的文臣。
当他做出最终的决定,任命齐泰为参赞军务、黄子澄为总督军务时,朱元璋留下的四位老将,只是默默地躬身退下。
他们知道,新皇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他们的劝谏,已经毫无作用。
朱允炆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想的是:“朕需要的是能立刻为朕所用的臣子,而不是一再劝阻朕的保守派。”
03
建文元年,朱允炆的一纸诏书,任命国舅李景隆为大将军,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
这道诏令一出,朝野震动。
李景隆,何许人也?他是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出身显赫,深受朱允炆的信任。
他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平日里喜欢研读兵书,谈起古今战例来头头是道,俨然一副熟稔兵法的模样。然而,纸上谈兵终究不同于真刀真枪。
他从未上过真正的战场,更没有指挥过如此庞大的军队。
但朱允炆和齐泰、黄子澄都认为,李景隆是皇亲国戚,对他忠心耿耿,又自称熟知兵法,是主帅的不二人选。
耿炳文听闻此事,立刻入宫求见。
“陛下,万万不可!”耿炳文跪在地上,声音嘶哑而急切,“李景隆从未领兵,更无实战经验。燕王朱棣乃是身经百战的悍将,其麾下将士更是百里挑一的精锐。以李景隆对阵朱棣,无异于以卵击石!”
朱允炆皱了皱眉,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快:“耿老将军,李景隆是朕的国舅,忠心耿耿。且他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朕相信他必能胜任。”
一旁的齐泰也跟着劝道:“耿老将军,陛下圣心独运,自有定夺。李将军家学渊源,又得陛下信任,必能旗开得胜。”
耿炳文抬起头,深深地看了朱允炆一眼。他知道,新皇已经完全听不进劝了。
“陛下……老臣……只求陛下三思啊!”耿炳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绝望。
朱允炆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挥了挥手,示意耿炳文退下。
耿炳文知道,自己再说什么都无济于事,只能长叹一声,缓缓退出了大殿。
李景隆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拔了。五十万大军,旌旗蔽日,声势浩大。
他本人骑着高头大马,意气风发,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然而,这支看似强大的军队,却在开战后不久,就暴露出了致命的弱点。
首先是军纪混乱。李景隆缺乏威望,无法镇住军中那些桀骜不驯的将领。
其次是轻敌冒进。他仗着兵力优势,不听劝告,一味冒进,结果在白沟河与燕军相遇时,指挥失当,大军被朱棣的精骑冲得七零八落。
“报!大将军,燕王精骑突袭,我军前锋大败!”
“报!大将军,燕王朱棣亲自带队,我军中军被冲散了!”
战场之上,捷报没有,坏消息却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李景隆从一开始的自信满满,到后来的手足无措,再到最后的惊慌失措。
他指挥混乱,下令不当,使得原本强大的军队,在朱棣的攻击下,变得不堪一击。
眼看着大军败势已定,李景隆惊恐万状,他顾不得其他将士,只带着亲兵,仓皇逃回了南京。
五十万大军,最后只剩下不到二十万。
乾清宫内,朱允炆听到这个消息,如遭雷击。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国舅,竟然会败得如此惨烈。
他本以为,李景隆大军一出,燕王朱棣必将望风而降,可如今,他不仅没有拿下朱棣,反而将朝廷的主力军队葬送了大半。
朱允炆瘫坐在龙椅上,脸色惨白。齐泰和黄子澄也面如死灰,一言不发。
他们都清楚,这一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对朝廷威望的沉重打击。
就在这时,耿炳文、盛庸、平安和丁普郎四位老将,再次入宫求见。
他们看着朱允炆,脸上没有一丝幸灾乐祸,只有深深的担忧。
“陛下,”耿炳文拱手道,“如今情势危急,再不能有丝毫耽搁。请陛下立刻下旨,让老臣出山,为陛下扭转乾坤。”
朱允炆看着这几位原本被他冷落的大将,心中百感交集。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听信文臣,用人失察,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
“朕……朕听你们的……”朱允炆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他终于想起了朱元璋临终前的叮嘱,可这份觉悟,来得太晚了。
04
乾清宫内,朱允炆终于痛定思痛,下令启用朱元璋留下的第一位大将,耿炳文。
耿炳文没有急于出兵。他深知,此时燕军士气高昂,朝廷军队则因李景隆的失败而士气低落。他需要时间来重整旗鼓。
随后,耿炳文召集残兵败将,严肃军纪,安抚人心,并重新布置防御工事。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带着久经沙场的沉稳与老练。
耿炳文的出山,如同一针强心剂,让朝廷上下看到了希望。
他在徐州一带布下重兵,严阵以待,试图用防守来消耗燕军的锐气。
朱棣听闻耿炳文出山,心中也是一凛。他知道这位老将的厉害,不敢再像对付李景隆那样轻敌冒进。
对此,他改变了战术,避开耿炳文的主力,转而攻打徐州周边的小城,试图引诱耿炳文出战。
然而,耿炳文却稳如泰山。他深知朱棣的意图,坚决不肯出战,只命将士们固守城池,稳扎稳打。
他与朱棣的对峙,一时间形成了僵局。
“皇上,”齐泰和黄子澄再次急了,他们入宫禀告,“耿老将军固守不出,燕王却四处劫掠,再这样下去,只怕民心不稳,后方不宁啊!”
