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3年苏州杀降事件中,他假意宴请太平军纳王郜永宽等八王,席间伏兵尽出,将投降诸王全部斩杀。
这个出身贫苦的安徽农家子弟,最初在太平天国陈玉成麾下当牌刀手。
1861年在安庆战役中带着三百亲兵倒戈降清,被曾国藩转赠李鸿章。
他训练的"开字营"装备英国来复枪,成为淮军第一支洋枪队。
1863年苏州杀降事件中,他假意宴请太平军纳王郜永宽等八王,席间伏兵尽出,将投降诸王全部斩杀。
次年攻打嘉兴时,他亲临城墙缺口督战,被洋枪击中太阳穴,弥留之际仍高喊"杀贼"。
死后清廷追赠太子太保,其灵柩运回合肥时,李鸿章率淮军诸将白衣迎灵十里。
少年时聚众贩私盐的"刘六麻子",1862年带着家乡八百子弟组建"铭字营"。
剿捻时发明的"滚营战术"——让步兵推着装有土袋的独轮车结阵,堪称移动堡垒。
1884年法军进攻基隆,他下令炸毁煤矿,亲督老湘营在月眉山血战五昼夜。
任台湾巡抚后,他顶着保守派压力修建中国第一条官办铁路(基隆-新竹段),还设立电报总局、西学堂。
晚年患眼疾近乎失明,临终前用颤抖的手写下"未收失地,遗恨终生"。
这位廪生出身的儒将,1862年变卖家产组建"鼎字营"。
在剿灭东捻军的关键战役——赣榆之战中,他率部昼夜奔袭二百里切断捻军退路。
1885年镇南关战役时,他统领的淮军主力因后方军火库爆炸导致弹药断绝,被迫放弃阵地。
战后朝廷追究责任,这位58岁老将竟被摘去顶戴、锁拿进京。
晚年隐居庐州时,常对族人念叨:"若当年弹药早到半日...",1903年咳血而终。
这位合肥西乡的团练首领,与弟弟周盛传并称"周氏双雄"。
1862年带着自筹的五千乡勇加入淮军时,每名士兵都配备双筒猎枪和砍竹长矛。
剿捻战争中发明的"梅花阵",将部队分为五队交替掩护,曾在曹县之战一日击退捻军十二次冲锋。
1870年镇压甘肃回民起义时,他雪夜奇袭金积堡,获赐双眼花翎。
晚年负责天津海防,亲自监督大沽炮台改建工程。
1888年病危时,仍强撑病体校阅新式克虏伯炮试射,临终遗折中写道:"海防未固,死有余憾"。
出身庐江士绅之家的吴长庆,1861年散尽家财组建"庆字营"。
在平定捻军的雉河集大战中,他率骑兵迂回三百里截断敌军粮道。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时,他带着23岁的袁世凯跨海平乱,夜袭景福宫生擒大院君。
驻防朝鲜期间,他严禁士兵骚扰百姓,曾当众鞭笞偷摘苹果的淮军哨官。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他带病驻守金州防线,在营帐中咯血批阅公文,死后被发现枕头下压着未写完的《海防十二条》。
这个太平军出身的将领,降清后因善骑射被李鸿章破格提拔。
1880年赴英国接收"超勇"舰时,他坚持每天用英语记航海日志。
黄海海战中,他站在"定远"舰飞桥上督战,被炮火震落重伤仍拒入舱。
刘公岛被围期间,他打开提督印匣分赠部属:"诸君各求生路,此物由我处置"。
服毒前夜,将北洋舰队文书档案尽数焚毁,其绝命诗中"孤臣无力可回天"七字,至今刻在威海纪念馆石碑上。
早年贩私盐出身的卫汝贵,1862年带着胞弟卫汝成同时投奔淮军。
平壤战役时,他统领的盛军士兵竟在城头晾晒抢来的朝鲜妇女彩裙。
战败撤退时,部队带着三十多车人参、貂皮等赃物,导致行军速度迟缓。
被押赴刑场当日,北京菜市口围观民众发现,这位六十岁老将的囚衣里还缝着淮军当年的薪饷簿,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欠饷记录。
从淮军炊事兵做到直隶提督的叶志超,1894年率军入朝时已须发皆白。
成欢驿之战前夜,他梦见自己被黑虎追逐,次日见日军黑色军服即仓皇撤退。
平壤战役中,他谎称"冒雨苦战",实则坐着轿子狂奔五百里逃过鸭绿江。
被囚刑部大牢期间,狱卒发现他每日用馒头屑喂蚂蚁,自言"畜生尚知求生"。
处决时,监斩官正是他昔日的部下聂士成。
这位淮军中最具文采的将领,早年考取秀才后弃文从武。
中法战争期间任两广总督时,他力排众议开放珠江口让法国商船补给,换取国际调停时间。
临终前三天,还强撑病体修改《粤省海防图说》,其中关于琼州海峡布防的方案,后来被张之洞采用。
其子张华奎继承父志,在甲午战争期间组织"树字营"旧部北上抗日。#历史冷知识##历史人物#
来源:华夏历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