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芯片:被忽略的 “电子感官神经”,为什么现在值得关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19:23 1

摘要:每天刷手机时,你有没有想过:屏幕亮度自动调节、耳机里的声音清晰稳定、电池从 20% 充到 80% 只用半小时,这些 “习以为常” 的体验,背后都离不开一种 “低调却致命重要” 的芯片 —— 模拟芯片 。

每天刷手机时,你有没有想过:屏幕亮度自动调节、耳机里的声音清晰稳定、电池从 20% 充到 80% 只用半小时,这些 “习以为常” 的体验,背后都离不开一种 “低调却致命重要” 的芯片 —— 模拟芯片 。

大多数人对 “芯片” 的认知,还停留在 “算力代表一切” 的数字芯片(比如 CPU、GPU),却忽略了模拟芯片才是电子设备的 “感官神经”—— 它负责把现实世界的 “连续信号”(电压、电流、温度、光线)转化为数字信号,让数字芯片能 “读懂” 世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这个 “低调赛道”,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焦点。

一、模拟芯片是啥?数字芯片的 “感官搭档”

想要理解模拟芯片的价值,得先分清它和数字芯片的区别:

数字芯片:处理 “0 和 1” 的离散信号,核心是 “算力”,追求 “制程越先进越好”(比如 7nm、5nm 芯片),典型代表是 CPU、GPU、AI 芯片。

模拟芯片:处理 “连续变化” 的物理信号(比如温度从 25℃升到 30℃、电压从 3V 降到 2V),核心是 “精度、稳定性、功耗控制”,负责 “感知、转换、放大” 信号,是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 “桥梁”

举个例子:
你用手机拍照片,图像传感器(模拟芯片的一种)先把 “光线强弱” 这个物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信号链模拟芯片把电信号放大、滤波,变成数字芯片能识别的 0 和 1;最后电源管理模拟芯片控制 “拍照时的电流分配”,保证闪光灯能正常工作。

没有模拟芯片,数字芯片就是 “聋子、瞎子”—— 再强的算力,也无法感知和响应现实世界。

二、为什么现在模拟芯片 “值得关注”?三大核心逻辑

模拟芯片不是新赛道,但当下的产业环境,让它的 “投资价值” 被重新激活,核心源于三方面变化:

(1)不可替代的 “刚需性”:电子设备的 “必备组件”

模拟芯片的刚需性,体现在两个层面:

“无孔不入” 的应用场景:从家电(空调的温度控制)、手机(充电管理),到汽车(电池管理、胎压监测)、工业设备(机床的振动监测),所有电子设备都离不开模拟芯片。据统计,一辆传统燃油车需要约 50 颗模拟芯片,而新能源车因 “电动化 + 智能化”,模拟芯片用量暴增至 150-200 颗。

“定制化 + 经验驱动” 的壁垒:模拟芯片的设计高度 “非标准化”,每个细分领域(电源管理、信号链、射频等)都有独特的工艺和 know-how(比如电源芯片要兼顾 “高功率 + 低功耗”,信号链芯片要追求 “高精度 + 低噪声”)。这种 “定制化” 导致模拟芯片很难像数字芯片那样,靠 “制程迭代” 快速替代,头部企业的 “经验积累” 成了核心壁垒。

比如德州仪器(TI,全球模拟芯片龙头),深耕模拟领域数十年,靠 “丰富的产品矩阵 + 长期的客户信任”,占据全球模拟芯片市场约 19% 的份额,且毛利率常年维持在 65% 以上 —— 这就是 “刚需 + 壁垒” 带来的利润厚度。

(2)国产替代的 “紧迫性”:从 “卡脖子” 到 “突破期”

全球模拟芯片市场,长期被美国企业垄断:德州仪器(TI)、ADI(亚德诺)、美信(Maxim)三家合计占比超 60%。国内模拟芯片企业的市占率,不足 10%

但贸易摩擦和供应链安全的需求,让 “国产替代” 成了硬逻辑:

政策 + 资本双驱动:国家 “大基金” 持续投资模拟芯片企业,地方政府也出台 “税收减免 + 厂房补贴” 政策;同时,私募、创投对模拟芯片初创公司的投资热情高涨,2025 年上半年模拟芯片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 40%。

下游企业 “主动替代”:以新能源车为例,国内车企(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为了避免 “供应链卡脖子”,开始优先选用国产模拟芯片。某国产电源管理芯片企业,2025 年上半年在新能源车领域的营收占比,从 2024 年的 15% 飙升至 35%。

目前国内企业已在 中低端模拟芯片(如消费电子用电源芯片)实现批量替代,高端领域(如汽车级高可靠性芯片、工业级高精度芯片) 也在加速突破。这种 “从 0 到 1,从 1 到 N” 的过程,正是投资的 “黄金窗口期”。