朱允炆心中也焦急万分,他再次召见耿炳文,催促他尽快出兵决战。
“陛下,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耿炳文耐心地解释,“如今燕军士气正盛,我军士气低落。若是贸然出战,正中燕王下怀。臣以为,当以逸待劳,待燕军疲惫,再寻机决战。”
朱允炆听得似懂非懂。他只知道,自己想要的是胜利,而不是无休止的对峙。
最终,在齐泰和黄子澄的不断催促下,朱允炆下达了旨意,命令耿炳文尽快出战。
耿炳文无奈,只能领命。他知道,这一战,凶多吉少。
他率领大军,在徐州城外与朱棣展开决战。然而,由于前期损失过大,加上李景隆大军的牵制,耿炳文手中的兵力已不足以与朱棣正面抗衡。
在战场上,他用尽了毕生所学,试图扭转败局。
他设下陷阱,埋伏奇兵,一度将朱棣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然而,朱棣的军队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他们作战顽强,很快就重整旗鼓,再次发起反击。
在混战中,耿炳文的军队被朱棣的精骑冲散。眼看着败局已定,耿炳文不得不下令撤退。
他退兵时,朱棣没有追击。
朱棣站在阵前,看着这位曾经的宿敌,眼中闪过一丝敬意。他知道,如果不是朝廷的愚蠢,自己今天绝不会赢得如此轻松。
耿炳文回到南京,向朱允炆请罪。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默默地承担了失败的责任。
“耿老将军,”朱允炆看到这位满身风霜的老将,心中百感交集,“朕……是朕逼你出战,才导致了今日的败局。”
耿炳文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他知道,朱允炆的优柔寡断,才是这场战争的真正症结。
就在这时,一位传令兵急匆匆地跑进大殿:“报!燕王朱棣,已经兵临济南城下!”
