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克将教授:参松养心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证据充分、效果显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16:16 1

摘要: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表现形式差异较大,可为良性、无症状,也可导致明显不适、头晕或黑朦,甚至心脏性猝死。尽管近年来非药物治疗发展迅速,但从经济学、治疗效果及医疗资源配置上来看,药物治疗仍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表现形式差异较大,可为良性、无症状,也可导致明显不适、头晕或黑朦,甚至心脏性猝死。尽管近年来非药物治疗发展迅速,但从经济学、治疗效果及医疗资源配置上来看,药物治疗仍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创新药物参松养心胶囊显示出“整合调节、快慢兼治”的作用优势,为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在“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召开期间,医脉通特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围绕室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现状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等话题进行专访,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曹克将教授

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差异大,疾病负担严重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多发生于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患者,但在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中也并非少见。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关联的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也在不断攀升。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毫无症状,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或黑矇,甚至心脏性猝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与张澍等的调研研究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年,其中80%以上是由恶性心律失常引起。

室早作为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个体,但更常见于各种结构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和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室早的发病率为1%-4%,但通过24h或48h动态心电图检测可高达40%-75%。

长期频发的室早可引起心肌病,现有证据显示室早负荷高是诱发心肌病的最强危险因素,但室早负荷多少尚无定论。有共识指出,频发室早(24h室早负荷≥总心搏数的15%)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室早根除或明显减少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逆转,在排除其他原因或其他类型的心肌病后,可诊断为室早心肌病。但也有观点认为室早负荷>10%即可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此外,对于有严重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早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临床需加强室早及室早心肌病的临床诊治工作,积极改善患者预后。

曹克将教授谈到,室早虽然常见,但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需要进行干预,需根据症状、负荷程度以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等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无症状且无心脏病的室早患者,通常无需干预;当室早负荷超过10%或绝对值超过10000次/24h时,治疗便显得十分必要;此外,对于无心脏病的室早患者也主张给予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酮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于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美西律治疗,普罗帕酮不应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患者。对上述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早可选择索他洛尔,应用时需注意心率、血压和QT间期。

胺碘酮虽为抗心律失常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但因其副作用较大,如对眼睛、甲状腺、肺部、肝脏等器官有潜在损害,以及可能引发静脉炎等,一般不推荐作为室早的优选药物。曹克将教授认为,室早应优先考虑药物,尤其是副作用较少的药物进行治疗,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再进行导管消融。

整合调节、快慢兼治,参松养心为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开辟新径

近年来,中医药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参松养心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治疗心律失常的创新药物,具有“整合调节、快慢兼治”的作用优势,为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早在2005年至2006年,曹克将教授诊治了三例搭桥术后心动过缓的患者,在不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尝试使用参松养心治疗后效果明显,患者恢复较好。值此契机,曹克将教授对参松养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开展了多项研究。

2006年至2009年,曹克将教授领衔开展了“参松养心胶囊心律失常抑制试验(SS-CAT)”的两个子课题: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非器质性室性早搏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器质性室性早搏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对非器质性室早和器质性室早均有效,治疗器质性室早总有效率为65.8%,较美西律提高15.1%(P<0.001);治疗非器质性室早总有效率为74.2%,较安慰剂组提高45.3%(P<0.001)。且参松养心治疗可显著减轻室性早搏相关症状,如心悸、胸闷、失眠、疲乏和盗汗等。研究期间除轻微胃肠道不良反应外,未观察到心脏不良事件。

基于SS-CAT研究结果及相关临床问题,由曹克将教授牵头、联合全国30家医院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早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参松养心可有效减少患者的24h室性早搏次数,提高治疗8周时的总体有效率(64.02% vs. 34.34%,P<0.0001),同时也可显著升高4周和8周时的24h平均心室率。此外,治疗4周和8周时,参松养心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此外,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牵头开展的一项“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合并室早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证实,参松养心可提高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心功能分级,降低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显著降低24h室早次数,显著提高24h室早下降率。研究表明参松养心在减少室早发生的同时改善心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基于良好的循证结果,多部指南共识推荐参松养心胶囊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将参松养心胶囊用于非器质性室性早搏、器质性室性早搏、心力衰竭伴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指出:对于心功能不全和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不仅可以减少室早数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与提高窦性心率6-12次/min。

曹克将教授还提到,2024年8月,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SS-AFRF研究)”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坚实一步。该研究结果证实,与安慰剂相比,参松养心显著降低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1年的房颤复发风险达40%(P=0.001),降低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房颤负荷,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躯体和精神评分的双重获益。

结语

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参松养心治疗心律失常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展示其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多项循证研究结果表明,参松养心能够有效治疗室早,且无论患者是否伴有心脏病。此外,参松养心在治疗心功能不全和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早等复杂情况时,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在当前室早治疗面临诸多难点的背景下,参松养心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福音。

来源:医脉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