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85岁时写的行书《山静日长》,温文尔雅,稳重又显老练成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19:28 1

摘要:文徵明有一本叫《山静日长》的行书册页,特别值得一看,据款识嘉靖甲寅春二月推算,应该是他85岁那一年所写的,嘉靖甲寅年是公元 1554 年。文徵明出生于 1470 年,因此可得。

文徵明有一本叫《山静日长》的行书册页,特别值得一看,据款识嘉靖甲寅春二月推算,应该是他85岁那一年所写的,嘉靖甲寅年是公元 1554 年。文徵明出生于 1470 年,因此可得。

整卷展开长约1.8米左右,宽度在30厘米,此作现被收藏于浙江省的湖州博物馆之中。文徵明的行书一直都是给人一种温润的感觉,其字笔画秀挺有力,看起来即稳重又显得老练成熟。

他的这个书帖看起来比较严谨规矩,虽然没有那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但却是有着晋朝和唐朝的书韵,整体的书风是比较温文尔雅的。

此书册分两部分,引首是文徵明的长子文彭所写的“山静日长”四个大字,作为整个册页的引首,很有气势。

另一部分是他的次子文嘉在丁丑年绘制的画卷,让这本册页既有书法之美,又有绘画之趣。

在以下的书册分享中没有此二人的字,只有中心书作,只是说全卷的样式有这一些。

从书作的内容来看,此文应是属于文人闲适小品文,也可归为是“生活随笔”之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以作者的自身日常生活和闲情逸趣为书写对象,不追求宏大的叙事或严谨的议论结构,而是以细腻的笔触记录日常片段、自然景致与内心感受。

例如他在文中以唐子西“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做为定调,细致描绘了自己隐居深山的闲适日常 —— 赏青苔落花、煮茶读书、漫步山林与自然相融。

还有与家人相伴、和邻里闲谈的烟火气,又以追名逐利者的匆忙与之对比,借苏东坡诗句点明主旨,传递出 “慢品日常与自然之美,方能获得远超功利的精神富足” 的生活哲思。

整体来看,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徵明对深山隐居日常的记录,更藏着他的生活哲思: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在名利场中奔波。

而在于放下浮躁,品味日常的平淡与自然的美好 —— 煮茶读书、漫步山林、与家人相伴、和邻里闲谈,这些看似普通的片段,恰恰能让人在慢节奏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富足。

这也是文章想要传递的核心:精神上的充实,远胜过对世俗功利的追逐。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文徵明他晚年的一个生活状态和其所书写的表达心境。

在湖州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卷泛黄的纸本静静陈列于恒温展柜中。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展开这卷长达1.8米的册页时,明代文人艺术的精魂便穿越四百七十年时光扑面而来。这是文徵明八十五岁高龄所书《山静日长》行书册页,创作于嘉靖甲寅年(1554)春二月,彼时这位吴门艺坛泰斗已臻人书俱老之境,笔墨间流淌着历经沧桑后的澄明智慧。

册页以文彭雄浑的"山静日长"篆书引首拉开序幕,继之以文嘉绘制的清雅画卷,最终呈现文徵明亲笔书写的行书小品。这种"父子三绝"的装帧形式本身便是明代文人艺术的典型范式——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家族文脉薪火相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徵明选择唐子西"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作为文眼,这个细节折射出晚明文人群体对"慢生活"的集体追慕。在嘉靖朝党争激烈、商品经济勃兴的背景下,这种对静谧生活的书写实则构成一种精神抵抗。

细观册页中的行书笔法,可见典型的"文氏风格":起笔藏锋如蜻蜓点水,行笔中锋似春蚕吐丝,收笔回锋若孤舟靠岸。单字结构取法《圣教序》之端庄,又融入赵孟頫的流美,更难得的是将黄庭坚的辐射式结构化为己用。如"煮"字下半部四点水的排叠,看似规整却暗藏俯仰向背;"苔"字草字头的处理,在工稳中透着几分率意。这种"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特质,恰与其子文彭在《印章集说》中强调的"中和之美"遥相呼应。

从文本内容分析,这篇小品文堪称明代生活美学的典范之作。文徵明以白描手法记录隐居日常:"晨起看青苔上阶,午窗煮茗读《汉书》,薄暮步山径听松"。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实则是经过高度提纯的生活仪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时间感知的描写——将现实中的一日投射为心理上的"小年",这种时间膨胀效应正是文人通过审美活动对抗生命焦虑的智慧。文中穿插的"市朝奔走之客"的对比,更凸显出作者对"慢生活"的自觉建构。

从书法物质性角度考察,册页使用的宣纸质地细腻,墨色历经数百年仍保持"乌玉"光泽,可见明代制墨工艺之精良。作品保存状态极佳,仅个别折痕处有轻微晕墨,这得益于湖州地区适宜的保存环境。卷尾"徵明"朱文印与"悟言室"白文印的钤盖位置考究,与正文形成疏密节奏,显示出艺术家对整体视觉效果的精心经营。

将此作置于书法史脉络中观察,可见其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延续了赵孟頫倡导的"复古"传统,将晋唐法度与宋代意趣熔于一炉;另一方面又开启了晚明"尚态"书风的先声——王铎、傅山等人夸张的轴线摆动,其实已在文氏平稳结构中埋下伏笔。艺术史学者傅申曾指出:"文徵明晚年书风如老僧补衲,平静中见功力",此册正是最佳例证。

与文氏早中期作品相比,此册最显著的变化是"火气褪尽"。对比其六十三岁所书《醉翁亭记》的峭拔锋芒,八十五岁的笔触更显从容不迫。这种蜕变印证了董其昌"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艺术规律。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耄耋之年的文徵明仍保持惊人的控笔能力,通篇无一懈笔,这种"人书俱老"的境界在中国书法史上屈指可数。

当代学者在解读此作时,往往聚焦其"慢生活"主题的现实启示。在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洪流中,文徵明笔下"苔痕阶绿"的静谧、"茶烟轻扬"的闲适,恰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剂精神解药。湖州博物馆近年推出的数字展陈中,特别将此册与当代慢生活倡导者的影像并置,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策展思路揭示出:伟大的艺术品永远具有激活当代生活的能量。

当观众在展柜前驻足凝视,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师的生命结晶,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视觉呈现。那些看似平静的墨线里,跃动着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在追逐效率的时代,我们是否也该学会在"山静日长"中安顿心灵?文徵明用笔墨给出的答案,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观者的心扉。

来源:开心的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