朱允炆闻言大惊,他知道,济南一失,南京门户大开,天下将再无险可守。
05
南城下,战火纷飞,燕王朱棣的大军兵临城下,形势危急。
济南守将铁铉虽奋力抵抗,但燕军势大,城池危在旦夕。
就在这时,朱允炆终于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再次启用朱元璋留下的另外两位大将:盛庸和平安。
这两位年轻的将领,在朱元璋的调教下,早已配合得天衣无缝。
盛庸沉稳内敛,擅长谋略;平安则勇猛无匹,善于突袭。
他们接下圣旨,立刻赶赴前线。
“盛兄,”平安看着济南城外的燕军大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燕军,看起来嚣张得很。咱们是不是该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盛庸却冷静得多,他指着燕军大营的布局,沉声道:“不急。燕王精于兵法,此地易守难攻,他必然久攻不下。我们不必正面迎战,只需在侧翼给他一些压力。”
他没有立刻前往济南,而是率领大军,悄悄地绕到了燕军的后方。
在真定城外,盛庸和平安开始布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盛庸命人在真定城周围挖掘壕沟,修筑壁垒,并放出风声,说朝廷大军已在真定集结,准备与燕王决一死战。
朱棣得知消息,立刻分兵前往真定。
“哼,乳臭未干的小子,也敢与本王一战?”朱棣立刻调集精锐,准备在真定一举歼灭这支朝廷援军。
然而,当朱棣的军队进入真定城外时,他才发现自己中了计。
盛庸早已在这里设下了埋伏。他命令士兵们在壕沟里埋下木刺,并在城墙上准备了滚木雷石。
燕军一进入埋伏圈,平安便率领一队精骑从侧翼杀出,直插燕军中军。
他身先士卒,如同猛虎下山,挥舞着长枪,所到之处,燕军纷纷倒地。
朱棣的军队一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阵型大乱。
“全军听令,杀!”平安怒吼一声,如同雷霆般响彻战场。
另一边,盛庸则稳坐中军,冷静地指挥着大军。他命令弓箭手万箭齐发,阻挡燕军的冲锋。又命士兵们从高处滚下巨石,砸向燕军。
朱棣眼见大军被困,心中大惊。他试图突围,却被盛庸和平安的军队死死缠住。
盛庸的军队就像是一块坚不可摧的铁板,而平安的军队则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不断地刺向燕军的要害。
激战过后,燕军死伤惨重。
朱棣的亲信将领张玉阵亡,朱棣也身受重伤,险些被擒。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败得如此狼狈。
“撤!立刻撤退!”朱棣忍着剧痛,下令撤军。
盛庸和平安没有追击,他们知道,燕军已是强弩之末,再追下去也无济于事。他们看着朱棣狼狈逃窜的背影,心中都松了一口气。
这一战,是燕王朱棣起兵以来,首次遭受的重大挫败。
他被盛庸和平安联手,打得元气大伤,不得不退回北平,休养生息。
捷报传回南京,朱允炆欣喜若狂。他立刻召见盛庸和平安,重重赏赐。
“二位将军,朕终于明白,皇爷爷临终前,为何一再强调你们了。”朱允炆看着这两位年轻的将领,眼中充满了感激与敬佩。
盛庸和平安对视一眼,他们没有居功自傲,只是躬身道:“陛下,燕王虽败,但并未伤筋动骨。他早晚还会再卷土重来。臣等,当继续枕戈待旦,为陛下效力。”
朱允炆点了点头,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
06
真定一战,是朱棣起兵以来遭受的最惨痛的打击。他回到北平,望着城池,心中的怒火与挫败感交织。
亲信大将张玉阵亡,精锐骑兵损失大半,更重要的是,他被盛庸和平安这两个年轻将领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燕王府内,气氛凝重。
朱棣脸色铁青,他坐在大堂中央,一言不发。众将噤若寒蝉,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触他的霉头。
“本王……难道真的要输了吗?”朱棣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甘与绝望。
他环顾四周,看到了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多年的将士们,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迷茫。粮草不济,士气低落,如果朝廷再次发动进攻,他根本无力抵抗。
就在这时,一位谋士站了出来。
他叫姚广孝,是一个僧人,也是朱棣最信任的谋士。他身形矮小,目光却锐利如电。
“王爷,”姚广孝的声音低沉而冷静,“胜败乃兵家常事。王爷如今的困境,并非无解。”
朱棣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军师有何妙计?”
“王爷,”姚广孝走到地图前,指着朝廷的布防图,缓缓说道,“盛庸和平安,一文一武,配合默契,是朝廷的两把利刃。但他们并非没有弱点。”
“哦?”朱棣来了精神。
“盛庸善谋,平安善战。他们二人的联手,固然强大,但也并非铁板一块。”姚广孝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王爷,人心是最难测的。我们不如……施展离间计。”
“离间计?”朱棣皱眉,“何以离间?”