(3)下游需求的 “爆发式增长”:多领域共振

模拟芯片的需求,正被多个高增长领域 “集体拉动”:

新能源车:新能源车的 “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都需要大量模拟芯片。比如电池管理系统(BMS),需要高精度的电压、电流检测芯片;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需要高性能的信号链芯片。一辆新能源车的模拟芯片价值量,是传统燃油车的 5-10 倍。

光伏 + 储能:光伏逆变器需要 “功率模拟芯片” 来控制电能转换,储能系统需要 “电池监测芯片” 来管理充放电。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同比增长 25%,储能装机量增长 40%,直接带动模拟芯片需求。

工业自动化 + 物联网(IoT):工厂的传感器、机器人,城市的智能电表、安防设备,都依赖模拟芯片实现 “信号采集与传输”。据 IDC 预测,2025 年全球 IoT 设备连接数将达 300 亿,其中超 60% 的设备需要模拟芯片支持。

这种 “多领域需求共振”,让模拟芯片的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约 600 亿美元,预计到 2026 年突破 8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5%(要知道,半导体整体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仅约 3%)。

三、国内模拟芯片企业:谁在 “突围”?

国内模拟芯片企业众多,但真正具备 “技术 + 规模 + 客户” 壁垒的,主要是这几家代表性公司:

(1)圣邦股份:信号链龙头,多领域开花

圣邦股份是国内信号链模拟芯片的绝对龙头,产品覆盖 “信号放大、信号转换、信号调理” 等核心环节。

技术优势:掌握 “高精度运放、高速 ADC/DAC” 等核心技术,部分产品性能已接近德州仪器同级产品;

客户覆盖:打入华为、中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供应链,2025 年上半年来自工业、汽车领域的营收占比提升至 45%(2020 年这一比例仅为 20%);

业绩表现:2025 年中报营收同比增长 32%,净利润增长 28%,在行业周期波动中保持稳健增长。

(2)韦尔股份:“传感 + 模拟” 双轮驱动

韦尔股份原本是 “半导体设计 + 分销” 企业,通过收购豪威科技(OmniVision,全球图像传感龙头),切入 “模拟芯片 + 传感器” 赛道。

协同优势:豪威的图像传感器(模拟芯片的一种)与韦尔的电源管理、信号链芯片形成 “协同”,能为客户提供 “一站式模拟解决方案”;

汽车领域突破:豪威的车载图像传感器市占率全球第二,带动韦尔的汽车级模拟芯片(如电源管理、信号调理芯片)快速进入车企供应链;

成长潜力:2025 年上半年,韦尔的模拟芯片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40%,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3)思瑞浦:聚焦 “高性能模拟”

思瑞浦主打 “高性能模拟芯片”,瞄准工业、汽车、通信等高端领域。

技术亮点:在 “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 模拟芯片领域积累深厚,其射频芯片、高速 ADC 芯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客户结构:客户以 “高端制造业企业” 为主,包括西门子、施耐德等国际巨头,以及汇川技术、宁德时代等国内龙头;

产能保障:通过与晶圆厂签订 “长期产能协议”,保障了高端产品的供应稳定性,2025 年产能利用率始终维持在 90% 以上。

四、投资视角:机会与风险并存

看好模拟芯片的长期逻辑,但也要清醒认识到 “投资不是躺赢”,需关注这些要点:

(1)行业的 “周期属性”:供需波动不可忽视

模拟芯片虽 “刚需”,但也受半导体周期、产能周期影响。比如 2023 年全球半导体产能过剩,模拟芯片价格曾出现 10%-20% 的下跌;2024 年下半年起,随着需求复苏,价格又开始反弹。

投资者需关注 “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模拟芯片厂商库存水平” 等指标,判断行业所处的周期位置。

(2)技术的 “壁垒高度”:高端领域突破仍需时间

国内企业在中低端模拟芯片已实现替代,但汽车级、工业级高端芯片的 “稳定性、可靠性” 验证周期长(通常需要 2-3 年),短期内难完全替代国际巨头。

因此,对 “国产替代” 的预期,要保持 “长期视角”,避免过度乐观。

(3)估值的 “合理性”:警惕 “过热炒作”

受益于行业景气度,部分模拟芯片企业的估值(PE)一度超过 80 倍,远高于德州仪器(常年 PE 在 25-35 倍)。若行业短期增速不及预期,高估值可能面临 “消化压力”。

投资者需结合 “业绩增速、行业空间、竞争格局”,判断估值是否匹配。

模拟芯片的 “长坡厚雪”,值得耐心布局

模拟芯片是 “电子产业的基石”,兼具 “刚需性、国产替代空间、下游高增长” 三大核心逻辑。国内企业的 “突围” 虽有挑战,但大趋势明确。

来源:铭阳考老师

相关推荐