“平安虽然勇猛,但性情急躁。他此次立下大功,朝廷必有重赏。我们可以暗中散布谣言,说平安功高震主,又或者说他与盛庸不和,争功夺利。只要在他们心中种下猜疑的种子,他们便无法再同心同德。”姚广孝一字一句地说道。
朱棣听完,眼前一亮。他知道,人心是这世上最复杂的东西。一旦有了猜疑,再坚固的盟友也会变得脆弱不堪。
“军师此计甚妙!”朱棣拍案叫好。
然而,姚广孝的计划还不止于此。
“王爷,离间计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寻找破局之法。朝廷那边,朱允炆虽然信任盛庸和平安,但他还有另一个心腹大患。”
姚广孝指了指地图上济南的方向:“济南守将铁铉,此人虽然忠心,但为人刚烈,不善权变。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再施一计。”
“军师的意思是……”
“刺杀。”姚广孝的语气冰冷而果断,“只要我们能成功刺杀平安或者盛庸其中一人,朝廷的防线,便会瞬间崩溃。而平安,便是最好的目标。”
“为何是他?”朱棣疑惑。
“平安勇猛,却易冲动。他只要看到我们的人,必然会追击。届时,我们只需设下陷阱,便可一举擒获。”姚广孝解释道。
朱棣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狠辣。他知道,这计策虽然阴险,但却是如今唯一的破局之法。
于是,在姚广孝的谋划下,朱棣开始了他的反击。
他一方面派遣奸细,在朝廷内部散布关于盛庸和平安不和的谣言。
另一方面,他开始秘密训练一支精锐的刺杀小队,准备在下一次交锋时,对平安下手。
07
平安得知燕军再次南下,心中充满了警惕。他深知朱棣狡猾,这一次绝不会像上次那样莽撞。
他与盛庸商议,决定暂不与朱棣大军正面交锋,而是以小股部队,骚扰燕军的粮道,试图消耗其兵力。
一日,平安率领一支骑兵小队,在真定城外巡视。
突然,前方出现一支燕军小股部队,约莫百人。他们看到平安的旗帜,立刻掉头就跑,仿佛惊弓之鸟。
“将军,燕军这是要逃跑!”身边的将士们摩拳擦掌,准备追击。
平安却一挥手,阻止了他们。
他望着那群逃跑的燕军,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这支燕军的逃跑,太过于刻意,太过于反常。
“不对劲,”平安沉声说道,“燕军精锐,何曾如此狼狈?这其中,必有蹊跷。”
他没有追击,而是立刻派人向盛庸传信,告诉他自己的发现。
与此同时,那支逃跑的燕军小队,在跑出一段距离后,再次停了下来。他们中的一位将领,正是朱棣的亲信,他看到平安没有追来,脸上露出了焦急的神色。
“将军,平安没有上当!”
“废物!”朱棣隐藏在暗处,听到这个消息,愤怒地骂道。
他知道,平安并非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是一个鲁莽的武夫。
然而,朱棣的计划并没有就此结束。他决定亲自出马。
他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乔装打扮,再次出现在平安的巡逻路线上。
平安再次看到了这支燕军。
这一次,朱棣亲自带队,他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平安的将士们再次蠢蠢欲动:“将军,是朱棣!他亲自来了!”
平安看着朱棣,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知道,朱棣这一次,是铁了心要引诱他。
但他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反而心中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计就计。
“传令下去,”平安压低声音,对身边的亲兵说道,“大声喧哗,制造我们追击的假象。然后,我们绕道,从侧面突袭!”
平安的亲兵们立刻按照他的吩咐,大喊大叫,仿佛要追击朱棣的军队。而平安,则悄悄地率领精锐骑兵,绕到了一处山谷。
朱棣看到平安的军队大声喧哗,心中一喜。他以为平安已经上钩了。
他带着自己的亲兵,得意洋洋地向着山谷深处跑去。
“平安,你个莽夫!今日,便是你的死期!”朱棣心中暗自得意。
然而,当他进入山谷深处时,他才发现,自己中了圈套。山谷的两侧,突然出现了无数弓箭手,箭如雨下。
而平安,则率领精骑,从山谷的出口,杀了出来!
“朱棣,你中计了!”平安怒吼一声,如同天神下凡,一马当先,冲向朱棣。
朱棣大惊失色,他怎么也想不到,平安竟然识破了自己的计谋,还反过来设下圈套。他奋力抵抗,但平安的军队早有准备,将他们团团围住。
“朱棣,束手就擒吧!”平安的长枪,已经指在了朱棣的喉咙上。
朱棣看着平安,眼中充满了震惊与不甘。他知道,自己已经输了。
就这样,在真定城外,平安将计就计,反制了朱棣的刺杀,并成功地将朱棣本人擒获。捷报传回南京,整个朝廷都沸腾了。
“陛下,大捷!平安将军,擒获燕王朱棣!”
朱允炆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地从龙椅上跳了起来。
08
胜利的喜悦,如同潮水般淹没了整个南京城。
朱棣被擒获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百姓们载歌载舞,庆祝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要画上句号。
朱允炆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下令大赦天下,准备在午门外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然后处决朱棣,以告慰天下。
就在这一片欢腾声中,一封来自第四位勇将丁普郎的密信,悄然送到了朱允炆的案前。
这封信被装在一个不起眼的竹筒里,由一位不起眼的信使,混在献俘的队伍中,秘密交给了朱允炆的贴身太监。
太监将信呈给朱允炆时,他以为这只是丁普郎发来的报捷信,并没有在意。
然而,当他打开信封,看到信上的内容时,他的手,却开始微微颤抖。
信上的字迹,是丁普郎特有的笔迹。
内容却让他感到震惊。“陛下:臣丁普郎,启奏圣上。燕王之败,并非天意,乃臣与燕王合谋所致。臣奉陛下之命,一直在暗中监视燕王。然而,燕王深知陛下心性,他早已看穿了陛下用人不察、疑心过重的弱点。他找到臣,与臣密谋,共同设下了一个惊天之局。”
朱允炆的眼睛越睁越大,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他继续往下看。
“臣与燕王约定,由燕王假意大败,引诱陛下启用耿炳文。待耿炳文失败后,再引出盛庸与平安。在真定一战中,臣在暗中,阻止了平安的军队对燕王进行致命一击。陛下以为燕王被擒,实则为燕王故意为之。”
朱允炆的手抖得更厉害了,信纸上的字迹,在他眼前变得模糊。他仿佛能看到,那封信上,每一个字都变成了嘲笑他的利刃。
“陛下,燕王此举,是为了让您放下戒心,让您以为他已是瓮中之鳖。一旦他进入南京城,便是他翻盘之时。他早已在城内安插了内应,只等一声令下,便可里应外合,攻入皇宫。”
朱允炆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阴谋,正从他眼前缓缓展开。
他立刻召见齐泰和黄子澄,将信递给他们。
两人看完信,同样惊得目瞪口呆。
“陛下,这……这怎么可能?”齐泰失声道。
“丁普郎……他怎敢……”黄子澄也语无伦次。
朱允炆没有说话,他只是死死地盯着那封信,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了祖父临终前的话,想起了耿炳文的失败,想起了盛庸和平安的胜利。原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局,一个朱棣和丁普郎为他精心设下的局。
就在这时,一位传令兵急匆匆地跑进大殿:“报!陛下,押送燕王回京的队伍,在半路遭到了劫持!”
朱允炆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了。他瘫坐在龙椅上,眼中充满了绝望与悔恨。
另一边,朱棣在丁普郎的内应下,顺利逃脱,并重新集结力量,向南京发起最后的进攻。
他带着复仇的怒火,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南京城下。
南京城内,朱允炆早已心灰意冷,他看着城外的燕军,再看看自己身边那些惊慌失措的文臣,心中一片冰凉。他知道,大明王朝,即将迎来一场浩劫。
与此同时,盛庸和平安并没有放弃。他们带领着残余的军队,在南京城外与朱棣展开了最后的决战。他们浴血奋战,试图力挽狂澜,但朱棣的军队早已势不可挡。
在混战中,盛庸被朱棣的军队围攻,身受重伤,最终战死沙场。
平安则被燕军包围,他看着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一个个倒下,心中悲痛万分。
最终,他被朱棣擒获。
朱棣看着被捆绑起来的平安,眼中没有一丝胜利的喜悦。他知道,如果不是丁普郎,他根本不可能走到这一步。
他看着平安,淡淡地说道:“平安,你是个英雄。但你跟错了人。”
平安没有说话,只是冷冷地看着朱棣。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
朱棣率领大军,最终攻入了南京城。
皇宫内,火光冲天。
朱允炆看着大势已去,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换上了太监的服饰,消失在了火海之中。
就这样,建文帝朱允炆的时代,在短短四年后便宣告结束。
来源:楼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